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1份研究报告的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动向考察

和小军1, 毋翠玲1, 杨莲2,*

(1.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玉林 537000
2. 韶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韶关 512000)

摘要: 研究以2016—2022年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发布的11份未来教育研究报告为对象, 从未来教育目标、未来教育内容、未来教育学习及评价、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四个方面进行质性内容研究。结果显示, 未来教育目标不仅注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还注重发挥个人潜力。未来教育内容包括能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职业前途教育、人性情感教育、全球公民意识教育、数字教育等。未来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ICT技术的个性化学习,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形式学习、非形式学习、融合学习等。未来教育发展战略需要完善公共教育等体制。另一方面, 未来教育有必要基于教育本质与教育改革历史反思, 从宏观长远角度思考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展望, 未来教育政策, 质性分析

DOI: 10.48014/pcp.20230314001

引用格式: 和小军, 毋翠玲, 杨莲. 基于11份研究报告的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动向考察[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2023, 2(1): 7-23.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3-03-15

接收日期: 2023-03-27

出版日期: 2023-03-28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纳米技术、序列计算等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在速度、范围和深度上与第三产业革命有根本性区别,正在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为应对未来社会变化,韩国教育开发院、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韩国教育技术情报院、教育部、各市道教育厅研究所等从社会与教育关系出发,发布了不同主题的未来教育研究报告。

这些报告以第四次产业革命给未来社会与学校带来的可能变化为中心,基于以下五个基本假设,提出了未来教育政策发展动向。一是低生育与老龄化导致未来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二是未来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定制式教育。三是未来教育体制将更加灵活的应对社会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四是未来社会将出现阶层分化,未来教育需要为不同阶层学生提供教育福利。五是未来教师角色与学校地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本研究主要以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提出的11份未来教育研究报告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依据报告提出的未来教育目标、未来教育人才观、未来教育主要内容、未来教育学习及评价、未来教育发展战略,考察韩国未来教育发展动向。

1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教育改革、未来教育、全球教育、未来社会”等为关键词,检索2016—2022年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发布的未来教育研究报告。经过内容分析确定以下11份研究报告为研究对象(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研究报告名称(机构、年度)

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与方法

学校级别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Ⅰ):中小学教育领域(韩国教育开发院,2016)

韩国中小学教育的未来展望及中小学创新领域探索

文献分析、专家协议、未来教育委员会指导、专业学术论文的大数据分析等

小学/初中

教育改革展望和挑战(Ⅱ):中小学教育领域(韩国教育开发院,2017)

2018—2030年中小学教育创新发展目标

根据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Ⅰ)的未来社会特征和韩国教育现状,基于中小学教育未来教育展望和主要国家(丹麦、荷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的未来教育研究,提出中小学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目标

小学/初中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韩国教育开发院,2017)

探索世界主要国家(美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等)应对智能信息社会的政策和创新案例

文献分析、专家协商、海外访问、审议咨询等

小学/初中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学教育为中心(韩国教育开发院,2016)

2035年未来教育方案预测与开发

通过学生人数预测、教育发展大趋势、过去教育政策的影响等,结合专家协商等,提出未来教育改革方案

小学/初中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Ⅰ):中小学教育方向(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2016)

依据2030年社会变化趋势,探索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方向、中小学教育课程、学习、教育评价

通过文献分析、教育专家协商、社会专家研讨,探索韩国社会发展趋势与2030年未来学校教育发展方向

以265名学科教育专家为对象进行调查,结合专家协商、研讨会协议,制定2030年中小学教育目标

小学/初中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Ⅱ):以中小学学习方向为中心(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2017)

探索2030年中小学学习发展方向

在分析国内外未来学习文献,并与专家协议基础上,设计未来学习方案,通过深层面谈和德尔菲调查(Delphi),提出未来学习发展方向

小学/初中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2016)

从教育内容、学习、学校教育主体,分析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变化并提出未来智能教育政策

文献分析

小学/初中

未来环境变化及青少年政策展望研究(Ⅱ):未来青少年政策展望与发展战略(韩国青少年政策研究院,2014)

预测2040年未来青少年教育环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青少年发展政策

提取26种环境变化变量,通过专家调查及变量之间关系分析,提出未来青少年未来发展政策

将国内青少年政策分为福利、健康、安全、犯罪、职业生涯、权利等提出对策

以欧盟、新西兰、日本等为例,对国外未来青少年政策进行研究

初中

未来社会初等教育展望研究(教育部,2016)

针对2015修订的教育课程,根据未来智能信息社会特点,提出未来初等教育方向及中长期政策

文献研究、国内专家协议、与国外学者面谈、问卷调查、国际研讨会等

小学

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未来教育(韩国教育技术情报院,2017)

由教育界、产业界、教育部、相关机构等专家基于各自专业性,共同协商未来教育政策内容

文献分析

小学/初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IT融合技术教育应用方案研究(韩国教育技术情报院,2016)

通过对IT融合技术分析,制定转变传统教育的新技术教育,提出IT融合技术教育方案,推动IT融合技术向未来教育过度

文献分析、德尔菲调查(Delphi)等

1.2 研究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以选定的11份未来教育研究报告为中心,采用质性内容分析,将多个研究报告综合比较,从中提取研究报告在不同领域的主要内容并进行整理。为提高分析可行性和可信度,所有研究者对各领域内容进行了商议。

(1)分析领域与领域内容的选取

本研究以研究报告共同或主要目录提出的领域为中心,分析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提出要分析的5个领域与领域内容(表2)。

表2 分析领域与领域内容

Table 2 Analysis field and field content

分析领域

领域内容

未来教育的目标

•未来教育的目标

•未来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

未来教育主要内容

•未来教育主要内容范围

•未来教育主要内容特点

未来教育学习与

评价

•未来教育学习及评价的内容与特点

•未来教育学习策略及评价方法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与内容

•实现未来教育发展战略措施

(2)分析领域内容的整理标准

本研究按上述5个领域整理11份未来教育研究报告内容。标准如下:一是研究报告明确提出的领域内容作为分析对象;二是各研究报告内容是否妥当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三是领域内容排除各研究报告对未来教育的批判性观点与讨论。

(3)分析领域内容的确定

依据上述整理标准,研究团队从5个领域分析11份各研究报告领域内容,并对各报告局限性及内容可行性进行讨论,确保领域内容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4)分析领域内容的提取

在对11份研究报告领域内容分析基础上,研究团队对各研究报告的未来教育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取5个领域内容。

2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的目标

未来教育目标主要有“开发个人潜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弹性灵活的教育”“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在多样性、优越性、公平性的学习中发挥学习潜力”“幸福的青少年、创造美好的未来”“培养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融合型人才”“提高学习体验,实现幸福学习”等(表3)。未来教育目标不仅注重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还注重个人需求及个人潜力开发。此外,通过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描绘了未来社会新愿景,提出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2.1 个性化的教育学习

未来中小学教育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职业规划和学业水平,按照自己的时间表进行个性化定制式学习。即学习是灵活的弹性学制。为此,未来学校需要运营多种形式的课程,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课程教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融合的综合性授课方式,以关键词为中心的项目式学习。

智能虚拟现实课程、线上线下混合的模块课程、融合的学习课程将实现普及化。到2030年,学习者的学习管理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管理;学习者的生活指导、健康管理、职业指导等所有信息将集成到人工智能学习管理系统;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是智能化的个性化评价。如利用日本的人性化机器人进行编程教育,借助新加坡的学习辅助机器人学习,基于美国的AT适应型评价和个性反馈等。

为了实现梦想和才能,学习者的学习是个性化定制式教育,充分享受学习乐趣并形成创新能力。为此,未来教育需要编制并运营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课程,通过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形成未来社会必备核心能力。研究报告考察的未来教育能力课程改革案例有芬兰的融合教育,美国STEM教育和制造者教育,德国的MINT教育,日本与新加坡的编程教育。伴随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这些国家的教育课程强调人类固有价值,主动适应未来变化并能主导社会发展。

2.2 弹性灵活的教育体制

未来教育体制与学校学制要转变为弹性灵活的终身学习体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和急速的社会变化,能够应对这些变化的教育应该更加弹性灵活、对变化敏感、并能主导变化。如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教育课程运行应以弹性与灵活的形式适应学习者需求。一般儿童入学年龄是6岁,但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应允许小于6岁或6岁以上儿童入学。又如,大学入学前学生共接受12年的中小学教育,但根据学习者的发展情况或意愿,应设置比12年短或长的灵活教育体制。为此,未来教育体制应具备不区分学校级别的综合教育形态,这种形态不是物理空间的整合,而是教育过程的有机融合。

2.3 重新确立教师角色

未来教育打破围墙,未来教师连接世界。纵观未来教育研究,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角仍然是教师。在未来教育中,教师需要在不同情景中承担多种角色,具备个性化定制式课程运营指导能力,具有基于智能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具有弹性学制下的学生指导专业能力。这意味着未来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具备个性化课程开发能力,在社会学习生态系统中发挥领导作用。也就是说,未来教师必须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成为洞悉未来的研究者、创新教育的先进者、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者、新技术教学的开拓者。

研究报告中与教师角色相关的关键词有指导师、教练、导游、技术师、合作者、课程开发者、咨询师、照顾者等。这表明未来教师将承担多种任务,需要重新认识自身角色。譬如,基于人工智能视域下,教师将从“人技分离的教学者”转变为“人技合一的导学者”,即教师将个人的知识、经历、精神与技术融为一体,达到身体与技术的高度整合,成为“知识技术共生体”[1]。以“知识技术共生体”形态进行教学,教师所传递的不仅仅是自身拥有的学科知识,还包含着个人经验的体悟和理解,完成个人生命、经验、精神、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呈现出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2]

2.4 健康安全的环境教育

随着社会环境急剧恶化,人类的生存权将成为重要话题。气候变化、能源枯竭、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不再是个别国家问题,而是需要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教育中,对地球环境、自然、人类共同体的关怀与共存等价值观将超越知识教育,成为时代价值标准。为了人类社会共存发展,未来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团结合作、解决全球问题,未来教育需要培养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观。

2.5 公共教育的社区功能

未来教育将超越教育固有作用,进入复合担当时代。作为教育、文化、福利中心的社区社会应该恢复其公共教育地位。社区教育除了具有经济、政治和教育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社会化、控制、参与以及互助等功能[3]。未来教育需要发挥社区教育的参与治理、协同治理、共享治理、多元治理与融合治理的功能。因此,应考虑社区社会环境特点,将学校功能扩大到社区社会的新型空间,在社区社会中呈现学校新样态。如发挥社区教育的多种功能,让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与教育方式在社区教育中得到新发展。

表3 未来教育的目标

Table 3 Goals of future education

研究报告名称

未来教育的目标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Ⅰ)(Ⅱ):中小教育领域

•开发个人潜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让学习者感受学习乐趣的教育

—应对社会变化的教育

—社会融合教育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

•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灵活性的教育

—开发个性化、灵活的教育课程

—应用高新技术的智能教育方法与评价

—定制式的未来社会前途教育与职业教育

—创新未来教师教育与高端研修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学教育为中心

•通过公共性的高质量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实现人性和公民性的体制

—保障教育质量的体制

—开放式学习福利体制

—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和世界民主教育行政体制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Ⅰ):中小学教育方向

•在多样性、卓越性、公正性的学习中发挥潜力

—加强个性化教育

—加强多元文化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与前途教育

—加强知识运用教育

—加强人性情感教育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Ⅱ):以中小学学习方向为中心

—实施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扩大学校自主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教师专业性

—激活以社区为单位的未来型学习创新中心

—营造具有创新、人性、情感教育功能的学校空间

—构建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

—构建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集成管理系统

—加强并整合幼儿园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

—发挥以社区终身教育为中心的学校作用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

—转向学习能力培养

—实现个性化学习课程

—普及先进的学习方法

—明确学习者、教师和学校的不同作用

未来环境变化及青少年政策展望研究(Ⅱ):青少年政策展望与发展战略

•幸福的青少年,创造美好的未来

—强化机会均等

—增强共同体意识

—加强信任与沟通

—引入青少年津贴制

—开发并实施青少年信任教育、沟通教育、代际教育

未来社会初等教育展望研究

•培养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融合型人才,提升学习体验,实现幸福学习

—宣布2016年是智能信息社会元年并发布实施路线图

—建立云教育服务平台

—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开发数字教科书

—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运营未来学校

—重组教育课程,培养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智能信息社会的沟通、协作、情感等能力

—将技术应用于教与学诊断及评价

—基于技术对教授方式进行根本改革

3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于未来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报告提出了能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职业前途教育、人性情感教育、全球公民意识教育、数字教育等(表4)。

3.1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强调教育要重视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人才不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发展,重复的人工劳动将被机器代替。故而未来人才需要具备机器无法做到的创新力、想象力以及人类特有的情感等。因此,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将成为未来教育主要的学习内容。为了加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有必要明确各种能力的内涵特征。

3.2 多元文化教育

随着全球化发展,未来社会中的多元文化学生将持续增加。以不同文化学生为对象的多元文化教育将成为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未来教育需要增加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教育、平等教育、反种族歧视教育,多元文化家庭教育等内容。特别是随着多元文化学生的持续增加,以多元文化为背景的教育课程,为外国家庭提供的适应性课程,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课程等都需要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与多元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与认识文化多样性的学习方法,与多元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等也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3.3 职业生涯教育

韩国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为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潜能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政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诸如职业生涯相关课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情报提供、职业体验、就业支持等综合性的教育活动[4]

在职业生涯教育上,研究报告存在不同的观点。有研究报告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自己应对难以预测的未来。有研究报告认为,随着社会、环境、文化、技术的变化,要灵活应对职业生涯教育,应在国民文化意识、文化素养、全民教育中渗透。此外,有研究报告还提出,中小学要与职业高中、职业专科院校合作,以学年为基础进行合理性、联系性及系统性规划实施。

3.4 人性情感教育

在智能信息社会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机械信息可能会导致人性情感的丧失。人性情感教育可以为共同体文化、相互理解与帮助、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等提供积极的社会价值。因此,未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人文素养、人性情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相互尊重、沟通合作、共同生活的人。

3.5 世界公民教育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劳动市场的全球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未来社会的环境将发生急剧变化。为了与不同文化的人和谐共同生活,未来社会的公民需要具备民主文明、平等相待的世界公民观。韩国在2015年的世界教育论坛(World Education Form)上以世界公民教育为主题提出了未来教育新目标。教学评价机构ATC21S(Assessment &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也强调要培养21世纪世界公民。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元化,未来教育有必要培养与不同群体共同生活,具有共同体意识的世界公民。

3.6 数字教育

为了适应智能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不同国家都重视包括智能信息技术知识、技术、态度等在内的数字能力培养。譬如,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数字学习和数字伦理相结合的数字公民教育。虽然各国政策名称和政策内容有所不同,但为了培养数字人才,从小学就开始了数字教育。数字教育本质不仅要学习编码技术,还要通过学习数字基本原理树立数字思维。虽然数字教育作为正规课程开始运行,但未来仍然需要制定系统详细的实施方案。

表4 未来教育的主要内容

Table 4 Main contents of future education

研究报告名称

内容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Ⅱ):中小教育领域

•培养核心能力的教育

•扩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权

•以国家课程为中心选定教育内容

•缩减教育内容容量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

• (美国)作为数字公民的技术理解教育

• (德国)加强MINT(数学、信息、自然科学、技术)教育,人工智能教育

• (芬兰)全人教育,以主题为中心的融合教育

• (新加坡)培养有责任感的数字学习者,引进机器人和程序设计教育

• (日本)引进IB教育课程,强调软件编程教育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教育为中心

•个性化的教育课程

•以主题为中心,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个人学习—合作工作—个人反省—集体反省)

•社交能力、计算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Ⅰ):中小学课程教育方向

•个性化教育

—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特点、才能等开发灵活多样的教育课程

•多元文化教育

—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反种族歧视教育

—为多元文化家庭、外国人家庭提供教育服务

•职业教育

—深化职业教育,扩大选修课程

—依据科技、经济、劳动力情况更新相应教育课程

—顺应终身工作与终身职业趋势,探索终身学习课程

—强化与职业学校直接联系的职业技能

—根据社会需求,增加产学合作型、职业体验型的教育需求

—加强与校外机构合作的职业体验,扩大现场合作课程应用教育

—强调发现、理解、综合、批判、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普及融合教育)

—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问题解决能力、自我主导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人性情感教育

—强调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理解人类生活的价值观与哲学、批判性理解科学信息技术等

—强调关怀共情教育,调节社会矛盾

—强调民主共同体与世界公民意识教育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Ⅱ):以中小学学习方向为中心

•培养创新融合思维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人文科学素养融合学习

—以学生参与协作为中心的探究

•培养世界公民意识

—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及其价值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培养共同体意识与世界公民意识(global citizen)

•加强人文素养与情感教育

—完善人文素养、情感教育环境

—拓展情感体验的人性教育

—培养健康体魄与审美教育(美育)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

•以素质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课程

—(澳大利亚)文化能力、数理能力、ICT能力、批判性与创新性思维、伦理理解、个人与社会能力、文化间的理解能力

—(新西兰)思维能力、语言和象征、自我管理、与他人合作、参与能力

—(加拿大魁北克)知识能力(信息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批判判断力、创造力)、采用有效方法能力、ITC应用能力、个人和社会能力(自我认同感、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

•以思考能力为中心的综合教育和个人教育课程

•综合教育课程与个性化教育课程

—根据学习者需求设计个性化教育课程

—减少国家标准化课程,增加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创新融合课程

—摒弃教条主义,培养学习者未来生存能力

未来社会初等教育展望研究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

—运用新技术培养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能力

—以灵活的课程进行融合教育、主题学习、问题解决学习

•以不同方式体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情感能力等价值

•数字教育

•人性教育

—加强人的本质、教育目的、虚拟世界等人性教育

—人性教育与多种课程相结合

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未来教育

•素质教育

—个体过上美满社会生活所需的最低限度教育

—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教育

•人性教育

—遵循实用与现实情景,培养人性与道德修养的教育

•专业能力教育

—强化专业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提高自我成就感

•业余教育

—受第四次产业革命影响,闲暇时间增多,对业余教育需求增加。

4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的学习与评价

未来教育主要是基于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个性化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跨界学习、合作学习等(表5)。

4.1 个性化学习

技术在未来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在未来教育中,数字学习(e-Learning)、移动学习(m-Learning)、泛在学习(u-Learning)、智慧学习将得到普及。到2030年,个性化学习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有必要为学习者掌握共同基础知识设置共同的核心教育课程。对于超出共同基础的核心课程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和层次提供选择性的个性化学习。

相对于传统学习,个性化学习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学习目标差异化、学习方法自主化、学习内容定制化、学习环境泛在化、学习成果多样化、学习评价个性化。个性化学习的出发点是人,对象是人,目的也是人。随着新型学习技术、移动学习终端及泛在学习环境的发展,未来的个性化学习将利用移动设备、网络学习平台构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基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开展个性化学习。通过创新课程的形式,打破原有的课程架构,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征设计课程内容,继而实现知识获取的个性化。此外,未来教育还将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学习体验。如再现问题虚拟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间接体验。

4.2 深度学习

学习是个体或群体的认知活动[5]。深度学习要求学生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深度。深度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6]。深度学习是认知结构与思维结构的不断转变与纵深发展的过程,是未来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数字化、移动化与泛在化的未来学习时代,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习者带来了便利性和多样性,但学习效果还可能处在“堆积与分离”[7]的浅层学习。因此,未来教育研究提出了项目学习、问题学习、研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智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旨在通过知识整合、技术融合,重构知识体系并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建构,实现学习者调整现有知识关系,形成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4.3 跨界学习

跨界学习是指不同系统的参与者跨越自己所属领域的边界,通过与其他系统的参与者互动,在形成集体概念过程中发生积极变化的社会性学习[8]。跨界学习通过创造和改善学习环境等方式,有意识让学习者实现其相对无限的潜能。跨界学习倡导主动参与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参与者逐步深度融入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展示自我,形成与发展对本我、自我和他我的理解。跨界学习有助于其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实践,连接不同领域的观点,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观点,并基于实践进行不同领域的合作和共创。

对于个体来说,跨界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需求决定是否参与。跨界学习不应被理解为一次性活动。不同身份与需求的学习者参与跨界学习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收获。跨界学习倡导学习是一种有意的、充满关爱的交流行为,学习是有能力、有责任、有价值的社会性行为。跨界学习效果取决于组织者最大程度激发跨界参与者的学习热情。跨界学习需要从全体参与者、活动场所、项目学习、学习过程、政策支持(如规则、制度)等方面营造良好氛围。

跨界学习所有参与者需要积极营造尊重、乐观、谦逊、关爱、可亲、可信、可敬的学习环境。跨界活动场所应具备展示文本或电子内容的硬件设备,易于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整洁、舒适、个人化的场所,有吸引力、温暖的交流环境。跨界项目学习不限于某单一内容,而是具备一定的跨学科性,强调对问题的合理质疑与探索,构建可协作的学习项目,贯彻可评估的思路,跟踪跨界学习的成效。跨界学习的过程需要合理安排人员,维系积极、健康的互动过程,推动实施有建设性、发展性和吸引力的各种活动。跨界学习政策应确保所有参与者了解相关的制度与规定,确信各类学习者受到欢迎,并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9-12]

4.4 人机合作式学习

在未来教育中,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传统的学习工具转向网络时代的学习环境,以及智能时代的学习伙伴。在传统教与学中,技术被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技术始终处于次要地位。

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中,技术的角色开始出现转变。除了作为教与学工具外,还参与构建学习环境。传统学习只能在现实环境中进行,技术则为学习开辟了一个虚拟环境。这个虚拟环境突破时空限制,打造了随时随地可学的非现实空间,给学习者带来全新学习体验。在这个虚拟环境里,教与学所需的多种要素:资源、工具、平台、师生、课程、交互等,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教与学活动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从这个虚拟环境中获取信息与知识,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学习者离不开技术构建的环境,与技术是依赖与被依赖关系。

随着智能时代全面到来,学习者和智能机器共同成为知识生产和使用主体。智能机器不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为人类所使用,而是能主动学习,通过对数据挖掘产生新知识。学习者与智能机器共同组成学习伙伴,互教互学,共同完成知识生产。学习变成了学习者与机器(网络、人工智能)合作互助的过程。从而,学习者与技术关系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

表5 未来教育的学习

Table 5 Learning in future education

研究报告

内容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Ⅱ):中小教育领域

•构建未来教育智能信息系统

—个性化教育活动管理:学习日程管理系统、学习与学校生活咨询系统、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个人供餐管理系统

—个性化教学运营:虚拟体验学习系统、虚拟体育教室、虚拟教学系统、虚拟实习系统、虚拟心理治疗系统、自动化外语学习管理系统

—丰富的线上线下社区:机器人社区

—校内外教育信息联系机制:虚拟远程实验系统、车载个人学习系统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

• (美国)利用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学习数据提供评价反馈

• (德国)利用数字媒体与智能学校

• (新加坡)实施未来学校工程,利用社交机器人作为教师助理

• (日本)制定机器人新战略5年计划,利用人性化机器人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教育为中心

•与强大的数字信息网络相结合

•构建多种形态与可持续的学习共同体

•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

•多教师对多学生模型

•利用智能学习管理系统分析学生学习记录和课程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Ⅰ):中小学教育方向

•基于数字技术的教授与学习

—面向数字时代的学习方法,如在线学习社区、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虚拟现实教育、基于Web的探究活动

—多个学生在一个空间接受多种课程(在线学习、远程教育等)

—师生之间知识共享及转变交换方式

—纸质教科书逐渐消失,电子教科书增加

—批判性理解信息运用能力和数字素养

•以体验为中心的教授与学习

—加强市民参与和行动能力

—扩大综合课程、现场教育、体验教育等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Ⅱ):以中小学学习方向为中心

•依据学习者特点的个性化学习

—建立并运营学习者兴趣、学习能力的诊断系统

—依据学习者兴趣、能力、前途等,编制并运营教育课程

—为学业困难、学业中断等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由教师主导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深度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如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体验学习等

—强化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

•面向终身学习的自我主导学习

—通过自我主导学习强化终身学习

—由监督者向学习助手、学习指导者的教师角色转变

—利用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实现学校—学校、学校—社区资源共享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

•利用自适应性学习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等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提高个性化学习效果

•扩展学习经验的一般教学方法

—学习和应用结合,向学习者传递核心内容的深度学习方法

—超越教室、学校、国家的合作学习

—在形式学习和非形式学习中扩展学习经验

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未来教育

•基于数字技术的学生中心学习

—线上线下学习经验融合(Blended Learning);学科间融合(STEAM Learning)、形式学习与非形式学习融合(Crossover Learning)、科学争论与情景学习(Context—based Learning)等。

—跨时空的协作学习设计活动,从消费者转变为制造者(Maker)或创造者(Creator)的学习设计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项目学习与课题学习等。

4.5 基于技术的教育评价

未来教育评价主要是基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个人学习过程数据的评价(如对学习者进行诊断和评价)、以课程为中心的评价(如POPLE、项目评价等)等。此外,研究报告还提出了基于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sis)技术的隐形评价。即对学习者在网上学习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作为个性化学习和评价方法,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执行效果。也就是说,未来教育评价将由服务个性化学习转变为以改善学习效果为目的,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分析,为其提供学习诊断和改善方案(表6)。

表6 未来教育评价

Table 6 Future education evaluation

研究报告

内容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

• (美国、德国)基于技术的评价

• (新加坡)提出21世纪核心能力评价标准,利用项目组合评价

• (日本)以大学入学评价改革考查学生主体性、协作性、解决问题能力、表现力等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教育为中心

•能力评价、形成性评价、协作评价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

•利用个人学习过程记录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评价

—通过在线学习记录,对学习者学习时间、学习路径、学习结果等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存储,并进行评价

未来社会初等教育展望研究

•基于技术的学习诊断与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开发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信息技术系统,依据客观标准与具体事例进行评价

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未来教育

•构建智能学习平台,提供诊断与改善方案

—收集分析学习者学习活动数据,根据学习者学习程度、学习兴趣等,提供恰当学习途径与个性化学习方案

—管理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向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信息反馈

5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主要有公共教育政策、与教育课程及学习相关的政策、教师政策、教育体制政策等(表7)。

5.1 公共教育政策

未来教育强调公共教育是国家应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教育是国民的权利,是国家的义务。公共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缩小阶层间的社会经济差距;培养所有学习者的多样性;让国民没有经济负担地接受教育。公共教育的基本标准是根据教育课程的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课程活动进行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是社会公开和开放的教育。公共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以教育项目为媒介形成教师和学习者密切的教育关系,培养学习者多种学习能力,发挥教师教育策划的专业性。教育不是准备型教育,而是完成型教育。在制度上要保障教师尽责权力,并建立对教师尽责的评价机制。

研究报告提出,要加强学校教育的灵活性和信任感,改革公共教育运营体制,重视未来学校的教育作用和社会环境变化,构建学校—社区共同体。特别要解决国民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和不信任问题(如私教育费、高考制度、教育差距等)。未来教育要通过改革教育课程、学习、评价及教育体制等,恢复并增强民众对公共教育的信任。

5.2 与课程及学习相关的政策

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研究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课程的发展规划。未来教育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课程,是以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是以数字能力为中心的数字教育、编码教育、项目学习的融合课程。

在与学习相关的政策上,研究报告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智能教育环境和个性化特征的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管理系统、职业生涯管理系统、智能学习系统,以及充分利用校内外人力资源、区域网络资源等组建学习共同体。此外,还提出随着学习生态系统发展,学习策略的也要随之变化。

5.3 教师政策

未来教师是能够引领未来教育发展且具有竞争力的教师。从课程、教学、学生、教育环境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师具有课程专业性、品德全人性、活动主导性等特点。基于与当前教师角色和素质的差异,未来教师政策有必要建立具有新专业性的教师培养体制与研修体制。譬如,未来中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实行融合的多学位体制教育,提升硕士学位层次的师资培养,支持教师发展的新研修体制,以及基于未来教师角色整体改革教师培养、任用及研修体制。

5.4 教育体制政策

研究报告提出未来教育需要有教育政策诊断机制、不同教育主体反思机制、教育民主参与机制等,并且这些机制需要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提高公共教育制度的组织和运行效率,需要建立教育自治机制、教育课程整合机制、校外教育机制、校内外教育支持机制、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机制、学校教育的社区枢纽功能机制等。

表7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Table 7 Fu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研究报告

未来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Ⅰ):中小教育领域

•为适应社会变化与学习者要求,设计灵活的公共教育体制

•消除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和不信任(如私教育费、高考制度、教育机会均等),恢复对学校教育的信任

•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审视人力资源(教师)、物力资源(设施、条件)、财政支援体制

•修订与公共教育制度组织、运营相关的治理体制

教育改革展望与挑战(Ⅱ):中小教育领域

1.2018—2022年的支持系统

•综合运行中小学教育课程

•以学习标准划分1~12年级

•设置学习阶段完成标准

•组建校内外教学认证委员会审核认证教学计划

•灵活应对校际间流动和休学年项目(指学生休学及其他相关事情)

•扩大教育福利

•向弱势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支持

•校外青少年学习支持及学历认证

•积极管理和支持义务教育

•预防学生学校间流动带来的问题

2.2023—2030年的支持系统

•引进“模块”学习单位

•建立各种在线资源学习社区

•构建校内外教育信息联系机制

•建立学生健康管理系统

•课程教师和学习顾问双向培养

•在教师培养机构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

•运营高学历教师在职培养和实习教师一体化实践课程

•以学习标准划分1~12年级

•设定学习阶段完成标准

•组建校内外学习认证委员会

•扩大教育福利

全球教育动向研究(Ⅴ):智能信息社会教育创新动向

•开发韩国创新型教育模式

•开发韩国创新学习生态支持系统

•基于ICT开发读书教育项目

•扩大数字教育提高数字能力

•开发智能的融合思维能力评价系统

•开发适应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职业教育体系

•利用虚拟现实培养卓越教师

•引入教师研修智能精细化管理系统

•制定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

2035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以中小教育为中心

•体制

—终身学习体制、灵活的综合性学校、灵活的学制(无学年制/年级群制)

•治理

—扩大教育自主权,与社区合作管理学习者的教育课程

•价值观与知识观

—培养不确定性环境的应变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等

•学校功能

—设计未来社会中学校的角色,以学习生态为中心,构建社区—学校共同体

•学习过程与评价

—基于主题学习、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的个性化学习过程与评价

•学习方法

—利用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教师与学生多维学习模型

•教师

—强化教师不同角色、细化教师责任、培养卓越教师、组建不同群体的共同体

•联系

—建立与地区不同社会群体、校内外不同教育群体等联系

•学习生态系统

—保障学习福利的职业教育、联系终身教育与地区教育、建立未来学习生态、在学习生态中保持各部门合作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I):中小学教育方向

•未来学校教育体制政策研究

—学制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

—中小学课程的序列性研究

—小规模学校运营相关研究

•未来中小学校本教育研究

—未来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运营及学校环境等研究

•未来教师能力开发研究

—制定未来学校教育能力开发标准

—建立以学校及学校联合体为中心的教师能力开发模式

•教育课程及教科书制度研究

—建立以市道教育厅和学校为中心的教育课程管理制度,扩大教科书认定制并引进自由发行制

•扩大以社区为中心的学校作用

未来社会教育课程、学习与教育评价展望研究(Ⅱ):以中小学学习方向为中心

•加强未来学习支持

—以核心能力为中心修订完善教育课程,扩大学校课程编制与自主性运营

—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教师专业性

—激活以地区为单位的未来学习创新中心

•营造未来学习环境

—构建具有创新、人性、情感等功能的学校教育空间

—构建基于技术的学习环境

—构建统一的个性化学习管理系统

•构建多样化的未来学校体制,发挥学校多重角色

—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并综合运营

—强化学校作为社区终身教育中心的作用

智能信息社会学校教育方向探索

•转向能力教育

•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教育课程

•拓展个性化学习方法

•确立学习者、教师与学校的各自不同角色

未来环境变化与青少年政策展望研究(Ⅱ):未来青少年政策展望与发展战略

•引进青少年津贴制度,缓解两极化问题,保障青少年成长机会均等和社会融合

•积极开展青少年分享活动(自愿服务、捐赠等),加强青少年社会共同体意识

•实行学校生活指导制度

•开发青少年信任教育项目,恢复青少年之间信任关系

•开发青少年良好朋辈关系项目,克服对未来社会的消极观念

•开发青少年教育计划,促进不同年龄层的理解和沟通

•开发具有沟通、合作、共感能力的青少年教育计划

未来社会初等教育展望研究

[教育政策]

•确保相关预算与政策同步

•通过学习和研修转变教师角色

[数字教育]

•为迎接智能信息社会,从小学开始进行数字教育

•开发国家标准的数字教材

•制定国家数字教育规划

•以教师、管理者等为对象进行数字教育研修

[人性教育]

•正确理解人与机器关系伦理

•尊重人类尊严

•维持技术发展的控制权

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未来教育

•放宽民间参与限制,制定民间参与政策

•转变教育信息化产业和教育部的角色

•推进基于教育公平的诊断评价及保障政策研究

第四次工业革命IT融合技术教育应用方案研究

•从技术、教育、社会、文化领域分析主导未来教育的新技术价值

•研究并推广包括MOOC、移动媒体、云计算、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等应用

6 韩国中小学未来教育研究的论议

通过对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11份未来教育相关研究报告分析,韩国未来教育动向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为应对科技发展,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根据教育现状、人口结构、社会经济等提出了未来教育目标。但是,在未来教育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社会文化对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反作用没有得到考察。从教育根本目的来看,与其追求个人成长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化,不如从教育工具性角度重新思考教育目标。

第二,未来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有教养、情感、人性和谐的人。这表明德才兼备是未来教育人才的重要特征。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创新性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这样的人更需要具有“人情味”。

第三,未来教育内容有能力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人性情感教育、世界公民意识教育、数字教育等。未来教育改革聚焦在课程、学习、评价、教育体制等领域。未来教育学习与评价主要是基于ICT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个性化教授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跨界学习、合作学习等。由于研究机构不同,在某些领域的主张有所不同。

第四,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主要有公共教育政策、与教育课程及学习相关的政策、教师政策、教育体制政策等。其中,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国民对公共教育的信任。但大部分报告并没有提出制定未来教育发展战略的政策依据与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未来教育发展战略与未来教育目标缺乏内在一致性,具体发展战略优先顺序、前后关系没有区分。

韩国国家政策研究机构提出的未来教育研究不是基于教育本质与教育根本目的的研究,而是基于未来人口结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环境变化做出的教育回应。从宏观和长远的未来教育展望来看有一定局限性。未来教育应以教育哲学为基础,既忠实于教育本质,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教育不仅是培养社会和国家人才的工具和手段,而且在塑造社会价值观与文化价值观也有重要作用。未来教育是未来社会价值追求的动态设计,不仅要解决未来社会问题,培养社会所需的能力,还要以教育理念为基础,描绘个人和社会共同追求和向往的未来愿景。

另一方面,为制定引领时代的未来教育,有必要对教育改革的历史进行反思。通过对教育改革成效的反思来理解教育改革本质。此外,教育改革有必要从社会改革的角度来推进。尽管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进行了研究,但教育改革的实际进展并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教育改革受到社会的巨大阻力。未来教育是基于社会现实的未来规划,如果不能对当前教育改革进行有效分析,既是未来规划再美好,也很难建立国民对其的信任。因此,未来教育应该有必要从教育改革历史的反思开始。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②]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杨莲sgxyyl@sgu.edu.cn
收稿日期:2023-03-15; 录用日期:2023-03-27; 发表日期:2023-03-28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西全科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2022JD05);2022年度玉林师范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小学优秀教师教学应变能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G2022SK05);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两性一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小学数学教学论一流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GA30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若部分韩文参考文献无法查看, 请先安装字体)
[1] 谭维智. 教师到底应该因何施教———基于技术现象学视角的分析[J]. 教育研究, 2013, 34(09): 102-111.
[2] 韦妙, 何舟洋. 技术现象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教师角色的重塑[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 41(09): 108-114.
https: //doi. org/10. 13811/j. cnki. eer. 2020. 09. 016
[3] 魏晨明, 等. 当代社区教育管理新视野[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7-9.
[4]교육부(진로교육정책과)•진로교육법. 법률제13336호2015. 12. 23. 시행[EB/OL]. [2018-1212].
http//www. low. go. kr/sInfoP. do.
[5] 汪玲, 郭德俊, 方平. 元认知要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01): 44-49.
https: //doi. org/10. 3969/j. issn. 1001-4918. 2002. 01. 009
[6] 曾明星等. 深度学习演进机理及人工智能赋能[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2): 28-35.
https: //doi. org/10. 3969/j. issn. 1006-9860. 2021. 02. 005
[7] 李小涛, 陈川, 吴新全, 等. 关于深度学习的误解与澄清[J]. 电化教育研究, 2019, 40(10): 19-25. DOI: 10. 13811/j. cnki. eer. 2019. 10. 003.
[8] 张进宝. 跨界邀请学习: 一种社会性学习新方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2, 34(01): 56-62, 74.
https: //doi. org/10. 3969/j. issn. 1009-5195. 2022. 01. 007
[9] Sharples M, Adams A, Alozie N, et al. Innovating Pedagogy 2015: Op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Report 4[R].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2015.
[10]경기도교육청(2017). 학교정책과정책공모연수공개강좌:미래형학습플랫폼구상방안(발제자:정제영. 미래교육환경변화와학교현황진단). 학교정책과.
[11]구영실,김진숙,곽덕훈,임재환,류성창,이동욱,김용재,고범석,정태명,서혜숙,김동석,이은환(2017). 4차산업혁명대응미래교육을말하다. 한국교육학술정보원.
[12]김경애(2016). 2035미래교육시나리오:초•중등교육을중심으로(IP2016-06). 한국교육개발원. 김정효(2016). 미래사회대비초등교육과제와전망연구. 교육부.
[13]나장함(2008). 질적메타분석에대환고찰:교육과정연구에서의적용가능성탐색,교육과정연구,26(4),229-252.
[14]박선화(2017). 미래사회대비교육과정,교수학습,교육평가비전연구(II): 유치원및초•중등학교의교수학습방향을중심으로(RRI2017-3). 한국교육과정평가원.
[15]이경상(2014). 미래환경변화및청소년정책전망연구I: 미래청소년정책비전,전략,과제에 대한 전망. 한국청소년정책연구원.
[16]이수광,백병부,오재길,이승준,이근영,임선일,이병곤,강일국,유성상(2015). 4•16교육체제비 전과전략연구. 경기도교육연구원.
[17]정광희,김신애(2017). 글로벌교육동향연구(V): 지능정보사회의교육혁신동향(RR2017-04). 한국교육개발원.
[18]정미경(2016). 교육개혁전망과과제(1):초•중등교육영역. 한국교육개발원.
[19]정미경(2017). 교육개혁전망과과제(V): 초•중등교육영역. 한국교육개발원.
[20]주형미(2016). 미래사회대비교육과정,교수•학습,교육평가비전연구(I): 초•중등학교교과 교육의방향. 한국교육과정평가원.
[21]홍선주(2016). 지능정보사회대비학교교육의방향탐색. 한국교육과정평가원.

Based on 11 Research Reports the Future Education Tren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Korea is Examined

HE Xiaojun1, WU Cuiling1, YANG Lian2,*

(1.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2.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focuses on 11 future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s released by the South Korean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rom 2016 to 2022, and conducts qualitative research from four aspects: future education goals, future education content, future education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and fu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ture education goals not only focus on the social demand for education, but also on unleashing individual potential. The future education content includes ability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uture career education, human emotion education,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 and etc. Future education methods are mainly personalized learning based on ICT technology, learner centered project learning, problem learning, inquiry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 The future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to improve public education and other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for future education to reflect on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o consider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from a macro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  

Keywords: Future education, future education prospects, future education policies, qualitative analysis

DOI: 10.48014/pcp.20230314001

Citation: HE Xiaojun, WU Cuiling, YANG Lian. Based on 11 research reports the future education trend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Korea is examined[J]. Progress of Chinese Pedagogy, 2023, 2(1): 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