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翠云廊古蜀道幼儿园研学课程设计研究

郁容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江 641000)

摘要: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摇篮, 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对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文明教育与翠云廊古蜀道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融合方式。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 深入挖掘翠云廊古蜀道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探讨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脆弱, 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而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融合方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还促进了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研究结果表明, 这种融合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有重要意义, 幼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得到一定改善、幼儿创造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提升。因此, 幼儿园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融合方式, 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 设计丰富多样的研学课程,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家长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和支持, 共同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幼儿园研学课程, 翠云廊古蜀道, 课程设计

DOI: 10.48014/pcp.20240131001

引用格式: 郁容.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翠云廊古蜀道幼儿园研学课程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2024, 3(2): 36-42.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4-01-31

接收日期: 2024-06-26

出版日期: 2024-06-28

0 引言

在当下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培养生态文明建设者、实现现代化与中国梦等的迫切需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摇篮,其教育内容和方式对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具有深远的影响。研学课程作为幼儿园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结合实践与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幼儿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于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相结合,以翠云廊古蜀道为文化资源,探讨设计出具有特色和实效的幼儿园研学课程。

1 生态文明教育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融合研究

1.1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生态文明教育是要培养具有生态向度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没有童话、歌谣,没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没有动人音符和丰富颜色,没有艺术爱好和艺术修养,就不可能全面发展。教育学专家陈鹤琴在其教育理论中强调了幼儿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对于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幼儿通过与自然的接触,能够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另有学者探讨了幼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出幼儿对环境的认知和情感连接对其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幼儿园研学课程中,通过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和感知自然环境,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些学者还探讨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研学课程中,可以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引导幼儿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规律,学习如何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

1.2 幼儿园研学课程

研学课程,是指研学旅行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程,一种校外实践活动形式。在研学实践活动中,关于研学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学课程包含行前课程、行中课程和行后课程。狭义的研学课程仅指研学课程的主体部分行中课程,即基地课程。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幼儿园研学课程,是指为实现研学活动目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以研学基地为依托,将相关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以研学实践营地为枢纽,以研学实践基地为站点,由一个或多个研学基(营)地,一个主题或多个研学主题组成的、安全有保障和方案可实施的研学产品。

1.3 生态文明教育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融合

生态文明教育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融合,是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不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站,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研学课程相融合,可以通过主题研学、实践体验、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进行课程的融合,是一种实践性强、体验性强的教育方式。通过幼儿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使儿童能够直观地感受自然、了解生态。因此,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幼儿园研学课程中,可以使儿童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1.4 生态文明教育在幼儿园研学课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要坚持教育优先,而且要坚持生态文明教育优先,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广泛深入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铸牢生态文明之魂、夯实生态文明之基、凝聚生态文明之力[1]。生态文明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使其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在幼儿园研学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翠云廊古蜀道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研究

翠云廊古蜀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因现存古树而被誉为“蜀道奇观”和“森林活化石”。翠云廊古蜀道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及蕴含的深厚的教育意义。通过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相结合,旨在激发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文化意识。例如,通过讲述古蜀道的历史故事、传说等,引导幼儿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感受古蜀道的魅力。或带领幼儿参观古蜀道的遗迹、博物馆等,了解其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最后,将古蜀道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融入课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3 幼儿园研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研究

3.1 课程设计原则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遵循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的原则,并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与翠云廊古蜀道的独特资源,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3.1.1 探究性原则

对于幼儿来说,翠云廊古蜀道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道,更是一本蕴含着无数秘密和故事的生动教科书。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注重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幼儿主动发掘古蜀道的奥秘。例如,我们可能会设置“古蜀道上的秘密符号”这样的探究任务,让幼儿在实地考察中寻找并解读古道上的石刻、碑文等,从而了解古道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我们引导幼儿思考,“翠云廊古蜀道两旁的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得如此茂盛?”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幼儿对古道生态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我们鼓励幼儿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自主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1.2 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是确保幼儿全身心投入课程活动的关键。在翠云廊古蜀道的研学课程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材料,鼓励他们以各种方式参与到课程中来。例如,我们可能会组织幼儿进行古道徒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古道的魅力和艰辛;或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的资源,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植树活动、古道清洁行动等;或者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教授幼儿制作与古蜀道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编织草鞋、制作蜀绣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古道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体验作为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1.3 体验性原则

在课程设计中,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加直观的经验和认知,注重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材料,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和实践探究,提升幼儿的实践性体验和感受。结合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的资源,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考察和观察,让幼儿亲身体验古道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关注古道两旁的生态环境,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动物的栖息环境等,从而加深幼儿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此外,还鼓励幼儿通过绘画、写日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考察感受和所见所闻,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2 研学课程设计的要素

研学课程主要从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3.2.1 课程背景

翠云廊古蜀道作为金牛古蜀道的重要组成,翠云廊古蜀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两旁栽种的古柏树更是为这条古道增添了一份古朴与神秘。在当今生态文明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结合翠云廊古蜀道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研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历史文化体验、自然生态体验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体验,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古蜀文明的魅力,了解自然生态的珍贵,理解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同时,通过开发适合研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为幼儿的实践探索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3.2.2 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的历史文化体验、自然生态体验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体验课程,培养幼儿对翠云廊古蜀道深厚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之情,以及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现象的包容与创新能力。课程将结合实地考察、手工制作、故事叙述、生态探险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翠云廊古蜀道的历史背景、自然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实践力、创新力和跨界融合能力。通过这一课程的实施,旨在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环保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的现代幼儿,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3 课程内容

主要从翠云廊古蜀道历史文化体验课程、翠云廊古蜀道自然生态体验课程、翠云廊古蜀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体验课程等三个系列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具体包括古道探秘、文化故事会、手工艺品制作、生态探险、环保小卫士、自然笔记、古今对话、文化体验馆、创意工坊等内容进行设计;为支持课程实施和幼儿的实践探索,开发适合研学课程的教学资源,例如编写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相关的教材,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教具,规划实地考察的路线和活动方案等。

系列课程一:翠云廊古蜀道历史文化体验课程

表1 翠云廊古蜀道历史文化体验课程活动方案

Table 1 The program of Cuiyun Corridor ancient Shu Road history and culture experience course

序号

主题

具体内容

1

古道

探秘

带领幼儿沿着古蜀道的遗迹行走,感受古道的历史沧桑。途中设置互动环节,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古道上的历史印记和文化遗迹

2

文化

故事会

在古道的重要节点,如古驿站、石碑等处,组织幼儿围坐,听老师讲述与古道相关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激发幼儿对古蜀道文化的兴趣

3

手工艺

品制作

手工艺品制作:邀请当地手艺人现场展示古蜀道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如编织、陶艺等。鼓励幼儿动手尝试,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系列课程二:翠云廊古蜀道自然生态体验课程

表2 翠云廊古蜀道自然生态体验课程活动方案

Table 2 The program of Cuiyun Corridor Ancient Shu Road natural ecological experience course

序号

主题

具体内容

1

生态

探险

带领幼儿走进翠云廊的自然保护区,观察古道两旁的植被和野生动物。引导幼儿记录所见所闻,培养其对自然生态的敏感性和观察力

2

环保

小卫士

组织幼儿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捡拾古道两旁的垃圾、为植物浇水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

自然

笔记

鼓励幼儿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在自然生态之旅中的所见所闻,形成个性化的自然笔记。回到幼儿园后,组织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和体验


系列课程三:翠云廊古蜀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体验课程

表3 翠云廊古蜀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体验课程活动方案

Table 3 The program of Cuiyun Corridor Ancient Shu Road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blending experience course

序号

主题

具体内容

1

古今

对话

在古蜀道与现代交通交汇的地方,组织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引导幼儿思考古蜀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点

2

文化

体验馆

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体验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陈列等方式,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蜀道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变迁

3

创意

工坊

结合古蜀道的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开设创意工坊。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手工艺品或设计作品

以上考察路线和活动方案旨在帮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翠云廊古蜀道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责任感。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研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2.4 课程实施与评价

研学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是确保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针对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文化资源的研学课程,实施后的评价不仅验证了课程的有效性,也优化了进一步改进的更多的可能性。

(1)课程实施方面。在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考察、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在课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特别强调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文化资源的融入。通过让幼儿亲身参与古道清洁、自然笔记等活动,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还培养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生态责任感。同时,通过让幼儿了解翠云廊古蜀道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技艺,他们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课程评价方面。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研学课程的效果,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幼儿作品展示等。观察记录主要针对幼儿参与研学活动的实际表现情况,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教师和家长的满意度、幼儿作品展示主要针对幼儿在研学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也证明了研学课程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有效性。这些评价方式不仅关注了幼儿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了幼儿在实践操作、创新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也包含教师在执行研学课程中的真实感受和家长对翠云廊古蜀道研学活动的认可程度。

① 家长和教师满意度调查

结果显示,教师满意度由高到低为:非常满意(75%)、满意(18%)、较满意(5%)、一般(2%)、不满意(0%);家长满意度由高到低为:非常满意(80%)、满意(13%)、较满意(6%)、一般(1%)、不满意(0%)。从图1结果可知,教师和家长对于该研学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充分认可。

图1 家长和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

Fig.1 Parents and teachers satisfaction survey

② 幼儿在研学过程中的整体表现观察

结果显示,大部分幼儿对研学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参与性。他们在课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问题等重要的社会技能。同时,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和翠云廊古蜀道文化资源的研学课程也在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生态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幼儿表示,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也更加热爱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表4 幼儿在研学过程中的整体表现

Table 4 Overall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观察要点

结果

表现出对翠云廊古蜀道文化和生态文明主题的浓厚兴趣。

90%

幼儿在实地考察中积极参与,主动观察和提问。

85%

幼儿在小组合作中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75%

③ 幼儿作品展示

活动结束后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和评价,包括自然笔记、手工艺品和环保宣传画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自然笔记方面,幼儿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翠云廊古蜀道的自然环境,展现出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热爱。他们的笔记内容丰富,包括植物种类、动物栖息情况等,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思考。在手工艺品方面,幼儿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与翠云廊古蜀道相关的手工艺品,如蜀绣、编织草鞋等。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幼儿的创意和想象力,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环保宣传画方面,幼儿们通过绘画表达了对环保的理念和倡议。他们的画作色彩鲜艳、构图巧妙,传达出珍惜自然、保护生态的重要信息。这些作品展示了幼儿在研学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也证明了研学课程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4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通过实施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研学课程,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兴趣显著增强,愿意主动参与到相关的观察、探索和体验活动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改善:经过研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幼儿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幼儿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在研学课程中,幼儿通过手工制作、生态探险等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研究结果说明生态文明教育与幼儿园研学课程的融合是有效的、研学课程是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重视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未来的研学课程设计应更加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②]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郁容10002001@ njtc.edu.cn
收稿日期:2024-01-31; 录用日期:2024-06-26; 发表日期:2024-06-28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翠云廊古蜀道幼儿园研学课程设计研究(编号:GYSD23YB040);2023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生态化教育中心资助项目(编号STYB2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 习近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EB/OL]. [2023-11-27].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
[3]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4]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652.
[5] 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22.
[6] 教育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02)[2023-09-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7]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3-09-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8] 杨崇君. 研学旅游产品的“五双”特性及其对应要素[N]. 中国旅游报, 2015-10-23.
[9] 陈素平, 梅雨晴. 近20年我国研学旅游研究综述[N]. 湖南工程学院报纸, 2017, 9: 27(3): 16-21.
[10] 王润, 张增田. 研学旅行: 价值取向与问题透视[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6): 90-95.
https://doi.org/10.13763/j.cnki.jhebnu.ese.2017.06.014
[11] 杨晓. 研学旅行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4): 131-135.
[1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1-3.
[13] 殷世东, 程静.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与实 践路径[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8,(4): 116- 120, 115.
[14] 董艳, 高雅茹, 等. 情境感知视域下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探究———以“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研学基地”为例[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4): 119-1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8097.2021.04.016
[15] 张谛等. 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 ———以门头沟西达摩村为例[J].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 93-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558.2024.01.020
[16] 陈东军, 谢红彬.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3): 598-60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20.03.2019145
[17] 邱文彬, 张百菊. 乡村振兴背景下后源村研学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 旅游纵览, 2023(2): 7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3292.2023.02.022
[18] 刘京平, 刘洪利, 赵云渤.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实施: 以中国园林博物馆研学课程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2): 62-64.
[19] 黄俊峰. 基于井冈山旅游资源的研学课程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24): 94-96.
[20] 黄清清, 汪军能, 秦年秀. 基于“5W2H”分析法的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与实践———以“水育桂林, 以地鉴史”研学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11): 67-70.
[21] 王琦. 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立德树人”教育观对策探究[J]. 环境保护, 2023(7): 70-71.
https://doi.org/10.14026/j.cnki.0253-9705.2023.07.004

A Study on Research Course Design of Cuiyunlang Ancient Shudao Kindergarte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YU R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ro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pivotal. As the cradle of children's growth, kindergarten is of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its education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course of Cuiyunlang Ancient Shudao Kindergarten.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Cuiyunlang ancient Shudao, and has probed into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courses in kindergartens in the view of enabling the kid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and fragility of nature firsthand,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 as tostimulat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in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is integration approach not only enhances kid’s learning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ir sense of harmonious symbiosis with na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integrated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Under such integrated education, children's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have increased, thei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ehavior. habits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heir creativity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have been enhanced. Therefore, kindergarten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practice this kind of integration method, combining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o design rich and diverse research cours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parents and society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and support to jointly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kindergarten research courses, Cuiyunlang Ancient Shudao, course design

DOI: 10.48014/pcp.20240131001

Citation: YU Rong. A study on research course design of Cuiyunlang Ancient Shudao Kindergarten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J]. Progress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2): 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