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周凯娟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 成都 610106)

摘要: 儿童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城市应以包容性为原则, 将儿童权利纳入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儿童友好城市实践的动态发展和儿童哲学理论, 探讨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背景、实践动态及其哲学价值, 并分析了当前建设中的困境和对策。研究方法上, 文章回顾了国际和国内的儿童友好城市实践动态, 结合儿童哲学的理论视角, 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式和价值取向。研究结果表明, 建设儿童友好城市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儿童视角, 关注儿童生活, 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同时, 需要建立健全的儿童优先发展协调机制, 引入儿童影响评估, 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儿童工作方式。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还强调公共价值观, 注重儿童参与和发展, 强化儿童与环境的双向互动, 建立情感纽带。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而且有助于城市的长期发展。本研究的结论为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有助于推动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进程。

关键词: 儿童哲学, 儿童友好,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DOI: 10.48014/fcss.20240406001

引用格式: 周凯娟. 儿童哲学视角下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J].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2): 22-26.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4-04-06

接收日期: 2024-06-15

出版日期: 2024-06-28

1 问题提出

儿童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民族繁荣的希望所在。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指出城市为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未来一代的儿童居住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并提出重视儿童权利发展。作为该公约起草国成员,我国在过去30多年一直严格遵守并贯彻落实该公约的原则,全面保障了儿童权利的发展。将城市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业对于保障儿童合法权益、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202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从价值观念和实践行动上做出实质性改变,推动了儿童友好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1]。联合国被广泛认为是推动儿童友好城市(child-friendly cities-CFC)倡议的主导机构,将其定义为一个系统,改善儿童的生活,这包括城市、乡镇、社区或由地方政府治理的任何地方[2]

2 实践动态和理论视角

2.1 国内外友好城市实践动态

国际社会对儿童群体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儿童权利公约》,以儿童所应具备的权力规定儿童的地位。此外,儿童的福祉和生活质量被视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儿童友好城市是指一种地方治理体系,旨在推动儿童权利的实现,体现儿童视角,展现儿童导向。2002年,联合国发布《适合儿童成长的世界》文件呼吁各成员国优先考虑儿童利益,其主要目的是为构建适合儿童生长的社区环境[3]。通过“儿童友好城市全球倡议”,联合国为地方性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并鼓励各国积极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是儿童基金会推动的一项全球方案,旨在支持地方一级落实儿童权利[4]。“在城市中成长”(Growing Up in Cities,GUIC)项目旨在增强儿童与青年人参与城市和社区改善的能力,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指导[5]

随着国际大环境对儿童友好话题的关注不断增加,国内对儿童友好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涉及城市建设、公共空间设计、出行安全、儿童参与等多个方面,呈现出定性和定量、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近年来,针对长沙市的研究以“儿童友好社区”为评估工具,旨在评估儿童权利现状,为各地制定儿童友好城市(社区)的调查评估提供范例。[6]

2.2 理论视角:儿童哲学

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被视为儿童哲学的奠基者,1969年,他编写了首部儿童哲学教材《聪聪的发现》,标志着儿童哲学的开端[7]。随着Lipman和Matthews等研究者将“儿童”与“哲学”相联系,并且伴随着新童年社会学的发展,政府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儿童权利和福利对其发展的重大意义,儿童友好理念逐渐纳入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规划之中[8]。学者张诗亚是中国最早将儿童哲学引入的学者之一,他强调,儿童哲学以思维的发展为契机,将对世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并通过世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理解,思维发展的整体性和内部一致性的高度协调[9]。亚里士多德把“爱”放在人类幸福的框架内,提出“爱的原则”[10]。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关注儿童不仅尊重儿童的参与权,也加强儿童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联系。在教育实践中,儿童哲学往往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呈现,研究将儿童哲学转化为尊重儿童、探索其思想发展、扩展学科教育甚至是重新构建学校教学的途径[11]。本研究拟从儿童哲学视角,探讨儿童友好理念融入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对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的看法。

3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哲学价值透视

3.1 建设友好型城市的方式

面向儿童生活,注重儿童参与。推动儿童友好理念切实实施,首要之务在于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融入儿童视角,着重关注儿童生活。这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涵盖确立适宜儿童友好发展的空间设施规划的构建标准,通过优化公共空间设计,确保城市建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这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儿童优先发展协调机制,有必要在城市发展的重大规划、政策和项目决策过程中引入儿童影响评估,并探索并应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儿童工作方式和方法。

促进儿童成长,体现儿童视角。儿童友好,不仅仅体现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更要从儿童视角看城市。丹佛被誉为“美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尤其以其中的项目“见学地景”最为关注。与过去的旧游戏设施和砾石场地相比,该项目将原来的单一游戏场地转变为具有创新性的游戏和学习空间。相较之下,现在的设计和设施更加多样化,能够激发孩子们更多的活动。通过在城市中广泛设置设备、改进建筑、游乐设施和景点景观,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便利的游戏和学习环境。这种举措不仅有助于儿童亲近自然、增进知识理解,还能打造一个更适宜儿童的城市环境。建设友好型城市能够为儿童创造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感性认知和创造力,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其学习。

3.2 建设友好型城市的价值

体现儿童友好,是兼具内外利益的公共价值观。体现儿童友好是一种公共精神,旨在促进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双向互动。儿童的参与场域不仅包括物理空间,还包括体文化空间和话语空间[12]。通过在社区建设开设多种儿童参与的渠道方式,提高其参与度,并在设计中体现儿童视角和利益最优原则。基于儿童发展的实际性需求,健全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注重儿童参与的参与和发展。

体现儿童友好,是建立情感纽带加强与儿童的关系。这一理念强调儿童的参与权和平等地位,从哲学视角传达对儿童的尊重和支持。具体而言,友爱原则要求将儿童视为目的而非手段,关注他们的生活世界和需求,重视他们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儿童友好的基础在于尊重,其核心在于唤醒成人对儿童的独特性和对其潜能的认识,从而在友好环境中确保儿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此外,儿童参与意味着成人对儿童价值和其尊严的尊重,在社区建设中应赋予儿童参与权,维护其基本权利[13]

4 儿童哲学视角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困境

4.1 一米高度看世界角度的悬浮

引入儿童视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儿童友好理念。从儿童的“1米高度视角”出发,当前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考虑儿童的需求。例如,城市中存在许多“不友好的地方”,若适合于儿童的空间和设施不足,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和广场缺乏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设施;居住区内的健身设备多数不适宜儿童使用,且品质还有待提高;儿童频繁活动的社区、学校和公园等场所,其空间设计、动线规划以及标识系统还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问题表明,当前的城市规划尚未充分体现儿童视角,亟须在规划中增加对儿童需求的考虑,以提升儿童友好性。从标识内容不易理解,颜色缺乏吸引力,同时缺乏儿童自我保护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因此,需要在空间规划上优化布局和动线,提高城市对儿童友好程度。

4.2 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儿童参与不足

儿童的综合性发展需要软硬环境的共同优化和支持,目前,我国有大量儿童,而且他们的流动性也比较高,但普惠性资源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尚有不足之处[14],在高密度的建设区域,儿童发展空间需求与城市规划存在冲突,同时,儿童参与意识增强但其表达渠道不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开始着手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这一目标旨在从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视角,关注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弱势地位,通过改善城市空间利益分配格局,优先考虑儿童成长与发展需求。这样的努力不仅能够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以提供坚实的基础。

5 儿童友好城市的多维度构建

5.1 逻辑起点——儿童观的扩展

儿童观的扩展即在规划过程中更多的体现儿童视角,体现一米高度。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一些特定群体的参与,例如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在城市规划的听证会上,通常只允许18岁以上的成年人参与,这使得儿童无法有效发表意见,也反映了社会对儿童表达能力的不信任[15]。然而,作为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诉求需要一个合理的表达渠道。因此,通过在决策过程中体现儿童的意见和需求以构建支持性儿童友好社区。其中这需要建立健全的儿童参与机制,并为儿童提供相关指导和现场支持,确保决策者能够真正倾听和理解儿童的诉求。可以通过持续性扩展儿童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方式,提高儿童参与度以实现这一目标。其次,地方政府作为其支持性力量,应加深对儿童参与的思考,将儿童利益置于优先位置,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能动性,以建立更具包容性的社区环境[16]

5.2 现实基础——本土化的建构

在本土化的构建过程更多体现儿童的参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规划,而非简单地模仿他处经验。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该配备相关专业人才,以确保科学的实施规划和管理工作,因为不同地区受社会人口结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个城市、街区和社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现实情况。以往研究通过对我国各地开展的较为成功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梳理,形成了两种较为稳定的研究路径。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响应建构研究,包括战略规划和执行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提出完整的“儿童友好城市”治理方案,一种是在城市规划和空间设计中进行儿童友好城市规划研究,包括政策框架、实施路径等,涵盖目标、机制、内容和评估等方面。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实践行动研究,包括计划、实施、评估检查和优化阶段。这个过程中,通过理念传播和教育引导规划,实践于社区基层,制定技术标准,监测评估项目,并提出进一步实践治理方案。通过分析城市环境条件、空间特征,儿童心理成长和社交需求等方面,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新和优化,以实现儿童友好的目标[17]

5.3 突围方向——方法论的更新

各国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也展示了儿童与成人空间权利可以共存的可能性。建立儿童友好社会文化的目的在于形成儿童友好的价值导向。目前我国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对此社会认同还不够深入。因此,应该通过宣讲、路演、展示和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让社会大众更全面地认识、感知和认同儿童友好理念,从而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儿童友好[18]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⑦]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周凯娟918643542@qq.com
收稿日期:2024-04-06; 录用日期:2024-06-15; 发表日期:2024-06-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研室. 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ndrc.gov.cn/xwdt/wszb/tjetyhcsjs/etxgwj/202110/t20211015_1299751.html.
[2] Cordero-Vinueza VA, Niekerk FF, Van DijkTT. Making child-friendly cities: A socio-spatial literature review[J]. Cities, 2023: 7-8.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3.104248
[3] UNICEF. A world fit for children[R]. New York, NY: UNICEF, 2008: 63-71.
[4] A. VVC, FNTDV. Making child-friendly cities: A sociospatial literature review[J]. Cities, 2023, 137: 10-11.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23.104248
[5] ChawlaL. Don􀆳tJustListen-Do Something! Lessons Learned about Governance from the Growing Up in Cities Project [J]. Children, Youth& amp; Environments, 2005(2): 53-88.
https://doi.org/10.7721/chilyoutenvi.15.2.0053
[6] 沈瑶, 张馨丹, 刘赛. 国际“儿童友好社区”评估工具的转 译与应用———以长沙市儿童权利现状调研为例[J]. 城市规划, 2022, 46(12): 45-56.
https://doi.org/10.11819/cpr20221714a
[7] 李凯, 杨秀秀. 为思维而教: 李普曼儿童哲学的教学意蕴[J]. 外国教育研究, 2019, 46(5): 14.
[8] 李圆圆, 吴珺珺. 通过幼儿步行巴士提高社区儿童友好度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09): 171-180.
https://doi.org/10.13718/j.cnki.xdzk.2018.09.024
[9] 张诗亚.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概说[J]. 教育评论, 1989(5): 2.
[10] 鞠玉翠. 教育场景中友爱关系的重建[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12): 7.
[11] 程亮. 儿童哲学: 从“科目”到“方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62(02): 171-179.
https://doi.org/10.19992/j.cnki.1000-2456.2023.02.016
[12] 李文祥. 从多元参与到公共协商: 儿童福利建设的取向转换与机制重构[J]. 社会科学, 2023(07): 145-153.
https://doi.org/10.13644/j.cnki.cn31-1112.2023.07.014
[13] 李亦然, 易伍林.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建设实践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 2023(09): 105-109.
https://doi.org/10.19299/j.cnki.42-1837/C.2023.09.023
[14] 教育部. “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Z].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7053/202112/t20211216_587718.html
[15] 邓凌云. “儿童友好型城市”城市治理方案的构建与实践———以长沙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6.
https://doi.org/10.26914/c.cnkihy.2019.002389
[16] 李亦然, 易伍林.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东山街道泥塘社区建设实践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 2023(09): 105-109.
https://doi.org/10.19299/j.cnki.42-1837/C.2023.09.023
[17] 李子超, 黄红燕. 国内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C]// 北京力学会. 北京力学会第二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22: 2.
https://doi.org/10.26914/c.cnkihy.2022.002454
[18] 孟雪, 李玲玲, 付本臣. 国外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实践经验及启示[J]. 城市问题, 2020(03): 95-103.
https://doi.org/10.13239/j.bjsshkxy.cswt.200311

Construction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Philosophy

ZHOU Kaijuan

(Teachers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Abstract: Children are the future builder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C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inclusiveness inclusiveness and incorporate children’s rights into one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urb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child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child-friendly city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practical dynamics and philosophical value of child-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dilemma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actice dynamics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and combin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hild philosophy to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struction mode and value orient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needs to integrate children’s perspective into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life, promote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resources, and ensure that urban construction meets the need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for child priority development, introduce child impact assessment, and apply digital means to innovate the way of working with children. Building a child-friendly city also emphasizes public values, focuses 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ens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establishes emotional ties. Building a child-friendly city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policy makers and urban planners and help 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Keywords: Child philosophy, child friendly, child friendly city construction

DOI: 10.48014/fcss.20240406001

Citation: ZHOU Kaijuan. Construction of child-friendly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philosophy[J]. Frontier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2024, 1(2):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