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地理学导论》书评

段庄慧, 盛双庆*

(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 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分支, 重点关注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在环境条件约束下发展收敛或人类福祉提升过程中的均衡议题。作为地理学的新兴分支学科之一, 发展地理学具有典型的跨学科交叉特点, 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全球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以及大规模贫困发生机制, 并试图寻找发展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要素的关系, 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发展地理学导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13个章节, 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研究目标, 针对以中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机制与战略, 提出了相关方法实践, 并深入研究了地区间均衡发展、欠发达地区持续发展以及发达地区生活品质提升路径,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发展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全球化, 发展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 书评

DOI: 10.48014/fdg.20240506001

引用格式: 段庄慧, 盛双庆. 《发展地理学导论》书评[J]. 发展地理学前沿, 2024, 3(1): 1-4.

文章类型: 书评

收稿日期: 2024-01-06

接收日期: 2024-02-15

出版日期: 2024-03-28

《发展地理学导论》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邓祥征教授撰写,梳理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联系实际提出对中国发展地理学的有关思考,并于202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为“理论篇”、“中国篇”和“全球篇”三部分共13章节,“理论篇”为1~3章,“中国篇”为4~9章,“全球篇”为10~13章,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法,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1]

这本书系统阐述发展地理学的理论基础,还通过实证研究展示了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区域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政策、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政策等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书中对区域发展要素的定义、耦合与协同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作者在书中也引用了国际视角,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如“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发展的影响,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沿线国家在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上,倡议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了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这本书对于理解区域发展的复杂性、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明确了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追踪了其理论进展和研究方法的演变。重点讨论了衡量发展的关键指标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发展失衡和生态问题。此外,强调了科学研究在推动实现全球发展目标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发展地理学当前面临的热点议题,旨在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均衡发展和提升发达地区的生活品质。

第二章综述了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涵盖了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收敛、资源环境承载力、区域可持续发展、全球化和新经济地理等理论。这些理论在解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提升方面提供了科学内涵和政策指导。尽管各学科间存在认知模式和检测手段的差异,但发展地理学通过地理学的系统性认知方式,探讨了区域内、区域间以及全球性尺度下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

第三章讨论了发展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议题,重点关注了欠发达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发达地区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分析了在全球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面临的挑战和适应策略。这些议题不仅涵盖了减贫、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多元文化融合等关键领域,而且强调了在全球化和环境变化大背景下的发展策略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讨论,章节为理解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和当代发展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视角。

第四章深入分析了区域发展要素在发展地理学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其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章节讨论了区域发展要素作为动态概念的时空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整体发展。通过耦合和协同,发展要素形成了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闭合循环回路。此外,章节还介绍了一般均衡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对于监测多要素变动、进行科学预测和决策具有关键意义。

第五章深入探讨了区域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关注资源差异和解决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章节强调了区域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评价区域发展均衡性和经济收敛性的方法。同时,强调了构建跨学科评价体系的必要性,以及聚焦区域发展的空间特征和机制。最终,这些研究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政策的调控与规划,以推动区域的绿色发展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性。

第六章全面梳理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和战略,分析了不同区域发展类型与模式,探讨了影响区域发展的多维因素。章节通过定量测度方法,揭示了中国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并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不同发展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发展速度快的典型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进行了剖析,旨在为中国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七章讨论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了从城市群集中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均衡化、政府角色转变、共建共享原则、区域功能定位、资源合理配置、“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产业转型等方面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经济效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民生,推动形成区域内外协同、共享的发展格局。

第八章讨论了发达地区区域发展的集聚与收敛问题,从城市空间扩展、产业集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四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发达地区区域发展的基础理论、模式和特征。章节揭示了不同要素发展过程中的集聚与收敛驱动机制,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为理解发达地区区域发展过程提供了理论与实证支持。同时,这些分析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和人才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全面分析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挑战与未来方向。章节强调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建立区域合作与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当前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发展规划在引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产业转型、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此外,提出了推动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建立创新平台、完善扶持机制、精准脱贫、绿色发展等策略,以及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十章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区域发展多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策略。这些策略涉及农业、水资源、健康、能源、灾害风险管理以及贫困与就业等关键领域。章节强调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通过技术、体制、政策和国际合作等手段提高各领域的适应能力。同时,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改善卫生系统、推动劳动力市场现代化等具体措施。最后,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承担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讨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分析了沿线国家的发展不均衡性,并从发展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识别和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章节首先识别了沿线区域的发展模式和挑战,然后定量评估了沿线区域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了健康、教育、收入等方面的时空差异,并深入分析了发展收敛的特征。最后,提出了促进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强调了理解不同区域发展模式和收敛特征对于科学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探讨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收敛特征及其背后的驱动力。通过α收敛和β收敛分析,揭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不同国家群体间的差异。研究发现,尽管存在波动,全球经济整体呈现收敛趋势,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内部都存在显著差异。全球化和社会全球化被证实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服务业产业化在不同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面对未来,全球经济增长需要应对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挑战,并且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各国间的经济收敛。

第十三章深入探讨了全球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环境绩效指数(EPI)和国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研究了2000至2010年及1990至2014年全球多个国家的收敛情况,发现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现象。揭示了全球环境变化的收敛趋势。研究指出社会发展、工业化、能源使用、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是影响环境绩效和碳排放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比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性影响。此外,本章提出了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建议,并强调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特别是中国在“—带一路”框架下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的潜力。研究旨在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策略指导。

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水平和生活品质的地理学分支,重点关注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在环境条件约束下发展收敛或人类福祉提升过程中的均衡议题。本书梳理了近年来国际上发展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联系实际提出对中国发展地理学研究的有关思考,为中国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并以此推进中国发展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丰富国内地理学的学科门类。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①]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盛双庆shengsq_up@163.com
收稿日期:2024-01-06; 录用日期:2024-02-15; 发表日期:2024-03-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邓祥征. 发展地理学导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1.

Book Review of Introduction to the Geography of Development

DUAN Zhuanghui, SHENG Shuangq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geography is a branch of geography that studies the level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focusing on the issue of balanc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onvergence or human well-being enhancement in under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one of the emerging subdisciplines of geography, development geography is typically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oss-cutting in character, with its core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mechanisms of global underdevelopment, imbalance and large-scale poverty, as well as attempting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so as to play a scientific role in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13 chapters,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Geography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objectives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proposes relevant methodological practices for the 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centered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balanced inter-regional development,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regions, and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developed regions, with the aim of helping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Keywords: Globalization, geography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ok review

DOI: 10.48014/fdg.20240506001

Citation: DUAN Zhuanghui, SHENG Shuangqing. Book review of Introduction to the Geography of Development[J].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Geography, 2024, 3(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