摘要 | 2024年, 被称为“AI元年”。在技术时代, 我们迫不及待地用AI取代人的位置: OpenAI发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生视频工具Sora, 对于广告、游戏、影像视频创作等领域带来了颠覆性革命;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也以“AI消弭了发现和创造的边界”而颁给AI领域, 似乎预示着科学 (家) 的尽头是AI; AppLovin、Palantir等北美AI公司股价在短短一年内更是暴涨727%和260%, AI在艺术、科学、经济等领域体现了驱动未来科技创新与社会变革核心动力的无限潜力, 仿佛人类社会由此可以无障碍地步入一个由AI深刻塑造的新纪元。但是, 技术当真能带领人类进入一个乌托邦美好未来吗?今天, 我们亲历埃隆·马斯克高调乘坐Robotaxi这一无人驾驶出租车来到特斯拉“We Robot”发布会现场的“载入史册的一天”, 也目睹了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无人机烟花表演活动现场大量无人机突然从天而降坠入海中的壮观景象, 我们还见证过AI艺术生成器对原创作品的剽窃与对人类肖像权的剥夺, 以及技术中心主义对现实的各种遮蔽。天命之下, 一切都被促逼。人类艺术家们从未停止关于“技术时代与人”的追问。从Art Station艺术家平台上曾爆发抵制AI的赛博游行, 以及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时高举“ChatGPT doesn’t have childhood trauma!” (ChatGPT 没有童年创 伤!) 的口号中可以看到, 技术对人而言并非是完全威胁性的存在, 而是体现了一种值得我们重回福柯、思考人的位置与价值的力迫感, 解码这种力迫感的关键能指, 或是艺术学研究中的一个既经典又前沿的关键词: 故障 (glitch) 。艺术史上, 故障艺术 (Glitch Art) 已是相当古老而经典的议题。自白南准的Magnet TV以来, 已成为数字时代不可忽视的审美风格, 广泛应用于广告、影视剧、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随着AI时代影像中的“眨眼”、越轴、蒙太奇“错误”等不符合艺术语言常规的“故障”现象, 开始引发我们对技术范式与人类认知差异的深入思考。故障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与其说是技术故障的偶然产物, 不如说是对技术控制和既定审美秩序的有意识抵抗。我们可以从创作实践和概念命名两个角度探讨故障艺术的演变, 阐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批判价值, 由此分析故障艺术在电影中的体现———故障电影。在数字时代, 故障如同创作过程中的“噩梦”, 是技术设备和电子流受到干扰或意外共生的结果, 体现了人类对技术的深度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潜意识焦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 “故障”作为一种想象的关系始终存在。无论是程序中的漏洞 (bug) , 还是文明中的疯癫, 都可能是这种关系的体现。甚至对于比机器更智能的AI来说, 人类或许才是充满缺陷、亟待修复的“故障”。自19世纪机器逐渐参与并影响人类艺术创作以来, 故障作为一种威胁稳定结构的艺术隐喻, 逐渐构成了我们所处技术时代的主体。在此过程中, 人的位置逐渐被抹去, 亟待被重新发现与审视。尽管“故障”由来已久, 却常被视为失败而被弃之不顾。然而, 在数字资本主义的语境下, 故障艺术揭示了其内在矛盾, 展现了“后数字”虚无主义和“后人类”作为机器/装置复合体的复杂性。西方对故障艺术的批评研究正是在这种数字资本主义和后人类主义的双重矛盾中发展起来的。故障艺术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涵盖了对稳定连续创作流程的干预、对技术黑匣子的迷恋、对传统具象形式和美感的颠覆, 以及对人机互动感性潜能的探索。这种“故障之思”的内在悖论, 既可以在早期人类实践中找到源头———例如早期实验电影中通过化学手段对影像进行的腐蚀、扭曲和压缩———也可以在当代数字文化实践中得到印证———例如低分辨率、粗糙反讽的表情包对主流数字图像审美的戏谑, 以及弹幕中随机生成的对话性语言对影像的冲击和解构。故障电影并非仅仅是实验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融合了编程、数字扭曲、物理硬件改造等多种操作,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着对影像秩序和生产方式的挑战。一方面, 它从机器内部探索新的不确定性、流动的美学; 另一方面, 它通过物质、机器和技术, 释放被压抑和排斥的感性。这些“故障”或许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形式, 而是揭示了技术与人类认知之间的某种矛盾与差异,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故障”与“完整”之间的关系, 以及其中所压抑的主体问题。本期选题并非要在传统的艺术形态分类意义上讨论“故障艺术”, 而是旨在以“故障: 技术时代与人”为关系维度上探讨那些在技术时代被压抑和清除的“自我”。我们鼓励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 发现并分析那些作为漏洞、错误、疯癫的“自我”, 从而揭示一个时代的问题, 或与之进行深入的对话。在“故障: 技术时代与人”的特别征稿版面中, 一方面, “后人类”作为切入本期主题的人类具身性研究, 是思考技术时代与人的基本讨论视角。来自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的宋词所作《数字机器的谵妄: 后数字时代的故障艺术》一文从“后数字”的视角重新解读“后人类化的过程”, 通过艺术考古的研究工作后认为, 数字生产则体现了“负熵”特性, 故障与断裂则作为熵增现象潜藏于数字系统中并使其陷入“谵妄”状态。中国传媒大学的李玫萱撰写的《从混乱到宕机———触感影像叙事中的主体性建构》文章, 则以触感影像理论为核心, 揭示触感影像叙事中的“混乱”特质如何提炼出一种后人类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在“宕机”与“重 启”的循环中寻求行动的重新定义。另一方面, 关于虚拟影像的断裂性问题之探讨, 则涉及影像本体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北京电影学院的谢辛、亓天阳所著《唤醒记忆高潮———一块取自人、电影与人工智能的思维“切片”》一文, 以电影为切入点, 沿着从情节观看 (实在现实) 到情绪感知 (心理现实) 、再到情感生成 (高维现实) 的逻辑, 分析人工智能如何在切片化状态中重塑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吉林大学文学院的徐小棠撰写《虚拟现实影像中的故障———对“完整虚拟现实影像”神话的挑战》一文, 则在应用层面上从技术故障与艺术风格的角度出发, 探讨虚拟现实影像中的技术性故障和有意设计的故障如何对视觉与交互层面的艺术形式产生建构性作用。基于技术的促逼与人们所觉知的力迫感, 艺术学研究总在理论、史论和评论的三个基本维度上向我们敞开了可能的本源与救渡之道, 这也是编委团队们的创刊初心。《艺术学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Art Science) 创建于2024年, 基于对技术加速时代艺术与人的生存的关切, 围绕艺术、文学、电影、摄影、媒介研究等领域理论、现象和艺术家, 发表具有原创性、反思性的文章, 发布艺术学研究的最新报告。我们发现, 建基于19世纪晚期的西方艺术的激进理论, 往往依赖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帝国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回应, 本杂志致力于一种混杂、变形、生成性和嬉戏的思想, 以区别于现代主义知识的冷酷的客观性、严谨、边界感与等级化, 让艺术的学术与思想更加流畅、有机和不可预测, 致力于将源于中国经验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
|
作者 | 陈亦水 |
所在单位 | 北京师范大学 |
浏览量 | 158 |
下载量 |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