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写作思想的历史摭拾与理论探赜———基于《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一视域下的写作史考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州 510225)
摘要: 作为主政中共西南区的邓小平, 在解放初期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强而有力、扎实稳健的诸多举措, 迅速稳固新生政权、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繁荣稳定, 完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代的政治任务、毛泽东主席赋予的历史使命。《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文, 既是一场会议报告和大会讲话, 也是一次对政府工作的全面回顾与深刻总结, 同时还映衬和折射出邓小平同志的写作思想与实践。他认为: 新中国成立以后, 拿笔杆子的工作在和平建设年代显得尤为重要; 拿笔杆子是领导干部极其重要的一项文化素质; 拿笔杆子是领导干部极其重要的一种执政能力。他主张, 公文写作始终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 必须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领导干部通过公文写作来发表评论、发出号召、发布命令, 用以指导工作、布置任务同时也鼓舞士气、统一思想。
关键词: 邓小平,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笔杆子, 写作思想与实践, 解放初期
DOI: 10.48014/kcst.20240324004
引用格式: 施欣. 邓小平写作思想的历史摭拾与理论探赜———基于《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一视域下的写作史考察[J]. 新闻与传播科学通报, 2024, 1(1): 1-6.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4-03-24
接收日期: 2024-07-03
出版日期: 2024-09-28
0 引言
解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膺任“疆寄之重”、集数省之党政军权于一身。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和犬牙交错的军事斗争形势,邓小平义无反顾、独当一面地负责起领导大西南数省区域党政军民诸项事务,细心严谨地分析研判问题,大刀阔斧地开创新局,做出了相当出色的成绩乃至战略性贡献。其后,邓小平赴京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等重要党政职务,由此开启了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程途,逐渐成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主政大西南是邓小平大显身手、运筹帷幄的峥嵘岁月,是显示其治国理政才华与伟力的高光时刻,是从大区域治理迈向全国执政的转捩点和里程碑,表现出高超的政治能力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在展现其领导思路与工作风格的同时其实奠定了他日后领导国家改革开放的基础。对此,毛泽东曾经给予邓小平高度评价:“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1]
邓小平之所以在主政西南期间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建立不朽的历史功勋,相当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从事文字工作、擅长搞好公文写作,“笔杆子”是他施政理念、行政工作的得力助手甚至是一生从政生涯的成功秘籍。邓小平对公文写作方法技巧、对领导人如何提高“笔杆子”的运用能力,提出了诸多鲜明观点和独特主张,从中可管窥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写作思想。直至今日,邓小平厚重和丰赡的写作思想及其实践仍足为当代所镜鉴。
1 拿笔杆子是领导同志的一项重要能力
“笔杆子”是一种俗语、俗称,原指笔的手握部分或制笔的材料,隐喻拿笔者、执笔人,以笔喻人、以人代笔,后代指擅长读书和作文者,即非常会写、能写文章之人。这类人往往有灵气、有才气、有名气,能够挥洒自如、运斤成风、一气呵成、汪洋恣肆,能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走笔千言、倚马可待,他们常常被延揽或聘请充当政府高层决策智囊或充任高级顾问角色。
1.1 拿笔杆子是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文化素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字材料工作、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培养自己的“笔杆子”。党内涌现出来的大批“笔杆子”,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的各项事业荣辱与共、兴衰并行。在走过百余年辉煌征程与峥嵘岁月当中,出现过不少“剑胆琴心”的党内著名“笔杆子”,譬如胡乔木、吴冷西、陆定一、郭沫若、胡绳、邓立群、于光远等。党的早期创始人和历任最高领导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本身就是大笔杆子——集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军事家、翻译家、新闻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改革家等身份或角色于一身;比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瞿秋白等人,都是做得一手锦绣文章、写得一篇精彩评论、吟得一首好诗的大才子、大作家、大文豪。他们对写文章、发议论、表立场、抒感情、鼓情绪、带节奏具有一种灵性和灵感、卓然和卓越;对创作文字、搞好调研、阐释观点以及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有一种灵犀和灵动、深入和深刻。可见,“笔杆子”是中共高层领导敏锐而高明、犀利而高能的思想利器,也是他们得心应手、挥斥方遒的新闻宣传工具。通过“笔杆子”,党政领导者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留下自己的思想、传递自己的信息,得心应手地开展行政施政工作、称心如意地处理各项政事政务。
从事共产主义事业、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必须要一手拿“枪杆子”、握“刀把子”(武力),一手当“笔杆子”、做“写家子”(文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依靠“拿笔杆子起家的”——依靠新闻宣传鼓动而“强腰”、仰赖舆论组织引导而“壮体”,从瑞金走向延安、从西柏坡走向中南海、从石库门走向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向复兴路,这里面除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文化斗争等获得连续的胜利之外,同样也离不开笔杆子作出的贡献。各种斗争的胜利,包含“笔杆子”们的功劳和身影,也离不开一篇篇文章(社论、评议等)“以笔为剑”的效用。例如,著名报人成舍我曾精辟论析“纸弹亦可歼敌”,鲁迅先生的杂文被人们视为刺向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匕首”和抨击敌人的“投枪”。从某种程度上讲,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体,其新闻宣传、舆论鼓吹的影响力与作用力或曰言论的威力与伟力甚至要比单纯的武器装备、单一的武装力量还要厉害还要强大。可以这样说,一张报纸、一份论说、一篇檄文其分量之重犹如泰山,甚至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枪。”[2]那些中共“大笔杆子”们发表的大量政论文章、刊发的新闻报道以及公文、社论、社评、通讯、消息、通知、报告,至今仍可称之为范文、仍然熠熠生辉。
无论什么时期什么境况,拿“笔杆子”都是共产党人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综合性素质。究其本质,“笔杆子”涉及思维能力、领导能力、执行能力、文化能力等因素。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在国家进入和平建设年代、致力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阶段之后,显得更加紧要和突出。古人云,“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所谓“文治武功要武能定国文可安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打天下主要靠军事实力、人心向背、组织水平、宣传策略、将帅能力、兵力数量、行军布阵、粮草供应等,而安天下、治国家、理政府还得依托一整套完备的文官系统和完善的文化统治(如通过科举入仕、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各级官员及幕僚、师爷)。
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进入新中国和新社会,拉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幕,“笔杆子”显得尤为重要,拿“笔杆子”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邓小平念念不忘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准、文化层次和写作本领。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和平建设时期公文写作愈来愈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不仅是政权维护和稳固时期的主要施政方法和行政手段,也越来越成为新生人民政权领导干部行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邓小平主张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迅速上手,上马从军、下马倚文,军事上、文笔上都有“几把刷子”;对各位领导同志而言拿“笔杆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行政能力或曰是领导干部行政能力具体而真实、突出而集中的表征表现。他郑重其事地向他领导下的大西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务必要同各地区领导同志谈通,说明拿笔杆子的重要性。”[3]
人民政府的政策宣传、命令发布、任务下达、信息反馈、新闻流畅等都要通过公文的往来、文件的传送来传达落实和贯彻执行,离开了公文文件政府工作恐怕难以开展或者进行得不那么顺畅,离开了材料写作各部门或机关的运作可能会手足无措。因此,对待“笔杆子”不能等闲视之、对待“拿笔杆子”更不能视而不见,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有赖于它,少了它甚至可能寸步难行、一筹莫展。邓小平强调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应该对“笔杆子”和“拿笔杆子”的极端重要性理解到位、落实到位、执行到位。“文字功夫”表面上看是“手上功夫”但地位却丝毫不亚于军事斗争,特别在政务服务及社会基层治理工作中,务必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及文化水平,务必提升总体写材料、做报告的水准。
“拿笔杆子”形式广泛或者说具有不同表达方式,可以是写文章刊发在报纸上或者印发宣传册子,也可以是写好稿子再到广播电台(当时无线电广播是国家现代化传播媒介的主流),还可以是出版报纸、创办广播、印发刊物(纸质读本),具有不可胜言的优势。可见,公文写作既可以做到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又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书本联系实际,“笔杆子”与各项工作密切联系起来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广泛地贯彻和实现领导意图,作用和效果也显著得多、鲜明得多。
但是,我们不能过度拔高或肆意夸大“笔杆子”的作用,视之为“无限可能”或者“包揽一切”,从而犯下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机械主义的错误,把原本扎实的工作、务实的任务变成了“写文章,喊口号,做报告,走过场”。邓小平是一位务实低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讲究工作的实绩与实效,反对“假大空”、鄙薄“空对空”、批判“坐而论道”。再优美的文笔、再犀利的“笔杆子”也要踏实和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要比“喊破嗓子磨洋工”更加高明和有效,伟大事业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1.2 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子”并以身作则运用好“笔杆子”
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撰写公文,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这是因为,领导亲自写文章,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领导意图、指示工作方向、执行工作内容等大有裨益。领导亲写公文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领导干部找思路、寻方法的过程,就是吃透文件精神、执行组织意图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党的政策、理论、方针、路线的深入认识、深刻理解、深度了解的过程;实质上,领导亲自写材料,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主观对客观的把握,和头脑对工作的准确性、对决策的把控性,一步步接近工作客观实际,接近事物本来面貌,这样的过程,其实已经在构思工作蓝图、预演工作情景、交代工作方法。究其实质,领导干部通过不断思考、写作和修改文章,包括集体讨论、集体决议、理论务虚会、专题学习等阶段,主客观就可以很好地去相一致,避免发生决策失误或者想法脱离实际,如此一来,成为推进和抓好工作的基础和完善和改进工作的前提。
毋庸讳言,不懂的用“笔杆子”实施有效的指导和高效的领导,是领导干部能力的缺陷。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嬗递、形势的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通过强劲的“笔杆子”来行政,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必须通过优良的“笔杆子”来施政。无论战争抑或和平年代,任何党派及政治集团均需要紧紧握住“笔杆子”。进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离开了“笔杆子”肯定行不通,必须将公文写作、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与治国理政、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因此,领导干部必须克服“笔杆子太重”和“拿笔杆子太难”的畏难心态及退缩情绪,最终实现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不好”到“写得好”。所以,邓小平要同领导同志们谈通——弄清楚、说明白、讲透彻“拿笔杆子工作的重要”[4]的道理。
其实,与拿起枪上战场来说写新闻稿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至少写公文、搞材料不需要流血牺牲(但也需要辛勤劳动和付出,多少写材料的老同志为此熬白了头发、驮了背甚至腰椎间盘突出)。领导干部不愿意从革命战争年代拿枪杆子转变成和平建设年代拿笔杆子,归根到底是畏难心理、轻视心理以及懒惰心理在作祟。当然,拿“笔杆子”事实上并不轻松,小小的笔有时却重如千钧,现在的政府部门和机关非常渴望能想会写的笔杆子、能说会道的大才子,领导同志有时还要“苦寻”一个得心应手的“笔杆子”,他们既是领导面前的“红人”、也是挑灯夜战的“忙人”。实际上,技术方面的“写不来”问题与主观上“不愿意写”相比,倒是次要的、暂时的、可以改变的。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再加上其他文笔较好同志的帮助和辅佐,慢慢就会提高,渐渐悟得要领,将“笔杆子”拿握得体、拿捏出色。共产党人什么都不怕、怕就是怕“认真”二字,不去动笔、不去尝试永远不会提高、不会成功。总归技术方面的问题是次要的,自己努力、同志帮助、不断的练习慢慢就会提高,拿“笔杆子”的水平就会因之提升。
中国共产党从偏僻的广袤农村地区走向了繁华的城市,并开始管理起大中城市,从农村走来、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共产党人,似乎没有太多经营和管理城市的现成经验和模塑先例,这方面显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大胆探索与积极尝试:时代变了,形势变了,环境变了,主题变了,党的工作重心、政府的主攻方向、领导同志的领导方法、干部的工作任务也随之而变了,这叫与时俱进、与时偕行;但是,“笔杆子”的作用反倒凸显出来了、更为重要了,拿“笔杆子”的工作反而突出起来了、更为重大了。邓小平认为,拿“笔杆子”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主要方法,用“笔”领导是表现领导者领导能力、执政水平的主要途径;学会拿“笔杆子”、学会“用笔领导”是领导同志从政行政施政的主要方式。能“说”会“写”——提笔能写、张口能说、动脑能想、下手能行,脑中有法、心里有招、眼下有路,不仅思绪万端而且下笔千言,思想有格局有境界、作文有情怀有胸襟。显然,写作能力是和平年代、建设时期领导干部真实水平和领导魅力的集中显现。
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意拿“笔杆子”,总有一个理由或借口“不会写”“写不了”或者“没时间”“没工夫”;说白了,这是一种畏难情绪,是一种懒政惰政。实际上,写文章也不是很困难,又不是像打仗那样“冲锋陷阵”,也不是像地下党同志那样“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工作”。文字工作,主要是“意思好”,简洁明了,表达清晰,意思到位,即:表达清楚政府的政策方针和领导意图。当然,从革命战争年代过来的领导干部,要调整心态和扭转观念的确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更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决心,拿笔杆子总归是要轻松过拿枪杆子,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凡是认真对待了的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办不好的事。搞好公文写作首先一点“心要静”,心中要“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犹如对弈,内心要真正沉下心来,认真思考、严谨出棋。
邓小平指出,领导干部不愿写文章、拿“笔杆子”,必须抽掉这根“懒经”。为了协助和帮扶他们改变“偷懒”习惯,党报党刊及电台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的主编、记者、编辑等同志,要主动去做思想工作、主动去找领导人,与党政主要领导取得并保持联系,激励他们亲自动笔写作;或者以“你说我写”(如访谈、约稿、特刊)的形式写文稿或新闻稿,积极向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组稿或约稿,也不妨积极接近领导又能够写的同志(如身边的秘书)来写,以便推动相关新闻报道和政治宣传工作顺利开展,逐步解决少数党政机关、领导同志运用公文及写作能力不足问题。
通过反复的“磨笔头”,经过“费脑筋”的写作,领导干部的“综合素养”从量变实现质变、“基本功”也得到突破与飞升——思想思维提高了,格局境界升华了,内容结构凝练了,逻辑严谨缜密了,内容措施具体了,安排部署周密了。这与茅海建教授 “若不勤于动笔,又何来成熟?又何能思畅笔顺?很可能会长久地涩于写作”[5]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邓小平强调“实现领导最广泛的方法是用笔杆子,用笔杆子写出来传播就广。”[6]拿起笔来能写、动起脑来能说,谋篇布局才能有章法,顶层设计才能有分量。领导同志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周全、悟得到位,可以浓缩在文字中,亦可以反映在写作上。这一点,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是全党的光辉榜样,他们就是通过“笔杆子”实现领导的代表,并谆谆告诫我们:“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7],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 结语
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期,对于刚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党和刚刚建立的人民政府,对于刚刚从战场硝烟中恢复过来的领导干部,对于如何执政、如何行政、如何施政,可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刚刚从农村根据地进到城市中来初掌全国政权的中共各级干部,对于管理国家及建设国家同样缺少知识和经验。”[8]年少时期即创办报纸、主持笔政并亲眼目睹西方新闻传媒之发达,后来又长期担任军队政治委员等政治职务的邓小平远见卓识、目光如炬,在“重庆时期”就做好了“提前量”。邓小平的一生,“曾长期从事报刊工作”[9],他始终与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始终握住并握紧“笔杆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领导干部要实现“四化”,里面所包含的党员干部“知识化”“理论化”,正是对领导干部“笔杆子”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政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决议、指示、通知、命令、电报等,躬行公文写作,搞好“上层设计”,为政府谋好篇、布好局、开好头、起好步,在为党的事业贡献真知灼见的同时也留下思想及决策的痕迹。领导人不应“假手他人”或过度依赖甚至完全由秘书等写作班子“代劳”——这只不过是辅助、参谋而已,应该以“自己动手”为佳、以“亲自捉笔”为主,头脑不被别人“左右”或“填充”,否则思维能力必然“迟钝”“生锈”。
综上所述,邓小平写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写作思想,“对于党和人民的写作事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10]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斗争形势,邓小平深以为然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同志要多给报纸、杂志或电台、广播撰写文章、发表评论、发出号召,用以指导工作、布置任务,用以鼓舞士气、统一思想;要认真思考,全面总结,亲自书写,用以介绍工作情况、推广各类经验,使报纸及其社论真正成为全党反映实际领导工作的机关报,成为领导同志的“参考书”,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公文写作始终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必须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公文写作只有真正做到邓小平要求的“真的同实际、同群众联系好了”才能拥有更大的力量,也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美事业中迸发出源源不竭的正能量[11]。要之,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动脑、进行公文起草,“认真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公文写作思想,对于公文写作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①]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施欣,405756043@qq.com
收稿日期:2024-03-24; 录用日期:2024-07-03; 发表日期:2024-09-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汪东林. 梁漱淇与毛泽东[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 18.
[2] 史尚静. 拿破仑“毛瑟枪”言论考[J]. 青年记者, 2011(27): 100.
DOI:10.15997/j.cnki.qnjz.2011.27.006
[3] 郑保卫. 邓小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学习1950年邓小平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J]. 青年记者, 2020(15): 24.
DOI:10.15997/j.cnki.qnjz.2020.15.009
[4] 童兵. 全党要高度重视笔杆子工作———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理论要点及其评价[J]. 新闻记者, 2004(8): 5.
[5] 茅海建. 近代的尺度: 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M]. 北 京: 三联书店: 2018: 2.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145.
[7] 徐文秀. 要善于“用笔领导”[J]. 秘书工作, 2013(9): 18.
[8] 杨奎松. “鬼子”来了[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92.
[9] 张玉. 邓小平报刊思想初探[J]. 报刊之友, 2003(4): 4.
[10] 王喜辰. 邓小平写作思想简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 1997(4): 6.
[11] 查迎新. 报纸的力量从何而来?———重温邓小平《在西南地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 邓小平研究, 2017(1): 152.
[12] 黄秋如. 论邓小平的公文写作思想[J].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0(3): 94.
A Historical Collection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Deng Xiaoping‘’s Writing Thoughts ———A Study on the Writing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port at the Southwest Regional News Work Conference
(School of Marxism,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 As the h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Southwest region, Deng Xiaoping carries out a series of effective and bold reform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iberation. With strong and solid measures, he quickly stabilizes the new political power, vigorously developes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promotes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He successfully completes the political tasks assign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entrusted to him by Chairman Mao Zedong. The Report at the Southwest District News Work Conference is not only a conference report and speech, but also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profound summary of government work.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s Comrade Deng Xiaoping's ideas and practices. He believes tha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work of a pen pusher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era of peaceful construction; a pen pusher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ultural quality for leading cadres; a pen pusher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overning ability for leading cadres. He advocates that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is alway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must closely cooperate with the Party's central tasks and key work; leaders and cadres use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to express comments, make calls, and issue orders, which are used to guide work, assign tasks, and also inspire morale and unify thinking.
Keywords: Deng Xiaoping, Report at the Southwest Regional News Work Conference, Pen Pusher, writing ideas and practices, the early stages of liberation
DOI: 10.48014/kcst.20240324004
Citation: SHI Xin. Deng Xiaoping's writing thoughts———a study on the writing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port at the Southwest Regional News Work Conference[J].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ience Bulletin, 2024, 1(1):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