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究

钟茜娅, 徐跃辉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成都 610000)

摘要: 红色文化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先进文化, 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内容, 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性, 表现于目标相契合, 内容相衔接, 载体相一致。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必要举措。高校立足三全育人理念, 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文化育人体系对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有着价值引领作用, 更有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DOI: 10.48014/tpcp.20220328001

引用格式: 钟茜娅,徐跃辉.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 践,2022,1(1):22-27.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2-03-28

接收日期: 2022-06-06

出版日期: 2022-06-2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突出了红色文化在完成民族使命与目标的重要性,更是强调新时代青年要用红色文化补足精神之“钙”,深刻认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奋斗进程。大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由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其也为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方向指导。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耦合性

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经百余年实践总结出的理论经验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无论是物质红色文化还是精神红色文化都传播了中国声音,展现了中国故事,是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标向,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目标、内容、载体相耦合。

(一)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相耦合

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体任务落实到高校来说,高校要厚植爱国爱社会爱人民的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以全面、系统、辩证的立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德才兼备,能担当民族责任与使命的时代新人,为党和国家提供可用人才。培养新时代人才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 [2]。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文化凝结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浴血奋战的历史,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真理。具体来说,红色文化不仅对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行了生动阐释,还展现出革命时期不畏牺牲、敢于斗争、愈挫愈勇的信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勒紧裤腰带发展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维护国家统一精神,更是展现出改革开放时期敢于“吃螃蟹”、敢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一百多年来,虽然红色文化随时代变化在更迭,但“红色基因”一脉相承,致力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人树立远大理想,勇立时代潮流,担起时代使命,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责任使命感的目标相契合。总结来讲,目标的耦合有助于大学生增强使命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耦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注重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依法治国教育。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对青年学习内容提出了要求:希望广大青年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3]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课程教授内容包括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旨在帮助学生认清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而红色文化包括了红色精神、红色基因、红色物质与红色顶层设计等内容,永不磨灭的精神、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种类繁多的红色物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教育资料。从红色物质来讲,包括承载革命故事的党史档案、红色遗址等,是全方面学习了解相关历史的重要资源;从红色精神出发,包括了革命时期的建党、长征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铁人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震救灾、创业精神,新时代的女排、女足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形态的教育资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针对性的情感资源;从顶层设计来讲,包括了三大纪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党的宗旨和性质的制度财富,也是大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的历史资源。可以说,红色文化跨越历史长河,从多维度阐释了中国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纲要内容相耦合。两者内容契合有利于学生从横向与纵向上了解中国历史、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三)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相耦合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在算法推荐技术影响下,除了传统的报纸、书刊等载体以外,还包含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在碎片式阅读、快节奏生活影响下新型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更为凸显,精美的课件视频往往能快速抓住学生眼球,相对于以往黑板式教学方式学生更偏爱绘声绘色的教学风格。例如课堂舞台剧、微视频,这说明受教育者更注重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趣味性教学,这进一步表明高校教育主体在抓理论课堂时,还要将网络课堂、实践课堂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作用。红色文化也要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育人载体,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育人目标,增强红色情怀。例如,高校打造网络空间载体,弘扬红色文化;开展宣讲活动,传递红色声音;落实红色实地考察,重温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舞台剧,重温红色历史。目前高校受教育者以00后为主体,00后更在乎课堂的情感共鸣,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崇高信仰等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根正苗红的新时代人才,而两者恰巧可以通过传统书籍、视频、舞台剧等形式达到融合的目的。红色文化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相耦合拓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广度和深度。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和价值性指向鲜明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4]。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和任务性。红色文化本身包含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红色色彩,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同时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有民族底气、骨气、志气的时代新人,筑牢其理想信念根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互联网空间秩序混乱,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西方政客试图扭曲抹黑中国英雄人物形象,混淆视听,甚至歪曲革命历史事实,达到混乱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目的。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方面是抵御外来思潮冲击主流文化,另一方面是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时强调:新时代的广大共青团员,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5]。红色文化是对历史人物和事实的精准复现,是百年来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有力证据,同时也展现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立报国之志,自觉担当时代重任。例如,青年以垦荒队、扫盲队、学雷锋队等形式参与了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体现了青年大学生敢于拼搏,为社会发展不懈奋斗的信念。因此学习红色文化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定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立定政治立场。总结来说,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深刻了解红色历史事实与人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二)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是国人政治智慧、民族气节的重要结晶。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战、艰难摸索、顽强拼搏中,涌现出了一些平凡而又不平凡、可歌可泣的人物,有黄继光、邱少云、赵一曼、邓稼先、袁隆平、张伯礼、钟南山等,在这些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身上展现的是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抗疫精神等。红色精神跨越历史长河,或以故事相传,或以档案展现,或以遗址留存,经百年风霜不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性质宗旨、坚定信念。红色文化在结构上分为核心、相关和边缘三个圈层 [6]。红色基因处于核心圈层,是红色文化的血脉,是红色文化一脉相承的“生命密码”。其中红色基因中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党性以及历史主动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优良传统、树立良好作风、发挥青年主动性,真正成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例如,中共一大、遵义会议、西柏坡会议等是中国共产党主动遵循人类发展、社会发展规律的诠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为国为民、敢于斗争、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将历史主动基因传承于青年学生,鼓励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积极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美丽中国。未来属于青年,从学生时代把握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必要举措。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真、善、美的必行之举。

(三)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百多年浴血奋战总结的经验,是全党全族的智慧结晶,彰显出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理论创新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是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总结,其以丰富的案例素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阐释,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亲和力;第二是创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打破以往书本教学,让学生走到红色实践基地,以实际行动认识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问题,在把握历史大局上主动提高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充分发挥主动精神,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把握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推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三、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渠道、有利于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教育者在面对受教育主体需求变化情况下,以三全育人为教育理念,积极构建课程、实践、文化育人体系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与价值的必要举措。

(一)积极构建课程育人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灌输与内化的过程,学生更在乎知识拓展、课堂趣味性。因此教育者的问题导向、知识贮备与是否能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育人价值息息相关。“打铁还需自身硬。”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科研探讨红色文化、阅读相关红色档案书籍、理论文章加深对红色文化认识,实现内容的价值转化。教师在理论学习中要坚持中外贯通、史论结合、历史辩证的原则,及时辨别一些为达到娱乐目的而罔顾客观事实以及将历史故事歪曲化、历史人物虚拟化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将不同时期的红色文化背景与史实相结合,以辩证的观点与立场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程的学理性。第二,高校思政教师要善于从国际视野分析新时代战略,以学理性视角发挥第一思政课堂作用。例如思政教师可以丰富红色文化叙事方式,以革命化、现代化、民族复兴、创新叙事方式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课,革命化叙事方式是指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中国共产党为解救人民于水火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史进行阐释,现代化叙事方式是指以工业化为讲述主体,描述中国富起来的红色历史,民族复兴叙事方式是以新时代为背景,分享中国强起来历史。总结来说,思政教师需要抓好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奇迹力量,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

(二)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

理论离开实践则苍白无力。高校要将理论与社会实践课堂相联系,跨越两者隔阂,做好“新时代思政大课堂”。红色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展现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伟大历程,是生动且鲜活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实践育人价值。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新”“活”“融”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第二思政课堂中的实践育人作用。“新”红色文化是指思政教师要利用红色精神、故事、遗址等扩大思政教育范围,一方面是讲生动活泼的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新时代伟大成就故事,而不是通过随意讲历史段子、历史热点哗众取宠;另一方面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局限于教室,到博物馆、红色人物旧居等学习参观,更真切感受红色拼搏精神;“活”红色文化是指思政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情景模拟等方法丰富第二实践课堂教育形式,将理论学习、实践、情感内化三环节有效结合,将红色实践育人力量融入理论教学中,讲好问题意识与实践导向,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融”红色文化是指思政教师将红色思政教育同智能媒体相结合,充分利用融媒体,发挥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作用,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将学生置身于纵深的历史长河中,强化新时代站位,让第二思政课堂绘声绘色,使学生在理论课堂之外沉浸式感受历史的迁移变化,以第一视角接近红色文化中的人、事,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积极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红色文化具有科学性与真理性,从发展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体现了人民的需求、党的宗旨性质,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高校以红色文化为重要载体构建的校园环境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精神基础。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潜在场域,校园文化建设对弘扬红色文化起着不可替代作用,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要将校园环境建设作为长期工作来抓,使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形成相互促进的协同机制。为此,首先需要以学校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校内红色资源,组织外出考察、红色讲座、编写红色教材等方式,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例如,开展重走长征路、实地参观夹金山等红色革命根据地使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源。其次,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系列学习主题活动,利用校内学工组织,联系红色单位,形成校社、校企结合的模式,共建红色单位,形成红色合伙人,调动大学生深入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可以将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红色文化相结合,开展红色文化图片展、云长征、微党课、红色话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学习氛围,寓学于乐,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由此发挥全院全校的红色文化育人意识,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价值导向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熟时期,高校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引导十分必要,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让学生在感悟中国百年发展历史中坚定时代使命感,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与“术”,更有利于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④]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钟茜娅1661834584@qq.com
收稿日期:2022-03-28; 录用日期:2022-06-06; 发表日期:2022-06-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 世代代传下去[J].求知,2021(06):4-10.
[2]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公报,2021(09):75-8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21- 09-15].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 19(001).
[5] 付鼎臣,李溪.彰显青春担当 贡献青春力量[N].湘潭日 报,2022-05-11(001).
https://doi.org/10.28905/n.cnki.nxtrb.2022.000946.
[6] 胡惠林.新时代应尤其注重维护国家文化资源安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关于文化资源安全 的重要思想[J].人民论坛· 学术前沿,2018(22):68- 79,107.
https://doi.org/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2.007.

Exploration on Merg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ZHONG Qianya, XU Yuehui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chool of Marxism, Chengdu 610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it is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aining bo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aspects, red culture is advanced and is highly coupled—on coherence of goals, engagement of contents and consistency of carriers—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ropel red culture merg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necessary move i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students, inheriting the red gen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cking to the idea of “education by entire staff,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and in all direction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elling red culture to merge into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ia a system of cours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will play a value-leading role in strengthening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moreover, be conduct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Keywords: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tudents

DOI: 10.48014/tpcp.20220328001

Citation: ZHONG Qianya,XU Yuehui.Exploration on merg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J].2022,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