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

方燕娜

(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绍兴 312000)

摘要: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其教学内容丰富, 涉及基础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教学、软件技术教学等。随着新教学改革, 传统的环境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多元化教学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本文旨 在研究环境设计专业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并探索PBL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的创新性教学方法, 梳理并总结PBL模式对环境设计教学的创新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 PBL, 环境设计, 教学方法, 教育模式

DOI: 10.48014/tpcp.20220402001

引用格式: 方燕娜.PBL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 践,2022,1(1):28-33.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2-04-05

接收日期: 2022-06-23

出版日期: 2022-06-28

环境设计是一门社会性需求较强的专业,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人才。实践能力是衡量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PBL模式又称实践教学模式或项目教学模式,在实践范畴上来说,PBL模式对于环境设计的创新教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1 PBL的定义

PBL是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缩写,其中文意思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在医学教学领域中广泛应用,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巴洛斯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的补充和完善,随后才慢慢被引入其他专业教学中去[1]。PBL 是一种基于实践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模式。

1.1 PBL模式的流程

PBL教学模式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在这套流程里又有着不同的阶段,以下将PBL模式进行分解,详细地介绍PBL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学生和教师在不同阶段扮演的角色。

(1)提出问题(教师)

问题的提出是PBL模式的核心,也是教学的起点。在整个教学任务中,问题的提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问题设计需要符合专业性,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问题的难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问题设置应难易适中并符合课程进度要求。

(2)讨论问题(学生)

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PBL视角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在对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问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结合原有知识和现有条件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个阶段也类似“头脑风暴”。

(3)讲解问题(教师)

在学生对问题讨论完毕后,学生以汇报的方式进行交流。教师以学生的汇报情况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供学生们思考与研究。

(4)分析问题(学生)

学生根据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总结出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传统教学模式的流程大致呈现为“教师授予新知识—学生接受新知识—学生运用新知识”,而PBL视角下的教学流程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教师总结问题—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可以看出,PBL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思考,PBL模式中前者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后者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和深入。学生的思考精神也是PBL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精神之一:自主探索精神[2]

1.2 PBL模式的特点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在于,它是围绕具体情景下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的。相对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较强,这大大地提高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率。PBL模式的主要特点大致包括“学生的主动性”“问题的真实性”“理解的深入性”三个方面。

(1)学生的主动性

在PBL实践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除了在“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中扮演主要角色之外,其他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思考”和“再次运用”的,因此,PBL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便是“学生的主动性”。

(2)问题的真实性

PBL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建立在真实情景下的。因为问题更具实际性,所以学生也能站在更加真实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学生也可通过实践方式对真实案例进行探索。

(3)理解的深入性

在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考。这些思考在不同程度上能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感悟。循序渐进的思考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入性,这种自主性也会大大地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2 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义及教学现状

2.1 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义

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本质力量渗透到自然领域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3]。环境设计专业设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设计并创造适宜人类生存空间的人才。

2.2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以教为主

环境设计专业现阶段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教授新知识—学生接收新知识—学生完成相关任务—教师进行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从形式上来看,这是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流程,然而从教学质量的角度上来看,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在接收新知识的过程中死记硬背、缺乏思考,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新知识印象浅薄、不会学以致用等。因此现阶段的环境设计教学应根据具体情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尽量运用有效的手段让被动的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2)课程教学缺乏真实性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和市场、时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也更加密切[4]。然而,目前较多的环境设计专业课堂具有局限性,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案例,更不能投身到实际方案的设计与施工上。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输出为主,虽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这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实践教学中,真实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

(3)课程教学具有滞后性

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进度一般都遵循教学大纲来执行。然而,由于环境设计的市场状态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装饰材料的变化、施工方法的更新、软件技术的发展等。市场的发展不能与学校的教学形成动态联系。因此,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应该采取相应手段来尽量减小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滞后性。

(4)基础教学难以支撑专业深化

环境设计是一个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市场需求的环境设计人才不仅要熟知理论知识,还要熟悉相应的材料及施工技术,更要熟练地运用相关的设计软件。由此可见,与市场要求相匹配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应是教学专业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广的人才。然而现阶段的环境设计课堂中基础教学课时较多,教学范畴较大,专业针对性欠佳。因此在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基础上,环境设计课程应该更加重视专业性课程的质量,增加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避免“各自为政”的教学现象,使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从而进一步增加专业教学的明确性。

3 PBL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思考

PBL模式强调的是情景化教学和项目式教学。通过在情景模式下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置身于项目情景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5]。由PBL模式的特点可以看出其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之处。我们应该更进一步思考PBL模式的优点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PBL模式的优点寻找环境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的更多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为完善环境设计教学体系提供更多的思路。

3.1 以生为本,探究学习

环境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说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或者是教学场地的变化等。在这些要素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PBL模式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之处。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授课方式上。

在获取知识便捷的现代,学生极度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上文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 “教师教授新知识—学生接受新知识—学生运用新知识—教师指导”的方式。如果将这种模式与PBL模式结合,大体呈现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置身项目(可能会触发兴趣点)—学生讨论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学生深入研究—学生撰写报告”。由上可以看到,PBL模式是一个“涉猎—思考—吸收—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较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思考程度会更深刻。在对PBL模式进行学习后,我们应重新审视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加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程度,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时间,转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环境设计课程中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3.2 实践教学,自主学习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来说,真实的情景教学介入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相似,PBL模式强调实践情景的教学[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实际的情景作为问题出处,并让学生在此情景中思考出解决方案,随后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所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关于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关系这一课题的探讨中,教师并不会直接告诉学生不同地区建筑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而是会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建筑的差异性,并思考为何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学生进行实地走访或查阅资料,了解地域文化差异并得出答案。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后,学生会对地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相关项目训练中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PBL模式教学是基于具体课题和实际生活的,它相较于既定的理论和虚拟的假设来说更加有迹可循,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PBL模式建立真实的问题氛围,让学生投身到现实的案例中,这样会有效地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和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3.3 强化基础,深入研究

教学的深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上,前文也提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在于两点:第一,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是否大于被动性;第二,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是否深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对于探索问题的热情,也会对获得的结论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中,往往是以课程作业的完成作为教学课程的结束,然而对于PBL模式来说,专业知识在实际项目上的顺利运用才是教学深入性的开始。

我们应善于将PBL模式的深入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深入性是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专业深入教学是现阶段环境设计教学值得进一步去思考的。

4 PBL视角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案例的探析

基于上文对PBL模式和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PBL模式下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做出了一定的思考。为了进一步研究PBL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可行性,下文以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园林设计课程中“中西方园林对比”课题为例(图1),将PBL模式融入课题的具体教学中,试图探究以PBL模式为基础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式。

图 1 中西方园林景观对比

Fig.1 A comparis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s landscape

4.1 明确教学目的

本课题的设计是针对园林设计课程中的中西方园林的对比展开的,其课题的直接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园林的具体差异,并能够体会中西方园林的具体特点,透彻地理解中西方园林的理论,并且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项目中。课题的间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根据教学目的提出问题

在PBL教学模式中,提出恰当的教学问题是整个课题的开始和关键。在正式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对课题有初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当地不同风格的景观,从而对中西方景观有初步的印象(图2)。在这之后,教师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例如:“同学们认为中西方园林景观是否有差异,给出答案并思考原因。”在这样的问题下,可能会有学生认为中西方园林是有差异的或无差异的或其他,教师在这时不可随意判定答案对错,应理解学生的解释并给出评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这也是PBL模式对于环境设计课程的一大启示——增加设置问题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信心。

4.3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思考过程是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地思考,在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时,可能会了解到“中西方园林差异之处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中西方园林的差异是否与地域文化相关”“中西方园林差异是否与思维方式有关”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不只局限于“中西方园林的形式不同在于哪些地方”,而是对中西方差异的本质有了一定的探究。

图2 中西式小区景观对比

Fig.2 A landscap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mmunities

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说,PBL模式对于学生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但一步步探索真理的过程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需要经历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与课题相对应的结论,并通过汇报的方式进行分享交流,最后教师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到了传递和交流,这种交流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新收获。

4.4 深入课题,深化专业

基于社会实际提出的问题使课题的教学更具真实性,让学生对“为何中西方园林的形式不同?”的问题开展讨论思考,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整个课题来说,学生的汇报结果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结论,而是课题进一步深入的开始。学生通过对已有结论进行成果撰写与总结思考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更深入的课题任务,例如:“根据对中西方园林的学习,请同学们对某某小区做出具有创新性的景观规划。”相较于上面两个阶段对知识的输入,此阶段主要是对知识的输出,通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品的方式可以得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在此基础上能更好地进行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实际项目中也更具经验。

5 小结

本文对PBL模式、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出了相应的思考,也试图探究环境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带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可以看出,PBL教学模式可以为环境设计教学创新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但PBL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它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高校的课程。PBL模式强调的是基于实践项目的学习,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能需要前期相应的理论教学基础才能让学生更顺利地投入到项目式学习中去。PBL模式对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虽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但仍需要根据相应的教学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达到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索改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现状的新方法,思考PBL模式给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创新带来的影响。期望环境设计专业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设计青年,繁荣祖国的设计行业,激发设计行业的活力。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⑤]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方燕娜1822592102@qq.com
收稿日期:2022-04-05; 录用日期:2022-06-23; 发表日期:2022-06-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鞠鑫,张武,杨文泉,等.PBL 实践教学模式在环境科学 专业中的教学设计[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6):139.
https://dx.doi.org/10.3969/j.issn.1673-5641.2021. 06.068.
[2] 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 科学出版社,2008.
[3] 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黄小鹏,译.北京:首 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李继春.关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 .安徽文学, 2010(11):195.
https://dx.doi.org/10.3969/j.issn.1671-0703.2010. 11.120.
[5] 许江,顾平.设计教育中的 PBL 教学模式———以日本多 摩美术大学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5(3):117-118.
[6] 王卓.基于PBL的人居空间室内环境设计教学改革[J]. 教育现代化,2018(5):45-46.
https://dx.doi.org/10.16541/j.cnki.2095-8420.2018. 29.022.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BL

FANG Yanna

(School of Arts,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s quite comprehensive for its rich content, covering basic theory teach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oftware technology teaching and so on. With the new education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no longer meets the needs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In order to let students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it is imperative to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This paper aims to summarize the current shortcomings of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explore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BL,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PBL model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Keywords: PBL, environmental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educational models

DOI: 10.48014/tpcp.20220402001

Citation: FANG Yanna.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BL [J].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2022,1(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