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构建及提升育人实效的实证研究

严泽霖1, 岳琼琼2,*, 饶立兵2

(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宁波 315300
2.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 温州 325006)

摘要: 高校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1]。但是当前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的背景下,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着助困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 如“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培育”阻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在此背景下, 本文围绕“资助育人成效”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首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了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其次进行了高校“资助全链”体系的构建研究, 涵盖资助育人内容、资助育人队伍、资助育人平台、资助育人场地、资助育人实践、资助育人形式六个链节, 接着对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提升资助育人实效进行实证研究, 验证了“资助全链”体系提升育人实效的理论判断, 最后从拓展资助队伍来源广度、探索资助活动形式新度、强化资助政策宣传力度、提升资助对象识别精度提出了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提升育人实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资助全链, 育人实效, SPSS, 实证研究

DOI: 10.48014/pcp.20241110001

引用格式: 严泽霖, 岳琼琼, 饶立兵. 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构建及提升育人实效的实证研究[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2024, 3(4): 105-115.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4-11-10

接收日期: 2024-11-27

出版日期: 2024-12-28

1 前言

近年来,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金额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如图1所示,2014—2023年,十年间资助总额和人次均呈增加趋势。这表明党和国家切实从物质层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然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重物质资助、轻精神培育”现象依然存在,导致部分学生道德信仰缺失、道德观念模糊、失德行为屡犯,极大影响高校的社会形象等。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有:一是资助队伍来源广度存在局限;二是资助活动形式新度尚待探索;三是资助政策宣传力度急需加强;四是资助对象识别精度需要提升。

2 高校“资助全链”体系的构建

“资助全链”体系,指的是立足于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情况、新任务,统筹推进资助工作,形成的一种“大资助”育人格局,各链之间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体系利用各链有利力量,延链聚群,共同发力。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梳理,本文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在资助育人内容、资助育人队伍、资助育人平台、资助育人场地、资助育人实践和资助育人形式六大链节,着力构建“资助全链”体系(见图2)。具体而言:

图1 2014—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总额及人次统计

Fig.1 Statistics on total amount and number of students aided by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2014 to 2023

数据来源: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4-2023年),网址为:https://www.xszz.edu.cn/.

图2 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架构图

Fig.2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full chain of funding” in universities

在资助育人内容链层面,综合思想教育、学业指导、能力扩展、心理健康、就业帮扶和信仰资助六块,根据问卷结果,侧重于思想教育、学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资助育人内容涉及到育人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心理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实现了资助育人全程的覆盖。

在资助育人队伍链层面,根据问卷结果,通过专业老师实现教书育人,通过职能部门实现服务育人,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实现思政育人,通过优秀学生实现朋辈育人,根据问卷结果侧重于班主任、辅导员、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角色不同,但殊途同归,拧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的绳,实现全员育人。

在资助育人平台链层面,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全方位动态监测日常消费情况,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资助宣传方式,“隐形微资助”的方式转变学生自卑认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同时鼓舞学生斗志,实现了网络育人、服务育人。

在资助育人场地链层面,学校在课堂、寝室、食堂、图书馆、校外实践基地等场地,侧重在校外实践场所和教室打造资助育人重要阵地,在校外挖掘资助育人实践基地,从校内到校外,内外联动,实现科研育人、文化育人及组织育人。

在资助育人实践链层面,通过勤工助学、创新创业、校级交流、社会实践等内容开展实践,根据调查结果侧重于勤工助学和创新创业实践。资助工作需要精细浇灌,一生一策,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特点进行特色化塑造、培养。

在资助育人形式链层面,学校借助主题报告、同辈分享、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根据调查结果侧重于主题报告和资助文化活动。思想层面的唤醒更能够使学生获得精神动力、激发学生争先创优的主观能动性。而资助文化活动能够营造浓厚的资助文化氛围,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 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实证研究

3.1 实证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SPSS Statistics 26分别实证“资助全链”提升育人实效的逻辑科学性。考虑到需要分析定类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部分使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卡方检验是用途非常广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定类与定类数据之间的差异关系,一般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的目的是比较差异性,卡方值表示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3.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调查研究问卷结果,样本量为605份,变量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选取

Table 1 Variable selection table

链节

问卷题目

变量

资助育

人队伍

24.您觉得在校哪些群体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24(A)班主任、辅导员

24(B)专业教师

24(C)学校职能部门

24(D)优秀学长学姐

24(E)同学

24(F)其他

25.您觉得学校哪些职能部门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25(A)人事处

25(B)学生处

25(C)就业处

25(D)后勤处

25(E)计财处

25(F)教务处

25(G)其他

资助育

人形式

26.您觉得哪些形式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26(A)主题报告

26(B)同辈分享

26(C)专家讲座

26(D)专题讨论

26(E)典型宣讲

26(F)资助文化活动

26(G)其他

资助育

人内容

27.您觉得可以除经济帮扶外,还可以从哪些内容着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27(A)思想教育

27(B)学业指导

27(C)能力扩展

27(D)心理健康

27(E)就业帮扶

27(F)信仰资助

27(G)其他

资助育

人场地

28.您觉得哪些场地有利于进行资助育人?

28(A)教室

28(B)寝室

28(C)食堂

28(D)图书馆

28(E)校外实践场所

28(F)其他

资助育

人实践

29.您觉得以下哪些实践有利于进行资助育人?

29(A)勤工助学

29(B)创新创业

29(C)校级交流

29(D)社会实践

29(E)资助活动

29(F)志愿活动

29(G)其他

资助育

人效果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31(A)很好

31(B)较好

31(C)不太好

3.3 结果分析

本文分析资助育人队伍、资助育人形式、资助育人内容、资助育人场地、资助育人实践与资助育人效果的关系,共收集问卷605份并确认前者的变量信息。在资助育人队伍方面,班主任、辅导员对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原因可能在于班主任、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参与程度比较高,如班主任、辅导员转发评选通知、组织评选资助项目等。

而从评估结果来看(表2),变量“班主任、辅导员”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结果显示χ2=12.882,p=0.002,p小于0.01,因此不同的群体对于资助效果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横向上来看,选择了班主任、辅导员又同时认为学校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占比93.898%,显著大于较好、不太好的占比,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资助效果均较为满意。

表2 资助育人队伍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ross(Chi-square)between subsidized education team and subsidized education effect

题目:24.您觉得在校哪些群体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4(A.班主任、辅导员)

18(6.102)

41(13.712)

3(27.273)

12.882

0.002**

277(93.898)

258(86.288)

8(72.727)

总计

295

299

11

24(B.专业教师)

138(46.780)

154(51.505)

6(54.545)

1.452

0.484

157(53.220)

145(48.495)

5(45.455)

总计

295

299

11

24(C.学校职能部门)

107(36.271)

120(40.134)

8(72.727)

6.348

0.042*

188(63.729)

179(59.866)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4(D.优秀学长学姐)

247(83.729)

238(79.599)

11(100.000)

4.177

0.124

48(16.271)

61(20.401)

0(0.000)

总计

295

299

11

24(E.同学)

204(69.153)

243(81.271)

9(81.818)

11.999

0.002**

91(30.847)

56(18.729)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4(F.其他)

295(100.000)

297(99.331)

10(90.909)

18.121

0.000**

0(0.000)

2(0.669)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而变量“学校职能部门”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显示,188人同时选择了变量“学校职能部门”与“资助效果很好”,占比63.729%,p=0.042,p小于0.05,占比虽低于班主任、辅导员,但显著大于专业老师、优秀学长学姐占比等,说明学校职能部门的育人效果尚可,并且由表3可知,不同的职能部门与资助育人效果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纵向来看,具体到各职能部门,后勤处对资助育人效果的影响更加积极。同时选择“后勤处”与“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占比64,068%,χ2=28.388,p=0.000,p小于0.01,占比低于学生处在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占比,但是高于教务处、计财处、人事处在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占比。横向上看,学生处、后勤处、人事处在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占比显著高于较好、不太好的占比,也说明了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资助效果均较为满意。

表3 资助育人队伍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3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ross(Chi-square)between subsidized education team and subsidized education effect

题目:25.您觉得学校哪些职能部门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5(A.人事处)

202(68.475)

245(81.940)

9(81.818)

14.755

0.001**

93(31.525)

54(18.060)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5(B.学生处)

92(31.186)

128(42.809)

7(63.636)

11.817

0.003**

203(68.814)

171(57.191)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5(C.就业处)

227(76.949)

217(72.575)

9(81.818)

1.797

0.407

68(23.051)

82(27.425)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5(D.后勤处)

106(35.932)

161(53.846)

10(90.909)

28.388

0.000**

189(64.068)

138(46.154)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25(E.计财处)

208(70.508)

209(69.900)

6(54.545)

1.285

0.526

87(29.492)

90(30.100)

5(45.455)

总计

295

299

11

25(F.教务处)

177(60.000)

161(53.846)

10(90.909)

7.413

0.025*

118(40.000)

138(46.154)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25(G.其他)

294(99.661)

298(99.666)

10(90.909)

16.775

0.000**

1(0.339)

1(0.334)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表4 资助育人形式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4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ross(Chi-square)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effect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题目:26.您觉得哪些形式可以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6(A.主题报告)

104(35.254)

136(45.485)

7(63.636)

8.846

0.012*

191(64.746)

163(54.515)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6(B.同辈分享)

155(52.542)

167(55.853)

8(72.727)

2.15

0.341

140(47.458)

132(44.147)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6(C.专家讲座)

184(62.373)

176(58.863)

8(72.727)

1.434

0.488

111(37.627)

123(41.137)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6(D.专题讨论)

226(76.610)

224(74.916)

8(72.727)

0.286

0.867

69(23.390)

75(25.084)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6(E.典型宣讲)

242(82.034)

230(76.923)

9(81.818)

2.417

0.299

53(17.966)

69(23.077)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6(F.资助文化活动)

94(31.864)

163(54.515)

8(72.727)

34.758

0.000**

201(68.136)

136(45.485)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6(G.其他)

295(100.000)

298(99.666)

10(90.909)

26.6

0.000**

0(0.000)

1(0.334)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表5 资助育人内容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5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ross(Chi-square)between the content and the effect of subsidized education

题目:27.您觉得可以除经济帮扶外,还可以从哪些内容着手开展资助育人工作?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7.(A.思想教育)

66(22.373)

98(32.776)

8(72.727)

18.703

0.000**

229(77.627)

201(67.224)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7(B.学业指导)

39(13.220)

113(37.793)

7(63.636)

54.348

0.000**

256(86.780)

186(62.207)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7(C.能力扩展)

137(46.441)

160(53.512)

6(54.545)

3.059

0.217

158(53.559)

139(46.488)

5(45.455)

总计

295

299

11

27(D.心理健康)

122(41.356)

163(54.515)

10(90.909)

18.258

0.000**

173(58.644)

136(45.485)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27(E.就业帮扶)

192(65.085)

169(56.522)

6(54.545)

4.738

0.094

103(34.915)

130(43.478)

5(45.455)

总计

295

299

11

27(F.信仰资助)

284(96.271)

289(96.656)

11(100.000)

0.468

0.791

11(3.729)

10(3.344)

0(0.000)

总计

295

299

11

27(G.其他)

295(100.000)

298(99.666)

10(90.909)

26.6

0.000**

0(0.000)

1(0.334)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在资助育人形式方面(见表4),不同的资助育人形式的资助育人效果呈现出显著差异性。资助文化活动、主题报告两种形式对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更加明显。从评估结果来看,同时选择“资助文化活动”与“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有201人,占比较高为68.136%,χ2=34.758,p=0.000,p小于0.01;同时选择“主题报告”与“资助育人效果很好”的有191人,占比64.746%,χ2=8.846,p=0.012,p大于0.01,小于0.05,两种形式中很好的占比均高于较好、不太好的占比,说明对于这两种资助育人形式,学生的资助育人效果感受均是满意的,原因可能在于主题报告启迪智慧,而资助文化活动新颖且具有趣味。

在资助育人内容方面(见表5),不同的资助育人内容的资助育人效果呈现显著的差异性。对资助效果提升作用更加积极的如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心理健康。这也与课程育人、心理育人相契合。具体到评估结果来说,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心理健康与资助效果很好的占比分别为86.780%、77.627%、58.644%,也是明显高于较好、不太好的占比。

表6 资助育人场地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6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ntersection(Chi-square)between subsidized educational sites and subsidized educational effects

题目:28.您觉得哪些场地有利于进行资助育人?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8(A.教室)

72(24.407)

94(31.438)

7(63.636)

10.333

0.006**

223(75.593)

205(68.562)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8(B.寝室)

166(56.271)

197(65.886)

7(63.636)

5.808

0.055

129(43.729)

102(34.114)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8(C.食堂)

173(58.644)

223(74.582)

8(72.727)

17.181

0.000**

122(41.356)

76(25.418)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8(D.图书馆)

133(45.085)

133(44.482)

9(81.818)

5.997

0.049*

162(54.915)

166(55.518)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8(E.校外实践场所)

44(14.915)

93(31.104)

6(54.545)

27.49

0.000**

251(85.085)

206(68.896)

5(45.455)

总计

295

299

11

28(F.其他)

295(100.000)

297(99.331)

10(90.909)

18.121

0.000**

0(0.000)

2(0.669)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表7 资助育人实践与资助育人效果交叉(卡方)分析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cross-cutting(Chi-square)analysis between practice and effect of subsidizing education

题目:29.您觉得以下哪些实践有利于进行资助育人?

名称

31.你觉得所在学校资助效果如何?(%)

χ2

p

很好

较好

不太好

29(A.勤工助学)

41(13.898)

70(23.411)

7(63.636)

22.458

0.000**

254(86.102)

229(76.589)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9(B.创新创业)

61(20.678)

146(48.829)

8(72.727)

58.135

0.000**

234(79.322)

153(51.171)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9(C.校级交流)

205(69.492)

214(71.572)

7(63.636)

0.555

0.757

90(30.508)

85(28.428)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9(D.社会实践)

188(63.729)

178(59.532)

7(63.636)

1.125

0.57

107(36.271)

121(40.468)

4(36.364)

总计

295

299

11

29(E.资助活动)

203(68.814)

210(70.234)

8(72.727)

0.194

0.908

92(31.186)

89(29.766)

3(27.273)

总计

295

299

11

29(F.志愿活动)

232(78.644)

230(76.923)

9(81.818)

0.357

0.836

63(21.356)

69(23.077)

2(18.182)

总计

295

299

11

29(G.其他)

295(100.000)

294(98.328)

10(90.909)

11.714

0.003**

0(0.000)

5(1.672)

1(9.091)

总计

295

299

11

*p<0.05 **p<0.01

在资助育人场地方面(见表6),不同的资助育人场地的资助育人效果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校外实践场所、食堂、教室对资助育人的效果作用更积极,从评估结果来看,校外实践场所、食堂、教室与“资助效果很好的”占比分别为85.085%、41.356%、75.593%、显著高于较好、不太好的占比。

在资助育人实践方面(见表7),不同的资助育人实践的资助育人效果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对资助育人的效果提升作用更积极,二者与“资助效果很好的”占比分别为86.102%、79.322%,这也反映了学生渴望通过自身力量实现自助。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首先确定“资助全链”体系与资助育人实效的变量数据,分别在资助育人队伍、形式、内容、场地、实践链节对资助育人效果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资助育人队伍、形式、内容、场地、实践对资助育人效果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具体如下:

在资助育人队伍方面,班主任、辅导员,学校职能部门(后勤处、学生处)对资助育人效果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在资助育人形式方面,资助文化活动、主题报告两种形式对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更加明显;在资助育人内容方面,学业指导、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对资助效果提升作用更加积极;在资助育人场地方面,校外实践场所、食堂、教室对资助育人的效果作用更积极;在资助育人实践方面,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对资助育人的效果提升作用更积极。

因此最终基本验证了前面高校“资助全链”体系能够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的假设。毋庸置疑的是本次实证分析还较为浅显,变量之间具体关系如何,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为接下来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4 高校“资助全链”体系提升育人实效的对策建议

4.1 拓展资助队伍来源广度

就现实情况而言,当前资助育人队伍的构成以班主任、辅导员及个别行政部门人员为主,学生资助育人队伍来源相对受限,专业背景单一。就问卷调查结果而言,学校职能部门、专业老师、学生榜样在资助育人工作同样得到认可。根据调查结果,作为职能部门,学生处、后勤处、教务处对资助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效果“很好”的占比分别为68.814%、64.068%、40.000%。而优秀的同辈榜样以自身经历为蓝本,通过分享和引导,在受助对象学习成长和职业规划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拓展资助队伍的来源广度,整合多方力量,有利于满足当前乃至接下来资助育人工作的多元化、专业化需求,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

4.2 探索资助活动形式新度

通过开展一系列新颖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资助育人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正如调研结果显示,337人选择资助文化活动对资助育人效果的提升更加明显。资助活动形式的“新”建立在对以往资助活动的守正创新。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资助育人活动,如各类榜样人物的评选和宣讲、情景剧比赛唤醒受助学生的进取意识,鼓励受助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够奋勇拼搏不放弃。而走出校园,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2],鼓励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活动,在行走间增强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3 强化资助政策宣传力度

资助工作通过做到把握时间节点、全面覆盖群体和创新宣传媒介“三到位”,才能实现资助政策宣讲入眼入脑入心。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资助宣传方案,以确保宣传内容与学生需求精准匹配。针对新生,学生入校前学校便可以通过在官网、抖音、微信,小红书等平台进行宣传[3],学生报到后,可以通过始业教育、主题班会等对资助政策和申请流程开展详细介绍,后续可以开展资助知识挑战赛等增加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兴趣。针对老生,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求职补贴相关内容开展宣传。资助政策的宣传通过直播讲解、校园显示屏播放、官网展示,将故事性、情境性的内容,从学生“眼前”送到“学生心间”。

4.4 提升资助对象识别精度

资助对象的识别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而往往精准识别困难群体是开展后续资助工作的第一步[4]。在数据收集阶段,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对资助对象进行识别,如收集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借助资助相关平台收集学生信息,结合多方评价,做出综合判断,以避免“伪贫困生”的存在。在资助对象审核阶段,应在统一资助标准的基础上,以家庭收入作为核心标准,严格规范审查申请材料,必要时可开展实地回访。在动态监测阶段,学校通过日常观察和大数据平台监测,跟踪受助学生消费情况,对于不符合资助条件的受助学生取消资格,对于新出现的困难学生及时纳入资助范围。

5 结语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教育公平、阻碍贫困代际传播的必要举措。全面推进、做深做实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资助不仅是“助人”,更是“筑梦”、“圆梦”。近年来,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减少了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错失上学机会的案例。但是通过研究我们也不免看到如今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持续存在。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校资助工作现状调查研究,构造“资助全链”体系,将资助育人工作纳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希望实现资助育人工作新的样态。基于对资助工作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提升育人实效的初衷,本次研究使团队受益匪浅,并对接下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产生了极大启发。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没有利益冲突。


[④]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岳琼琼18699512026@163.com
收稿日期:2024-11-10; 录用日期:2024-11-27; 发表日期:2024-12-28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了2022年浙江省学生资助调研课题新时代高校资助全链体系对提升育人实效研究(资助号2022145)的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丁雅诵. 让学生顺利入学安心就学[N]. 人民日报, 2024- 10-09(006).
https://doi.org/10.28655/n.cnki.nrmrb.2024.011107.
[2] 肖丽, 肖蓉. 新时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湖南社会科学, 2022(05): 14-21.
[3] 黄嘉琦, 陈宇桦.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及发展路径[J]. 教育观察, 2024, 13(16): 48-50.
https://doi.org/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16.030.
[4] 武小花.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现代教育科学, 2024(03): 57-62.
https://doi.org/10.13980/j.cnki.xdjykx.2024.03.009.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Funding Chai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Education

YAN Zeling1, YUE Qiongqiong2,*, RAO Libi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Facul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300, China
2. School of Digital Economics,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nzhou 325006, 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fund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educational and social equity, and it is a vital effort to safeguard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warm people􀆳s hearts [1]. However,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there remains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efforts to alleviate poverty and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such as “focusing on material support while overlooking personal and intellectual growth” hinder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work of fun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re issu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funding education”. Firstly, this paper makes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assistance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assistance work. Secondly, it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funding chai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vering six interconnected dimensions: the content of funding education, supporting team, the platform. for education, the venues for funding activities, practice initiatives, and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al support. Th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has validated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that the ‘comprehensive funding chain’ system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Finally, from expanding the breadth of funding teams, exploring the new degree of funding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ity of funding policies, and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funding object identif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whole chain of fund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mprehensive funding chai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SPSS, empirical research

DOI: 10.48014/pcp.20241110001

Citation: YAN Zeling, YUE Qiongqiong, RAO Lib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funding chai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education[J]. Progress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4): 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