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编委
编委会 姓名 职称 单位 邮箱
主编 韩宝国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韩宝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1/2005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2012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2012年至今于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2008-2011年受邀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访问研究。主要从事智能材料与结构、(超)高性能与多功能混凝土、纳米/纤维复合水泥基材料、结构监测和交通探测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撰写英文专著3部(Springer和Elsevier)、编/参著近20部、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20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受邀担任近30种学术兼职及120余种著作/期刊审稿人(获全球同行评审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副主编 李晓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李晓民,博士、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肃省公路养护技术创新中心/甘肃省路面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甘肃省交通建设专家委员会组长,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兼任甘肃省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共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12项,主编/参编地方标准7项。研究成果推动了预防性养护技术和路面再生技术甘肃本土化应用,沥青指纹识别快速检测技术研发等科研成果每年为甘肃节约大量养护成本,为提高公路路况提供了保证。被国家交通运输部授予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获得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项,入选甘肃省“陇原人才扶持计划”和“青年领军人才计划”。
副主编 乔国富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乔国富,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外星资源利用与基地建造、材料腐蚀与防护、智能材料与结构、结构监测与控制、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项。
副主编 周威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周威,教授,博导,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学科组主任。主要从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加固与抗震加固方面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发项目等三十余项课题。获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编委 Ashraf Ashour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Bradford 点击发送邮件
Ashraf Ashour is a Professor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Bradford (UK), received his PhD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is a Fellow of the Institution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FIStructE). He has extensive research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their use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He was the Head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2007−2012) and the Director of Research of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Bradford (2014−2018). He recently received the UNESCO Newton Country Prize in 2020 for his work i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编委 陈伟宏 副教授 福州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陈伟宏(1980.07-),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土木建筑协会理事、全国装配式建筑智库专家。建筑结构学报、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Structure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专家。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混凝土结构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一项,福州大学人才基金一项;作为第二申请人,与企业联合申请并获批福建省交通厅重点项目两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作为第二完成人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Composite Structures、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获批专利10余项。
编委 丁思齐 博士后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点击发送邮件
丁思齐,男,安徽桐城人,博士。于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博士后(获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主要从事纳米工程混凝土、原位生长、先进感知材料和智能材料与结构、海水海砂混凝土等方面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主题研究计划项目等6项。撰写英文专著1部、英文编著章节5篇,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期刊主编邀请论文、1篇专刊邀请论文并获铁道学会二等优秀论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被引用次数超过1000次、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数超过120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Materials”客座副主编和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编委。
编委 杜宏建 高级讲师 新加坡国立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杜宏建,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高级讲师。200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低碳混凝土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推广。研究课题包括数字建造混凝土、固废资源化、低碳凝胶材料、纳米加强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等。兼任RILEM和新加坡多个技术委员会组员、Measurement期刊客座编辑。
编委 郭冰冰 副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郭冰冰,男,2018年10月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结构耐久性研究团队副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损伤及其主动控制、混凝土结构CO2主动封存等方面研究。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批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面上和特别资助等多项纵向科研项目。
编委 侯吉林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侯吉林,博士。主要从事桥梁、高层、轨道、道路等工程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车桥\路耦合振动分析、模态参数识别、模型修正、损伤监测、信号处理等相关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面上1个、青年1个)、国家博士后基金(一等)1项、博士后特别资助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作为骨干参与973计划项目课题1项,参加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1项。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SCI/EI期刊论文30多篇。
编委 侯爽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侯爽,内蒙古通辽人,1977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2006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及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共访学2年半;长期从事混凝土结构动力损伤监测、性能评估及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与多项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青年委员会委员,担任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编委 霍静思 教授 华侨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霍静思,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结构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获得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4年-2005年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2005年5月-2016年2月在湖南大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和教授,2016年3月开始在华侨大学工作。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基本理论,结构抗火、火灾后损伤评估与火灾倒塌机理研究,以及结构抗冲击、抗倒塌性能研究。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获得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泉州市“桐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0篇,EI收录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
编委 孔德玉 教授 浙江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孔德玉,男,1972.2,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三次赴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环境与土木系Prof. Shah 和Prof. Corr课题组进行访问学者合作研究。主要从事先进水泥基材料、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碳建材、建筑节能等方面工作。目前已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子课题、“125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子课题,省科技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课题9项,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多篇,其中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纳米改性高性能水泥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耐久性、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绿色农房建设、建筑节能材料与应用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编委 孔丽娟 教授 石家庄铁道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孔丽娟,女,籍贯河北邯郸,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2003年-200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博连读,于2008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然后到石家庄铁道大学任教。自2003年以来一直从事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河北省高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各1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1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主要学术任职有:河北省交通工程与环境协同发展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绿色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建筑学会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技术专委会以及河北省勘察设计咨询协会新型绿色建材技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津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Computers and Concrete》、《建筑材料学报》、《材料导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编委 李波 教授 兰州交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李波教授,美国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博士后,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甘肃省飞天学者(青年学者)。从事功能型道路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道路表面功能、公路养护技术等方向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工程材料基因组的西北地区功能型道路工程材料研发理论与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产业转化和工程应用;首次将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引入国内沥青材料粘附性的表征,开发了沥青材料应用环境模拟系统,构建了西北地区特殊环境下沥青材料耐久性的评价方法。主持了17项科研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2项企业委托项目)。在《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中国公路学报》、《建筑材料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
编委 李培刚 副教授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李培刚,博士,副教授,重庆江津人,2015年博士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铁道工程专业,现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轨道交通学院教师,铁道工程研究所所长、铁道工程系系主任。《高速铁路线路工程安全维护》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各1项,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等产学研合作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铁路轨道损伤机理、安全监测与控制。
编委 李延成 高级讲师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李延成,博士,现为悉尼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材料与结构、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健康监测等。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担任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terial Systems and Strucures杂志Associate Editor、Frontiers in Materials杂志Review Editor,同时为40多个知名SCI期刊审稿人。
编委 李镇明 博士后研究员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李镇明,男,博士,2013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才学院土木工程专业,2015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21年博士毕业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2020年-2022年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项目经费68万欧元)。主要研究水泥、碱激发材料/地聚物、含固废混凝土等材料的体积稳定性与耐久性。现任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实验联合会(RILEM)会员,碱激发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分会(TC-MPA)执行秘书,Frontiers in Built Environment期刊客座编辑。发表SCI期刊论文31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0篇),在行业内顶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7篇)。总引用次数630次,h因子15。
编委 刘清风 长聘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刘清风,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数字化运维重点实验室副主任。Gustavo Colonnetti奖章获得者、国家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学者”、上海市“晨光学者”。现为国际SCI期刊《Materials》《Frontiers in Materials》编委、《建筑材料学报》青年编委;兼任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联合会(RILEM)、国际结构混凝土学会(FIB)、英国土木工程学会(ICE)、中国硅酸盐学会等11家学术组织的常务委员/理事,以及40余家中外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专家。
编委 刘志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刘志强,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家委员,长期从事工程结构监测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和数据应用工作,主持了舟山大连连岛工程、南京四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贵瓮高速公路清水河大桥、重庆永川长江大桥、湖北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虎门二桥、港珠澳大桥等20余座特大型桥梁结构监测系统设计与实施,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个科技攻关项目,编制工程监测相关的国家标准一项、行业标准三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六项、专利和软著20余项。
编委 蒙维娜 助理教授 美国斯蒂文斯理工学院 点击发送邮件
蒙维娜,博士,现任职于美国名校斯蒂文斯理工大学海洋,环境与土木工程系,职称为助理教授,博导,美国NSF CAREER获得者,任先进混凝土实验室主任。近年来致力于研发先进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如超高性能混凝土,低碳混凝土,多功能智能材料,以及仿生建筑材料,通过材料的多尺度表征与计算以及人工智能优化技术的应用,实现新材料在桥梁,建筑等结构中的应用。过去五年发表SCI检索的期刊学术论文39 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4篇,谷歌累计引用1650次 (h-index:23),ESI论文1篇。发表会议论文10篇并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16次。被邀请主编专著一部,专著为“Nanotechnology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Elsevier出版社出版。受邀担任美国国家自然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担任超过20个SCI期刊和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期刊的审稿人和3个SCI期刊的编委或客座编辑,如Scientific Reports编委,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Frontiers in Materials,并即将担任混凝土材料顶级期刊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编委 。另外,蒙博士服务于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包括美国混凝土协会,美国化学学会,美国机械工程学会,美国陶瓷学会,纽约科学学会,并任ACI239超高性能混凝土,ACI 236混凝土材料科学和ACI241纳米混凝土等委员会委员,参与编著ACI239规范“Guide 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for UHPC”。
编委 欧阳剑 副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欧阳剑,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大连理工大学“星海骨干”、“星海优青”人才计划、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人才计划及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万层次”。主要研究领域为路面材料与结构,当前的研究兴趣为路面绿色建养技术与材料、路面结构及其全寿命性能与智能维护、流变学与路面材料设计理论等。主持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省基金、省博士启动基金、省交通厅项目、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星海骨干”及“星海优青”人才项目等纵向项目以及多项横向项目。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期刊论文。任国际材料与结构研究联合会高级会员、RILEM冷拌乳化沥青材料多相表征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公路工程学部绿色与极端天气养护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流变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担任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or)的青年编辑、Coatings的主题编辑、Frontiers in Materials和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客座编辑。
编委 Sze Dai Pang  Associate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点击发送邮件
Dr. PANG Sze Dai graduated from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with B.Eng. (First Class Honours) and M.Eng. degrees in 2001 and 2002 respectively under the Accelerated Master’s Program (AMP), and from th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with Ph.D. degree in 2005. He researched on the behaviour of profil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blast loading for his M.Eng thesis and on the size effect arising from energetic and probabilistic fracture mechanics i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quasi-brittle materials for his Ph.D dissertation.
Dr. Pang joined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2006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EE) and the Engineering Science Programme (ESP). He designed and taught modules for the newly set-up ESP and the fresh approach towards students’ learning was awarded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eaching Award. The students that he has mentored in CEE and ESP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at faculty and university levels which include the Faculty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Awards, University Outstand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 Awards, University Student Achievement Awards. At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teams that he has mentored for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earthquake design competition in Taiwan and has won top awards every year. On top of the teaching of modules and mentoring of students, he has been active in administrative roles as the Acting Programme Manager for the M.Sc (Civil) and M.Sc (Geotech) programmes in 2008-2010, and is currently the Curriculum Coordinator for the Design-Centric Curriculum which is delivered b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Innovation Centre.
Dr. Pang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protective building and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ies using principles from bio-mimicry and is also researching on the size effect in cementitious an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He has attracted close to S$3 million in research funding as Principle Investigator and collaborator. He has served on the committees for a number of major conferences, reviewed for multiple journal articles and also served as external reviewer for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s. He has also provided his expertise to the industry for consultations on structural dynamics, steel structures and seismic engineering.
编委 钱吮智 副教授 南洋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钱吮智,2007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RILEM自修复混凝土及高延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委员会委员。美国混凝土协会新加坡分会理事。钱吮智教授长期从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自修复混凝土及3D打印混凝土等领域的研究,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编委 施锡俊 助理教授 美国德州州立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施锡俊,博士,美国注册土木工程师,男,江苏苏州人,1989年12月出生。现任美国德州州立大学(Texas State University)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茅以升道路桥梁班,获学士学位;2014年和2018年分获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土木工程学院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至2020年任职于德州交通研究所(Texas A&M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或TTI)和基础设施更新中心(Center for Infrastructure Renewal)。2020年秋季起进入德州州立大学任教。主持或参与了包括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 美国宇航局, 州交通厅等多个国家级,州级项目。现为TRB AKP20 Design and Rehabilitation of Concrete Pavements和ACI 555 Concrete with Recycled Materials投票会员。担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水泥路面学科联合主席。近几年来在TRB、ACI、ASCE等多个国际会议以主讲人身份作演讲报告十余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体废料再利用,多功能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绿色纤维混凝土等。在土木材料和路面工程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19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包括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等著名SCI期刊发表。担任多个国际期刊正式或青年编委。获2021年美国农业部E. Kika De La Garza奖学金。
编委 Mustafa Şahmaran Professor

Hacettepe University

点击发送邮件
Mustafa Sahmaran received his PhD from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Turkey in 2006 before completing his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Michigan University, US and Ryerson University, Canada. He is currently a full Profess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Hacettepe University. His current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micromechanical design and durability of high-performance and ultra-ductile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recycling industrial and natural waste products into useful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nano-modification in cementitious systems. Dr. Sahmaran is a member of several technical committees of the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U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urkish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Laboratories and Experts i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ystems and Structures. Dr. Şahmaran published over 100 peer-reviewed research articles in major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Prof. Şahmaran received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Fellowship in 2007, Eser Tümen Research Award in 2012, Turkish Academy of Sciences Distinguished Young Scientist Award (TUBA GEBIP) in 2012, Prof. Dr. Mustafa N. Parla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undation Young Scientist Research Incentive Award in 2013, TUBITAK Young Scientist Award in 2014, FABED Eser Tümen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 in 2015, Society of Science Heroes’Young Scientist Award in 2015, Hacettepe University Science Incentive Award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2017, Turkish Academy of Sciences Young Scientist Award in 2018 and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Wason Medal for Materials Research in 2018.
编委 Vijay Kumar Thakur Professor Scotland’s Rural College,University of Petroleum & Energy Studies 点击发送邮件
Vijay Kumar Thakur is Professor and Head of the Biorefining and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Centre at SRUC, Edinburgh, U.K. He also holds an Adjunct Professor position in Jiangsu University and i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Shiv Nadar University, UPES and Visitor at Cranfield University, U.K. His research activities span the disciplines of Biorefining, Chemistry,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Science, Nanotechnology, and Sustainable and Advanced Materials. He has published over 300 SCI journal articles, 2 patents, 50 books, and 40 book chapters.  
编委 谭洪波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谭洪波,男,1980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讲席教授,湖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材料与工程专业,2016-2017年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访问学者。致力于功能添加剂、功能水泥基材料(光催化、聚合物改性、纳米改性)、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固废资源化利用、低碳胶凝材料等方向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专项4项,相关成果获第十三届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硅酸盐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0篇,热点论文2篇;google学术H指数31,引用2800余次)。
编委 王琨 副教授 扬州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王琨,男,江苏扬州人,1982年9月出生,工学博士,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RPC/UHPC结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结构、套建增层结构、房屋加固改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08495、5187858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19M651762)、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40489)、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Z201806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4-K2-035)等科研项目。入选2017年江苏省第十四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2018年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类)。
编委 王欣悦 博士后 大连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王欣悦,男,河北承德人,博士。2021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现为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混凝土粘结性能与结合界面特征、纳米工程化水泥与混凝土、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精细化建模方面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撰写英文书篇章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编委 王言磊 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王言磊,博士,教授,博导,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教师。现兼任辽宁省土木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土木工程复合材料分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纤维增强塑料(FRP)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质量分会检测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土木工程FRP学会(IIFC)会员、中文核心期刊《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通讯评委、《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和《土木工程学报》等20余个国内外期刊评审人、《第七~十届全国FRP学术交流年会、ISERCI 2017、ISERCI 2019》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新材料结构及新型结构。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等纵向项目18项,骨干参与国家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50余篇,他引500余次,其中2篇多次入选ESI高引用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获得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参编国家标准1部、国家行业标准4部、协会标准1部,主审协会标准1部。第一主编出版教材4部、专著1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各1部,获201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获201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和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和2016年大连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6次。
编委 徐慧宁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徐慧宁,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一等)等;参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民航局重大科技项目等。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黑龙江省“龙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研究杰出人才培育计划(III类)、哈尔滨市科技创新青年后备人才等人才计划。
编委 杨荣伟 副教授 天津大学  
杨荣伟,男,1982年5月出生,福建漳浦人,博士,现就职于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主要针对水泥基孔隙材料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开采中的应用,具体方向为复杂环境下,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研究,包括水泥基孔隙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孔隙材料的水-力-热多场作用下的物理力学行为模拟,非饱和孔隙材料的力学、传输行为的微细观力学建模。已在国际SCI源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
编委 叶海隆 助理教授 香港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叶海隆,博士,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教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入选欧盟‘玛丽居里’ 学者及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水泥基材料、碱激发混凝土、钢筋腐蚀控制和混凝土耐久性。 
编委 余靖 副教授 中山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余靖,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浙江大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香港混凝土学会资深会员(Fellow),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研究系列)。主要从事先进可持续混凝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近五年发表SCI期刊论文30余篇(中科院1区/2区Top期刊2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兼任Frontiers in Materials等数种国际期刊的编委/客座主编、30余种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编委 余逊 教授 美国纽约理工学院 点击发送邮件
余逊,教授、ASME 会士,现任New York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机械系系主任。2006年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提前两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纳米技术的智能材料与智能结构,纳米/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自感知公路路面和机场道面等。出版专著1部、Book chapter 5篇,在领域内重要国际期刊以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 主持、参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和联邦航空管理局等方面的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达$2.8M,其中主持项目经费$1.4M。受邀担任2种国际期刊副主编及50余种国际著名期刊的审稿人,受邀担任5个国际会议的主题主席、副主席。
编委 左俊卿 高级工程师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左俊卿(1984.11-),男,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计划、首批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2014.09毕业于同济大学材料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上海高大结构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上海市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同济大学专业学位博士生校外导师、河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工程材料专委会委员等。从事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土木工程结构耐久性、智能与结构材料一体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混凝土数字化技术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建筑材料学报》、《材料导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20篇、EI检索收录10余篇,并担任SCI期刊《Advances in Civil Engineering》编委以及《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Nanotechnology》、《Carbon》、《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10项SCI期刊,《建筑材料学报》、《材料导报》等3项EI期刊特约审稿人。申请专利60项,已获授权专利30余项。参编国家行业标准2项、上海市地方规范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2项。获得中国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工程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10项
编委 周春圣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周春圣,1983年4月出生于江西吉安,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博导,2011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建材所,2014年和2017年分别破格晋升副教授和教授,兼任《硅酸盐学报》编委、中国硅酸盐学会测试技术分会理事、青年委员会委员、磁共振测试技术专委会主任委员、RILEM-GDP技术委员会委员等。主要致力于(1)水泥基材料耐久性基础理论与提升技术研究(2)低场磁共振技术在水泥基材料领域的研发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9篇一作/通讯SCI论文发表于水泥基材料领域英文顶刊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0.933);受邀在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发表专栏封面长文《Water sensitivity of cement-based materials》,在国际上正式提出并系统论述水泥基材料的水分敏感性,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授权专利3项并转让2项,研究成果被纳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指南》等3部国家/学会标准,获2019年度中国建材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第2)。
编委 周道成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周道成,男,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期从事海洋环境条件概率模型,海洋平台结构全寿命安全评定和跨海大桥风-浪-流联合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委 张奔牛 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张奔牛,博士,教授,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英才,重庆市创新团队“大型结构全寿命监测关键技术”带头人。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与监测专委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重庆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均担任过副院长职务。主要开展桥梁检测、监测、监控,智慧交通,传感与人工智能,量化投资等多学科交叉前沿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西部建设重大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30余项。在“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等本行业顶级期刊发表文章,被SCI/EI检索30余篇。获重庆市技术发明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重庆市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等个人荣誉。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余项。其中部分专利获得技术转化,实现重要经济效益,部分专利获得企业投资人投资进行产业化转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重庆、河南、新疆、山西等省份,如马桑溪长江大桥、李家沱长江大桥、渝湘高速公路等重要桥梁、道路,实现了从提出方法、推导理论、技术研发到应用实践的全面演绎。  
编委 张立卿 讲师 华东交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张立卿,女,河北邢台人,博士,讲师。201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现任教于华东交通大学,入选华东交通大学“天佑新星”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多功能/智能混凝土与结构和可持续工程材料的研究。参与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等10余项。出版英文专著1部和中文专著1部,撰写中、英文编著章节6篇,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论文被工程领域著名科技媒体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并报道,4篇入选期刊高被引论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被引用次数近1000次。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编委 钟晶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钟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泥基/高分子基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控制,水泥、黏土等建筑材料的3D打印,废料资源化以及二氧化碳养护。
编委 白久林 副教授 重庆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白久林,重庆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系副主任。主要从事结构抗震减震与可恢复性、建筑与风电装配式结构研究,获得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全球“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优秀青年人才等。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授权国家专利45项(排名第一发明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8项。担任4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青年编委,参编行业/地方规范3部。担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风电结构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铝结构分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和行业协会奖3项。
编委

耿相日

博士后研究员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耿相日,博士,黑龙江哈尔滨人,201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混凝土结构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理论、新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1项、参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及国内协会标准4部。
编委

吕建福

副教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吕建福,博士、副教授(教授岗),硕士生导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本硕博的学习,并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主要开展基于海洋生物的海洋混凝土工程防腐蚀与生态修复一体化技术、混凝土早期收缩和开裂的评价与防治与核电站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先后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如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Composite structures,Biofouling,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和建筑材料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1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9项,授权30项,申请PCT9项,在欧美日韩布局国际专利12项;获得第五届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专利金奖1项、建华建材杯”第二届全国生态混凝土创新设计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主持编制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的团体标准1部;以唯一或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等10余项;承担和完成NSFC-山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等科研项目约20项。
编委

刘威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刘威,博士,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院结构总工,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评标专家库专家,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专家库专家。主编国家标准图集3本,参编规范2本,参与撰写中文书篇章1篇。获得发明专利两项。参与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航站楼、北京冰上训练基地、上海宝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等设计项目和主持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钢结构专业顾问咨询项目等。
编委

马玉玮

副教授

广州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马玉玮,广州大学风工程与工程振动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博士后。目前是国际建筑材料和结构研究委员会(RILEM)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碱激发胶凝材料学术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碱激发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碱激发材料原材料的表征及影响研究;2)碱激发材料收缩及开裂性能研究;3)碱激发材料耐久性研究;4)基于碱激发材料的智能混凝土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教育部和广东省等省部级科技等项目共计10项,作为研究助理参与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1项。目前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17项,2019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先后入选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和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等。
编委

魏定邦

高级工程师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魏定邦,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超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公路工程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科技重大专项、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专利20余篇,参与编写甘肃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甘肃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
编委

王佳亮

工程师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点击发送邮件
王佳亮,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建筑材料)专业,并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一年博士联合培养。主要从事高与超高性能混凝土和纳米复合水泥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近10项,并于Springer发表英文专著1部,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mposite Part A、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ASC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等领域内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7篇,申请发名专利5项。得到包括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单项奖学金、中国港湾奖学金(一等)、及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等项目资助。此外,担任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及Geofluids等期刊审稿人,并拟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期刊客座编辑。
编委 王鹏 Research Fellow

香港科技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王鹏,博士。2015年和2018年于中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22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2年10月至今任香港科技大学Research Fellow。主要从事桥梁抗震、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可持续绿色低碳混凝土、纤维复合材料耐久性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RGC资助科研项目2项。在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Earthquakes and Structures、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受邀担任Solid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Construction Building Materials等多个期刊审稿人。

编委

王云洋

副教授

湖南文理学院

点击发送邮件
王云洋,男,湖南常德人,博士,副教授。201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现任教于湖南文理学院。主要从事智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低碳再生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高温后性能及耐久性、钢筋锈蚀、钢管混凝土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在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
编委

肖杰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肖杰,男,湖南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8篇,指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8项科研基金,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及广东工业大学青年百人B类项目1项。累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余项,累计指导本科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 等比赛6次,其中获得过第十六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特等奖1项,第八届“互联网+”大赛广东省决赛省赛银奖1项,及校赛奖项多项。荣获广东工业大学2020-2021学年优秀班主任。
编委 杨政险 教授

福州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杨政险,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毕业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QS2020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50,土木与结构工程学科排名全球第2),师从混凝土耐久性及腐蚀防护领域国际知名学者R.B. Polder,J.M.C Mol和C. Andrade教授,在荷兰攻读博士期间获中国国家海外优秀留学生奖,是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中国驻荷兰使馆受邀中方代表。2007年起先后工作学习于美国、荷兰及西班牙等欧美知名高校和国家研究院。2017年以 “学科带头人” 引进至福州大学工作,担任土木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州大学滨海基础设施腐蚀与防护研究中心主任、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杨政险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低碳环保高性能海洋工程材料的设计与研发、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蚀防护和生物污损控制、以及尾矿渣、渣土、淤泥等固体废弃物在环保节能工程材料领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主持和参与包括美国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企业合作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批总经费达300多万美元。担任国内建材领域核心期刊《建筑材料学报》编委、瑞士学术期刊《Catalyst》Catalytic Materials主题客座主编以及土木工程材料领域多个国际著名SCI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审稿专家,是美国交通部、加拿大以及国内多个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人。已在Advanced Materials,、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本研究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60余篇(中科院1区40余篇),授权专利19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6项,PCT国际(美国)专利1项)参编3本书籍章节,多次参加国际大会并作报告; 近5年SCI论文总被引2100多次,单篇最高被引近350余次。
编委

张峰领

副研究员 山东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张峰领,博士,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2014年和2016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Research Fellow,2022年3月入职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担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冲击/爆炸动力学和3D混凝土打印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加坡国防科技局等资助科研项目十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Engineering Structures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受邀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等十余个期刊审稿人(获Best Reviewer Award),国际防护结构学会等会员。
编委

周健

教授

河北工业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周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山东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和2011年先后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研究。2011年4月回国,加入中央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任中材国际研究总院实验室主任。2017年10月,加入河北工业大学,2019年12月起任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2021年3月起任河北工业大学亚利桑那工业学院副院长、院长。多年来,周健博士致力于水泥基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主要开展低碳利废水泥设计、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 “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主编建材行业标准1部、团体标准2部,参编建材行业标准1部、团体标准1部。曾获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20年度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3)、2010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
编委

曾强

副教授 浙江大学 点击发送邮件
曾强,主要从事孔隙介质力学模型、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多尺度表征技术、土木工程材料结构和性能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和地方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测试技术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核磁共振测试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2020年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
编委

赵庆新

教授 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 点击发送邮件
赵庆新,男,生于1973年05月 ,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群众。现任燕山大学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荣获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等荣誉。在高性能混凝土、固废资源化利用、绿色建材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纵横向项目4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授权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
编委

朱效宏

博士后研究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点击发送邮件
朱效宏,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EBI-Shelll Fellow,前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于2014年及201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并获得工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于2021年毕业于利兹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碱激发材料性能及C-S-H凝胶结构。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同时,担任《Circular Economy》(清华大学出版社 & Elsevier)青年编委,《Waste Disposal & Sustainable Energy》(浙江大学出版社 & Springer)及《Frontier in Built Environment》特邀编辑,在编三本低碳混凝土相关专著,兼任《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s》、《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Composite Part B: Engineering》等三十余本知名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