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GIL模型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优化路径探析

吴卓桦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淮北 235065)

摘要: 人才培养既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 也是满足当下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社会问题呈现出综合化趋势, 亟须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开放型思维模式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地位逐步提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子系统之一, 受社会的制约, 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本文根据帕森斯“AGIL”模型, 分析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 并从四个功能维度提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化路径, 以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AGIL模型,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优化路径

DOI: 10.48014/tpcp.20220328003

引用格式: 吴卓桦. 基于AGIL模型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优化路径探析[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 践,2022,1(1):16-21.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2-03-28

接收日期: 2022-06-06

出版日期: 2022-06-28

20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在此过程中面临着涉及多层次、多领域的重大问题,如生态环境、公共卫生、人口增长与控制等。这些问题仅靠单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已无法解决,需要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开放型思维模式的高水平跨学科人才,以应对社会挑战。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与引导高校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1],并在首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将交叉学科作为第十四个学科,大力支持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社会的重要子系统之一,依据帕森斯“AGIL”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当前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从而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顺利开展。

一、帕森斯AGIL模型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适配性

(一)AGIL模型

1953年,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建立AGIL模型,其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系统均衡,促进社会稳健发展”[2]。帕森斯认为社会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子系统稳定发展的前提是遵循AGIL模型的四大功能模块,即适应功能(adaptation)、目标达成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

适应功能是指社会中各子系统都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无法独立于环境而存在,因此子系统需要不断调整内部资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子系统还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自身需要的资源,并通过资源再分配的方式促进系统内部的均衡发展。

目标达成功能是指在系统内部制定明确的目标,对目标的主次排列顺序进行明确划分并考虑实现目标的策略与路径。“系统目标具有宏观性且达成目标是一个动态过程”[2],需要调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力量,共同实现该目标。

整合功能指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需要协调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将各要素有序结合在一起,也有利于顺利实现系统设立的目标。

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是“一种维持系统价值观的模式”[3]。该功能强调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性,重视文化在系统中的潜在维系作用。通过文化与价值观的制约,保障系统的正常发展。

(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最早使用“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一词,他认为“跨学科是将多种不同学科组合起来”[4]。随后多数学者对跨学科进行理论研究,将其定义为“一种打破学科的界限、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学科相结合的科研或教育活动”[5]。本文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定义为对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进行跨学科教育,转变传统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环节跨学科化,以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AGIL模型: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适配性

1.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适应功能

帕森斯AGIL模型中适应功能提到,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是“系统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做出适时调整,不断优化内部要素”[2]。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适应功能表现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需要根据社会中跨学科地位的上升以及跨学科研究生的需求加以优化或重组。适应功能既包括高校的相关部门管理者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统一,也包括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招生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等培养模式与研究生跨学科学习需求的统一。其中前者的统一需要靠意识形态加以调节,在高校范围内广泛传播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确保该理念深入管理者内心,得到其重视。后者倾向于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适应跨学科学习与发展的需求,比如高校跨学科招收研究生、设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开设跨学科课程、运用跨学科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等。

2.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达成功能

帕森斯认为,系统的目标达成功能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系统中各要素配合,共同实现目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多学科理论知识、开放型思维模式和创新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能够从多学科视角出发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的社会问题。在设立目标时需要考虑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使人才培养的各环节能够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相适应,促进目标达成。

3.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整合功能

系统的构成要素具有多元化特征,各要素须充分整合、协调运行,方可发挥合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其中内部要素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是开展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条件,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提供可能。外部要素如资金经费、物资配置等,能够为开展跨学科教育创设良好条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4.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潜在模式维持功能

在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从隐性层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最明显的是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影响。高校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改善文化氛围、制定制度激励学生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制度规范下自主探索,体会跨学科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外驱力逐渐转变为内驱力,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创造性与规范性,从而保证跨学科人才的质量,维持系统的稳定发展。

二、基于AGIL模型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分析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功能,发现该系统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与潜在模式维持功能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滞后,与社会发展暂时脱节

当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问题综合化、复杂化,需要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来解决问题。我国高校虽然已经开始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但是校内按学科划分学院、培养专业化人才的理念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没有进行广泛宣传,尚未深入相关部门管理者的内心。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旧实行传统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也使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发展受到阻碍。

(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模糊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转变,高校的教育也需要随之改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拥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当前高校尚未区分传统专业型人才与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晰,培养模式泛化,科学性、可行性与创新性较弱。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不协调,现存的招生标准、开设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均按专业型人才设置,也没有制定检验目标达成与否的标准,使得管理者、教育者与学习者对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看法模糊,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衡量,影响跨学科研究生的质量。

(三)系统内部资源整合配置不足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协调与外部资源的统筹上,均存在系统整合功能失调的问题。在内部资源协调方面,首先,系统内部课程设置以专业必修课为主,涉及多学科的选修课与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较少,各学科之间的兼容性有待提升,资源浪费严重。其次,系统的师资配置不足。师资队伍是开展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打造一支相对完整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并非易事,教师数量须充足且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能够运用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但目前高校中符合条件的教师较少,难以满足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对师资的需求。在外部资源统筹上,相较于传统专业化的教育,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些捉襟见肘,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陷入困境。

(四)缺乏制度激励,尚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为促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顺利发展,不但要重视显性因素的影响, 还需要重视学生价值观、文化氛围等隐性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中虽然成立了独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但缺少相应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6]。这是由于我国高校长期按照一级学科划分学院,学院内部再将专业过分细化,各专业研究生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管理与考核方式等环节均由具体学院操作;各学院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沟通存在障碍,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存在障碍。

此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其发展的潜在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跨学科交流氛围,学术交流的形式相对单一,以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主题研讨会等活动为主,大多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跨学科交流氛围淡薄。由于教师的时间有限、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他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常会匆匆离开,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展开学术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有学者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研究结果为受学业压力、导师态度、科研经费等因素的限制,研究生每学年能够参加的学术活动不超过3次[7]。这样既会阻碍研究生学术交流视野的拓展,也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影响跨学科人才的质量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产出。因此,建设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调动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优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提高跨学科人才质量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AGIL模型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优化路径

系统需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8]。高校应针对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现存问题,采取相应优化策略,逐步扫清障碍,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

(一)更新教育理念,适应社会发展

信息技术与时代的快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原有的培养方式,以理念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发展。高校首先应意识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加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宣传,扩大传播范围,努力让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管理者、教育者与学习者的心中。使管理者与教育者对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形成清晰的认识,学习者对其学习目标有主动投入的意愿[6]。高校还可以开设许多跨学科项目,将科研项目的理念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等同,用前者引导后者的发展。项目可以从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出发,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这样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明确培养目标,提升科学性与可行性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明确的培养目标能够引导培养模式的改革,使高校培养出社会期望的人才。高校须进一步明确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具体来说,学生需要形成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结构、开放型的思维模式、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跨学科视角分析社会中的复杂问题。若想顺利达成该目标,需要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各要素合理配置,比如拓宽招生范围,无论其前置专业如何,只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均可招收,保障生源质量。再如开设多样化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进行教学,这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落实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高校还应制定相应评价机制,尤其是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以检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初始目标是否一致,也能够保证跨学科研究生的质量。因此,合理地调整各要素均为实现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可能。

(三)优化与整合系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合力

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能够推动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顺利发展。在内部资源方面,首先可以按照学生的需求开设跨学科课程,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保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避免专业化人才培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9]。其次,高校须为学生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样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会运用多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高校需要组建跨学科教师队伍,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学习。在外部资源方面,高校须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资金与物资的支持,比如为跨学科项目拨款,为研究者提供足够经费;此外,在基础设施方面,可以为跨学科项目的研究者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楼,将所需学科聚集到一起,拉近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为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机会。如此,能够更好地整合学科间的学术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正常运行与发展的前提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高校应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监管与激励,完善质量导向的跨学科研究生评价机制,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观念,提升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开展多样化的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是高校营造跨学科研究氛围、提高跨学科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10]。当前高校需要增加跨学科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激发研究生跨学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并感受跨学科学术交流的氛围。除了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正规学术活动之外,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不同的跨学科研究平台,例如:高校为企业输送实习生,在企业中学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与不同研究背景的校外导师合作的机会,鼓励实习生跟随校外导师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个体的跨学科研究思维与能力,促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发展。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③]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吴卓桦wuzhuohua1201@163.com
收稿日期:2022-03-28; 录用日期:2022-06-06; 发表日期:2022-06-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郑石明.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及其启 示[J].教育研究,2019(05):113-122.
[2] 曹文,张香兰.基于AGIL模型的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 教育管窥[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01):85-90.
[3] 约翰逊D P.社会学理论[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北 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30-531.
[4] 刘晓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杭 州:浙江大学,2018.
[5] 李余生,殷辉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必 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04):18-23.
https://doi.org/10.16750/j.adge.1995.04.006.
[6] 李冰倩.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9.
https://doi.org/10.27492/d.cnki.gzdzu.2019.000087.
[7] 李爱彬,梅静.博士生跨学科课程实施:内在逻辑、现实 困境与突破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03):29-34.
https://doi.org/10.19834/j.cnki.yjsjy2011.2020.03.06.
[8] 李志峰,刘智慧,张俊超.我国“双一流”建设系统的功能 适应性与优化策略———基于帕森斯“AGIL”模型的解释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5): 136-141.
[9] 谢子娣.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 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
https://doi.org/10.27424/d.cnki.gxmdu.2019.000992.
[10] 杨征.学术交流有力促进高校科学发展[J].科技管理 研究,2011(01):93-95.
[11] 包水梅.基于交叉融合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理路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9):39-46,66.
[12] 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 大学教学,2011(11):20-22.
[13] 陈涛.跨学科教育:一场静悄悄的大学变革[J].江苏高 教,2013(04):63-66.
https://doi.org/10.13236/j.cnki.jshe.2013.04.016.
[14] 李盼盼.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跨学科培养 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0.
https://doi.org/10.27103/d.cnki.ghebu.2020.000501.
[15] 路杨.美国研究型大学设立跨学科组织的功能性条件 [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7.
[16] 申丽娟,樊国康,游金辉.AGIL模式下的导师队伍建设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01):19-20.
[17] 熊思东,等.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研究[M] .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2018.

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AGIL Model

WU Zhuohua

(School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235065, China)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ain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issues have shown a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high-leveled compound talents with multidisciplin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open thinking mode are in urgent need in solving social problems. Therefore, the statu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is gradually improving.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one of the social subsystems, which is constrained by society and follows the pace of the changes in society. Based on Parsons’ “AGIL”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an optimal path for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training from four functional dimensions to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AGIL model, 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education, optimization

DOI: 10.48014/tpcp.20220328003

Citation: WU Zhuohua.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AGIL model [J].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2022,1(1):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