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新路径

韩飞1,2, 高子珺3,*, 吴英花4, 陈子楠5

(1.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 西安 710062
2.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贵阳 550001
3. 贵州交通技师学院 (贵州省交通运输学校) , 贵阳 550000
4. 安溪县陈利职业中专学校, 泉州 362403
5. 贵阳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贵阳 5500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重视高校双创教育愈发重要。高校是民族地区培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人才的重要阵地, 而双创教育则是民族地区培养双创英才的重要载体。但对于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高校, 具有民族特色鲜明、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背景多样的特点。因此,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须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在西部双创教育的效能, 实现教育助力学生双创能力生成, 使双创教育真正成为强化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点。作为区域培养创新型英才的主要阵地, 民族地区高校对双创教育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剖析民族地区高校的双创教育现状, 发现存在双创教育师资无力化、双创教育实践表面化、双创教育资源碎片化、双创教育精神空洞化的问题。鉴于此, 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各高校的双创教育模式和现实案例, 提出基于双创竞赛的“TPRS”的循环双创教育模式以及五级联动双创英才培养组织架构, 以培育双创英才为本, 探索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新路径, 引领民族地区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双创教育, “TPRS”模型

DOI: 10.48014/pcp.20230308003

引用格式: 韩飞, 高子珺, 吴英花, 等. 协同推进: 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新路径[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2023, 2(3): 41-49.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3-03-09

接收日期: 2023-03-16

出版日期: 2023-09-28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其中高校学生是第一生产力的掌舵者,是第一资源的开辟者,是第一动力的探索者,因此重视高校的创新教育尤其重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各高校将双创竞赛作为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积极参与双创竞赛,进行双创教育改革[1]。此后,双创竞赛成为高校双创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育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孵化器。西南高校地处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资源和文化资源,挖掘其民族地区资源,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高校扬长避短地开展双创教育。

1 追根溯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现状的析理

高校的双创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提升创业能力的良好契机。双创教育对大学生双创意识的觉醒和能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帮助,进而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团结。但相较于发达地区,西南地区有着民族特色鲜明、教育基础薄弱、学生背景多样的特点。尽管发达的地区的双创教育发展较早,但是生搬硬套有可能“水土不服”。即生搬发达地区的创新教育模式,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可能难以适用,难以解决他们遇到的创新的困惑和创业的困难。因此民族地区高校须因地制宜,结合民族地区政策及市场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在西部双创教育的效能。近年来西南地区各高校不断改革双创教育,但成效不容乐观。

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发现双创教育主要存在师资匮乏、实践欠缺、资源分散和认识不足等问题。民族地区经济、办学条件、教育基础的限制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生活在节奏慢的西南民族地区,习惯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在进行双创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缺乏和企业及政府协作,双创的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大学生双创竞赛作为高校双创教育开展必不可少的载体,是高校双创课程、双创平台与社会现实问题相衔接的重要粘合剂,是学生促进双创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承担了高校将科研转化的重要职能。在竞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构思具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搭建优势互补的团队,撰写规范和有操作性的商业计划,吸引和寻找投资者等实践活动。具有双创实践性的竞赛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与政府、企业、学校资源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树立学生创业精神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3]。因此,双创竞赛是西南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的具体实施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各高校也围绕竞赛开展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A大学为弥补课堂理论知识的不足,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将项目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为关注重点,丰富学生社会历练和实操经验。B大学将参加“互联网+”等国家级双创比赛作为学生项目结题的必要条件,保证“以赛促训”。同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比赛,实现“以赛促教”。C大学限制毕业条件,在培养方案中指出学生须获得10个课外修读学分和2个创新实践学分,创新实践学分可以通过双创项目和各类竞赛等方式获得[4]。D大学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经费,扩大学生双创资金来源,用于五十余项各级各类竞赛,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双创竞赛的动力。可以看出,目前西南地区创业竞赛模式虽然已从知识类竞赛转向实战类竞赛,但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重竞赛轻孵化的问题。同时,西南民族地区高校虽然较为重视双创竞赛的开展,但参赛项目都希望向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发展,却缺乏从竞赛项目到市场产品之间进行成果转化的孵育机制,涉及民族特色的竞赛项目也较少,未能把民族特色很好地融入双创教育竞赛体系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民族地区资源,忽略了地域特色优势,获得民族特色的双创教育成果有限,阻碍了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呈现辐射面窄、影响度小、转化率低等特点。民族地区高校对各类大赛在双创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仍然不够,存在参赛人数偏少、积极性低、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单一、民族特色淡薄、竞赛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以赛促创的作用。因此,西南地区的双创教育不仅要融入系统课程建设,也要有效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双创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帮助学生内化双创理论知识,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融合各主体资源和区域民族特色以满足西南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双创现实需要,从而真正实现以赛促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2 积重难返: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问题的剖释

2.1 双创教育师资无力化

在双创教育体系中,师资队伍是推进双创教育的重要力量,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涉及的老师包括专职从事双创教育的老师、学院的专业课老师、外聘专家、辅导员、创就处的老师等。然而专职教师缺乏真实的创业经历,企业外聘教师缺乏双创的理论知识,造成双创教师整体素质不足的局面。

造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师资无力化局面生成,既与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又与教育思想落后有关。其一,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教师自己本身大多没有实际的创业实践经验,无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竞赛技巧、实践技能相结合。在开展双创竞赛中,高校双创教育指导老师不知如何指导学生参与竞赛,如何将双创竞赛融入双创教育 [5]。其二,西部地区高校的双创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基础较差,高校教师普遍缺乏先进的双创教育理念。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开店,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主创业者[6];有的教师对于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茫然不解,贫乏的教育理念制约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三是很多高校并未专门为双创教育招聘或者培养师资,导致高素质双创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构建双创教育师资共同体。因此,高素质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也是制约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14]

2.2 双创教育实践表面化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双创实践形式包括教学实践、实践平台、实践项目、校企合作、企业实习、举办比赛、虚拟平台等,限于现有的资源不充足和教育体系不完善,鼓励和促进学生双创实践的政策和措施难以落实到位,存在实践表面化的问题。

造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实践表面化局面生成,既有双创教育实践环节未充分落实的问题,也有双创教育项目落地性弱的问题。其一,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佳。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仍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留给实践环节的时间不足[7]。教师对于专创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相对薄弱,未能因材施教,未能适时地将双创教育融入导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因此,学生未能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双创实践,缺乏具有地区和专业特色的双创教育。其二,由于时间、资金、场地有限,参赛项目创新度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门槛低、容易被模仿等原因,创新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项目不会转化成创业成果[8],如图1和图2所示,无论是立项,

图1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

Fig.1 Project approv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2021

图2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1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情况

Fig.2 Conclus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Guangxi,2021

还是结题,“国创计划”项目中以创新训练项目的数量都是最多的,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大多数高校的双创项目较多地停留在创意层面,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路径。在反反复复过程化的双创教育实践中,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创业情景和创新精神与真实的相差较大,双创教育应发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作用也收效甚微。

2.3 双创教育资源碎片化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团队在双创实践中,难以汇聚了跨学科、跨专业的优秀生源、课程体系、师资队员、实践平台、政策资金支持等优势资源,许多双创项目无法落地,未能发挥多方共享资源的效力。

造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资源碎片化局面生成,既有双创教育各主体缺乏协作的原因,也有校内师生双创教育资源零碎化和非均衡的原因。其一,西部民族地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力度不够,社会教育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高校在进行双创教育实践活动时,缺少资本投入和政策支持,双创教育活动没有落地[9]。其二,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内部的双创教育平台资源零碎化。学校具有双创支持计划、校内设备、师资力量等校内资源存在于各类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未能整合资源,将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整合利用到各个专业中去[10]。其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所享受到的双创教育资源是片面的、零碎的,部分学生仅能间歇聆听双创课程讲座,较少能参与创业实践平台和创新项目,本就稀缺的双创教育资源,在学生间分配的也不均衡。

2.4 双创教育精神空洞化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的价值取向,受传统民族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制约,多集中在双创技能培训,缺乏双创精神培育。

造成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精神空洞化局面生成,既有社会层面缺乏健康就业价值观导向的原因,也有高校双创精神缺乏科学培育的原因。其一,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区位原因。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官本位思想和求稳定的心态长期固守在家长心里,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双创的期待值较低,西部民族地区大多数家庭认为大学生创业很容易失败,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从近两年的省考报名人数来看,大学生的择业观较为单一,偏爱体制内的岗位,例如2021年贵州公务员报名总人数超25.3万,2022年贵州公务员报名人数超33.9万。从上述增长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不愿走出舒适圈,缺乏突破现状、实现超越的勇气,喜欢安稳的工作生活。根据《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14%的大学生已经创业或者正在准备创业,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比例高达20%~30%[11]。其二,在校期间开展双创教育的时间跨度不够长。即学校短时间、阶段性地开展双创教育,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双创精神。部分学生的参赛目的狭隘,往往不是因为具有双创激情和双创想法,而是为了荣誉、奖学金、保研名额等附属福利。双创精神的培养并非是一挥而就。因此,端正学生双创的思想,培育学生双创精神尤为重要。

3 秉要执本: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路径的选择

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构建以培育双创人才为本的“TPRS”循环模型和班-专业-院-校-校外五级联动人才培养组织架构,以西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和平台资源为基石,以双创竞赛为抓手,通过提师资、强实践、集资源和富精神的措施,为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孕育提供土壤。

3.1 TPRS循环模型

(1)建设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Teacher)

齐永智和姜奕帆(2020)基于“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营销大赛实践教学模式,提出以营销大赛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营销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12]。学生参加营销大赛的过程,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实践,解决学生在比赛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理念,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策略,与学科前沿和双创相结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最终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作为双创教师,在竞赛中充当着军师的角色,只有指导教师将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且身经百战,才能为学生在双创之路上指点迷津。其次,要从“道”“形”“术”三个方面来做好教学。“道”即理论,双创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核心特征是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老师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扎根理论,不断学习。“形”即课程呈现方式,从自身形象、教学课件、课程展示上让课程得到好的呈现。“术”即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辩论赛、项目式等方式,把双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过程趣味化。因此,首先,作为提高双创竞赛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竞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当受到高度重视,校内应选拔培养双创指导教师,同步聘请校外省级及国家级创业讲师、企业高管、高校创业导师、科技和人力专家等双创导师,并基于双创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构建“四能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策略,涉及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双创指导能力、专创融合课程开发能力和项目孵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完善。其次,开展教师双创能力提质培优的培训,通过外派教师外出培训、考察交流、企业师资培训等方式开阔教师双创视野及实战能力。

(2)强化双创教育实践(Practice)

双创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也是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经历和感悟。课堂教学内容与岗位、竞赛、证书内容相对接,以项目驱动法来开展教学,使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衔接,从课堂理论学习到“岗课赛证”四方综合能力的提升。学生将通过竞赛获得更多实战经验与技能,了解并掌握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行业知识以及商业策划书的撰写、展示PPT的制作、产品设计美工、视频制作、程序编程、财务预测等一系列竞赛所需、企业所需、社会所需的实用技能,从而融会贯通企业家理念、消费者思想等第多元角度思想。以贵州师范大学第七届互联网+双创比赛参赛项目“苗醴香”与“青衫物语”为例,学生以竞赛为依托,基于地方特色商业化背景并最大化利用民族特色资源,实施开展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项目,通过竞赛融合各个专业的学生,结合工科专业的技术创新和商科专业的创业技巧推进项目进展,从而改变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的局面,帮助学生掌握各项双创人才所需能力。学生参加竞赛后再在初创企业见习,在真实创业环境中积累实战经验,实践反馈情况,追溯竞赛实践过程,提升完善项目,并在再次亲身参赛或者向师弟妹分享经验中整理认识与创业见习,强化实践。

(3)集中双创教育资源(Resource)

为了完善大学生双创赛训体系,武一婷(2020)提出了在广东省建立“政-校一企”深度融合平台的建议,认为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要实现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同推进,还要促进各自资源的深度整合[11]。许礼刚等(2021)则从学科竞赛机制的角度,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建立实验室、图书等服务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和配置,同时考虑竞赛的特点和文理科的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12]。双创项目的可行性和实践性和资源利用得好坏离不开关系,西南民族地区高校的双创资源较为分散,应进行系统规划和有效投入。从资源利用角度来说,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育人的力度,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使双创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发挥双创实践平台和项目等多方共享资源的作用,使竞赛产生的创业项目落地,发挥双创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作用。其次,从高校自身的教育管理角度来说,高校应建设系统化、多层复合、递进式能力培养的专业化的课程体系,特别是以专业特色为导向的双创课程建设,最后,从多方合作的角度来说,形成部部、部校、校校、校企、政校,各渠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社会组织、企业能联合发挥师资作用,在课程、竞赛、讲座中进行分散式的指导,利于学生进行连贯性的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

(4)富裕双创精神(Spirit)

高校开设相应培训课程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双创精神,实训课程中增设创业实践课,让学生意识到双创教育对自己的生活、对国家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科学习、备战竞赛、初创企业见习中都像创业者一样思考和行动,站在企业家和消费者角度换位思考,团队成员围绕参赛项目进行头脑风暴、分工合作,不断打磨升级项目作品,形成共担风险与利益成果的共同体。许礼刚等(2021)提出了“学、练、竞、践”四位一体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业意志、品质、经验、思维和能力,提高其承受能力,促进创业行动的市场化转化[12]。首先,组织竞赛经验交流,开展竞赛创新知识讲坛。主要由参赛团队从竞赛项目介绍、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团队建设、财务等方面进行商业计划书展示及PPT汇报的形式为师弟师妹进行“传道授双创”。其次,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多媒体形式,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人士、专家和学者到校进行讲座,向学生阐述双创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通过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举办各类双创展示、评比、表彰等活动,展示和奖励在双创教育中取得有效成果的师生,树立榜样,鼓励学生参与双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最后,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新增双创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政策和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资金、场地、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学生的创业成本和风险,从而正确引导学生,鼓励他们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善于总结、持续改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高校在显性和隐性教育中需贯穿突破现状、实现超越的精神,并长期性、长时间的开展双创教育,富裕其教师和学生的双创精神。

以竞赛为抓手,培育双创教育思想贯穿全过程,帮助师生形成“认识——实践——整合资源——再认识”的双创人才培养理念。

3.2 班-专业-院-校-校外五级联动

民族地区高校以培育双创人才为本,以校内资源为基石,校外(企业)为平台,学校双创学院为统领的上下双向双创人才培养组织架构,实现班级-专业-院-校内-校外的五级联动,构建以双创教育为驱动的上下双向人才培养组织架构。

(1)设立双创学院

学校层面建立双创学院,万华(2018)指出,通过实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即减少管理层级,增强自主性和参与度的管理方式,成功打破了各学院基层单位之间原有的层级界限和条块分割的管理障碍。通过独立的双创学院作为枢纽连接企业和学校,可以集中优质资源并打通培养对象沟通渠道[13]。双创学院定期组织各个学院召开会议,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规划并决策双创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组织协同机制和制度支持。双创学院统管校外、校内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规划。其次,双创学院业可依托竞赛要求,针对双创人才培养开展特定主题的教学活动,申请独立的双创项目。最后,双创学院可依托校级学生会和校级研究生会(以下简称“两会”)进行纵向及横向宣传,将双创贯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年级增设双创类课程,由双创学院挑选优秀及有经验的双创导师进行授课。二是依托学校的两委会,大力宣传各个学院的竞赛赛项,并定期开展校级的“双创节”,在“双创节”上展示各个学院的优秀项目并进行路演。三是大一新生或研一新生进校后,由两会组织并举办大学生双创主题沙龙活动,邀请学校优秀导师、校外企业家、团队队长等,他们用自身的创业经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如何在校处理好学业和创业的关系,交流在双创过程中遇见的困难和疑惑,畅谈参与校级、省级、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的成果与启示,增加双创的氛围感。

(2)校内校外资源双向沟通

双创学院下分管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包括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平台,校外组织的双创平台,可以推动校外组织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在资金、项目、技术、实践等方面资源的支持与合作,同时有助于整合政府、校外企业、校友、基金会、风投公司、民间社团等各类资源。校内资源包括校内各学院、各专业、各班级资源。以创业学院为主体,对如分散在各学院、各部门、各专业的各类优质双创平台、项目和团队,统筹管理,形成合力,促进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的多部门协同。通过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相互沟通,资源共享,校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扩充双创资源,为双创生态体系的建设提供基础。

(3)院-院、专业-专业、班级三级联动

校内形成班级-专业-院的三级联动,三者同时开展活动,学院可以采取开会动员,宣传的方式,专业也可以采取动员,宣传的方式支持,而班级则是计划的实行者。根据竞赛的专业类别、学科要求以及达成目标,直接作用于各班、各专业、各学院。校内的院与院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专业与专业之间导师沟通交流,学生专业互补,形成跨班级、跨专业、跨学院的交流组队,弥补弱项,强强联手。

双创教育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肩负着民族地区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过程中暴露了很多问题,秉承育人为本的初心,结合民族区位特色资源,关注学生双创素质教育,激发师生双创热情,从各主体层面协同营造良好的双创教育环境,配合民族地区政策将双创教育落到实处。该模式将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优化,有望促进民族地区双创教育从观念向行动的转化,切实引导民族地区大学生双创意识形成,为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①]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高子珺592177519@qq.com
收稿日期:2023-03-09; 录用日期:2023-03-16; 发表日期:2023-09-28
基金项目: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2YJBZD002);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民族地区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智慧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01397016);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民族地区高校经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02283146);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面向干细胞技术的经管类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培训》(课题编号:22097040284632);2023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招标课题二期)——党的创新理论与贵州实践专项课题《影子教育治理现代化贵州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4-2);20232024年贵州省青年发展研究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贵州校外教育新模式探究》(课题编号:QNYB2324);2023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贵州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保障及协同治理研究》(课题编号:2023GZGXRW14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叶琳, 米俊魁.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省属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02): 64-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2221.2020.02.014
[2] 张磊. 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实效性研究———基于98位参赛者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J]. 中国青年研究, 2017(08): 105-109, 63.
[3] 吴伯志, 唐滢, 葛长荣, 等. “三融合、五驱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构与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8): 48-50.
[4] 李飞, 黄少波, 张爱. “以文化人”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05): 153-157.
[5] 王永钊, 程扬, 李丽军. 职业院校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08): 28-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3219.2022.08.007
[6] 姚圣卓, 王传涛, 金涛涛. 新工科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22(10): 70-75.
[7] 钟淑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0, 36(02): 156-160.
https://doi.org/10.15938/j.cnki.iper.2020.02.032
[9] 齐永智, 姜奕帆. 高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基于山西财经大学营销策划大赛的经验[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0, 42(S1): 83-86, 89
[10] 熊芳芳. 基于行业需求和学科前沿的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构建[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4): 89-93.
https://doi.org/10.13265/j.cnki.jxlgdxxb.2018.04.017
[11] 武一婷. 赛训体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广东的实践探索为例[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0, 39(01): 128-133.
[12] 许礼刚, 周怡婷, 徐美娟. “学、练、竞、践”四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1, 38(07): 17-22.
[13] 万华. 新知识生产理论框架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变革探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04): 103-108.

Collaborative Promotion: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ual-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HAN Fei1,2, GAO Zijun3,*, WU Yinghua4, CHEN Zinan5

(1. School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Shaanxi Institut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Xian 710062,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3. Guizhou Traffic Technician and Transportation College, Guiyang 550000, China
4. Anxi County Chenl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Quanzhou 362403, China
5. Guiyang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rporation,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talent is the first resource and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and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while dual-cre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ultivating dual-creative talents in ethnic areas. However, for the backwar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ethnic area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iv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weak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nd diverse student backgrounds. Therefore, universities in the western ethnic areas must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give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in the west, and realize that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generate dual-creation ability, so that dual-creation education can re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poi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thnic areas. As the main position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reg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have carried out ric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he problems of incapacitation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faculty, superficiality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fragmentation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mptying of the spirit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by analyzing the dual-creation education models and real ca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we put forward the cyclic dual-creation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dual-creation competition “TPRS” and the five-level linkage dual-cre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cultivate dual-creation talents as the basis, explore the new path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ethnic areas and lea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It will explore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and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dual-creation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Keywords: Ethnic areas, dual-innovation education, “TPRS” model

DOI: 10.48014/pcp.20230308003

Citation: HAN Fei, GAO Zijun, WU Yinghua, et al. Collaborative promotion: a new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ual-innov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J]. Progress of Chinese Pedagogy, 2023, 2(3):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