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绍文乡试朱卷今释
(独立学者, 兰溪 321100)
摘要: 基于对晚清一个人的朱卷的具体分析, 包括了个人履历、师承关系、所考的试题内容及应答卷, 考官批语。应该说对朱卷的研究, 对研究历史人物、区域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童绍文乡试朱卷》源自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 (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 1992年) 。童绍文 (1816—1860) , 字在兹, 又字子愔, 号见琴, 今浙江兰溪市人。金华府学增广生, 兰溪县民籍。该朱卷为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丙午科浙江乡试卷, 童绍文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咸丰三年 (1853) , 癸丑科大挑一等, 钦分发河南省试用知县, 卒于官。生于嘉庆丙子年 (1816) 正月十一日卯时, 终于咸丰庚申年 (1860) 闰三月十二日酉时。今结合浙江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黄冈童氏宗谱》 (民国38年版) , 对其朱卷的个人履历、师承关系、策论进行注释, 以期凸现出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 从而为研究科举史、地方史、家族史提供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
DOI: 10.48014/tpcp.20230111001
引用格式: 童惠平. 童绍文乡试朱卷今释[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3, 2(4): 106-120.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3-01-11
接收日期: 2023-06-19
出版日期: 2023-12-28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制度的建立为中国广大读书人提供了一条公开、公平的晋身之道,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流动。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官员选拔的制度。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者称为“举人”。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以策问、八股文等考试形式进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清代考试例定内容: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3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问,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从考试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儒家经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核心内容。至晚清又有变化,考题形式为: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考题由正、副主考官共同拟出。
今以《童绍文乡试朱卷》为例,来剖析乡试朱卷完整的内容体系,这是一份177年前清代科举考试考取举人的试卷。《童绍文乡试朱卷》源自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⑤]第242卷,第85—103页。该朱卷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浙江乡试卷,是科共取94人,考主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浙江金华府兰溪县纯孝乡黄冈庄(今浙江省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人。
1 朱卷履历
朱卷个人履历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家族谱系和师承谱系。家族谱系,是与考主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相当于是考主的一份“小家谱”,是一种亲缘。师承谱系,是考主的受业师和受知师。受业师,是“传授举业知识,指导士子(考主)参加科举考试的教师”[⑥],也即在求学过程中的授业恩师;受知师是指科举考试中,考主对自己主考官的尊称。受知指受人知遇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类:是考主在县、府、道参加考试时的主考官及阅卷的主要负责人;在科举年份参加考试时,主考的学政;被选为优贡或者拔贡时,主考的学政;乡试、会试时的巡抚、主考官、房考(分房阅卷的考官);朝考殿试时阅卷、读卷的各位大臣;就读书院的山长、监院。是一种学缘。
1.1 家族谱系笺释
童绍文,字在兹,号见琴,行一,嘉庆丙子年正月十一日吉时生,浙江金华府学增广生,兰溪县民籍。
据《黄冈童氏宗谱》(民国38年版,以下楷体字内容相同,不再重述)童绍文行传记载:童绍文(1816—1860),字在兹,又字子愔,号见琴,行孝七百廿九,让六百十公长子,府增生。生于嘉庆丙子年(1816)正月十一日卯时,终于咸丰庚申年(1860)闰三月十二日酉时。
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丙午科浙江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咸丰三年(1853),癸丑科大挑一等,钦分发河南省试用知县。“咸丰九年(1859),到省,豫抚瑛公棨[⑦]深器重之,继其事者庆公廉,尤格外垂青。时发捻逆焰半天下,豫省自咸丰三年(1853),粤氛[⑧]窜扰,大河南北,城池迭陷。四、五两年,南、光捻匪[⑨]啸聚。六年(1856),角子山股匪[⑩]蹂躏西南一带,皖捻张乐行[11]等滋扰归、汝、光沿边地方。嗣后张逆恶、刘狗、孙蔡心等迭窜腹地,汴垣戒严,又汜水、温县、原武等县,漕务[12]诸员往往获咎,粮台浮冒,承办者多列弹章。盖时方多事,抚绥弹压,均关紧要,而任事者辄罣误纷纷,州县候补艰难极矣。然公正以盘根错节,故受抚军知遇,凡筹饷、操防、保甲诸差相续不绝。公需次未久,资格尚浅,上宪[13]重其才学,每脱颖而出,公亦感激,勤慎不避劳怨。兵慌荐至,米珠薪桂[14],灾黎满目,每遇差事辄饮冰如荼,不敢名一钱蒙犯霜露。徒步出入年余,竟以积劳病故,时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十二日也。”[15]卒后,例授文林郎。
元配垷坦周太学生汝舟公女,例赠孺人,生于嘉庆甲戌年(1814)四月廿三日午时,终于同治癸亥年(1863)二月廿二日未时。生一子经澜,娶郑氏,亦曾育子(此子名卸狗,无后),后皆无禄即世;次澜田、幼澜培,皆侧室出,澜田早卒,“澜培生于洛城,随抚榇南归,行至玉山[16]中途,遇风鹤[17]之警,幼子澜培方在襁褓,乳母略一脱手,竟被人携去,死生莫卜。”[18]二女:长适汇头;次适毕家。
始祖:徽,宋赠荣禄大夫,由睦州寿昌迁居兰溪纯孝乡之黄冈。
童徽,字子美,行德十一,宋处士,追封大夫。公系颛顼之孙老童之后,封于雁门郡。历唐虞三代以来,子孙蕃衍散居四方,至汉有讳恢[19],字汉宗,为不其[20]令者,阙后升任丹阳[21]太守,登《后汉书·循吏传》。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因“五胡乱华”[22],童文伯兄弟等自山东青州扈驾随晋元帝[23]迁都南京,而居浙江睦州梅城西,墓在桐溪村[24]。其后裔西迁寿昌县[25]。其后有居处州括苍[26],至晋高祖石敬瑭[27]时,有讳耿、职、聊三兄弟[28],以义勇起御契丹有功,封督军大将。之后流寓于睦州寿昌八鼓桥十数世。至徽公,时值宋初乱兵混起,盗发横行,于太平兴国初年[29],自睦州寿昌八鼓桥徙居于婺州兰溪纯孝乡黄冈[30]。为吾宗迁兰之始祖。娶舒氏,封夫人,合葬外青山莲树脚,生二子:择、搢。
二世祖:搢
童搢,字端朝,行道廿四,娶吴氏,合葬十四都野鸭塘边,生一子:允
三世祖:允,宋授迪功郎[31]。
童允,字执中,行百三,宋元祐间迪功郎,娶卢氏,附葬祖坟侧,生一子:程
四世祖:程,宋高宗时郡马。
童程,字公节,行千十,宋高宗时郡马,任睦州[32]知府。娶赵氏,合葬富阳驮岭头,生五子:尚文、尚质、尚贤、尚彬、吴山
五世祖:贯道,宋开禧中登进士,授迪功郎,任常山县主簿。
童尚文,字贯道,行曾二。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乙丑科进士,授迪功郎,任常山县主簿。娶吴氏,生三子:悌、性、恭。一女:适三十一都上金宋驸马都尉刘文彦公四世孙刘元七。
六世祖:恭,宋授大理寺司务。
童恭,字允让,行仲五。登宋绍定年间(1228-1233)进士,由大理司直[33]升江南西路安抚司幹官[34],官仕至府尹[35]。娶高氏,封宜人。立继姐夫刘元七之幼子时泽为嗣。
七世祖:时泽,宋授殿前司幹。
童时泽,字民瞻,行仕一,以父恩授殿前司[36]幹官。公系驸马都尉刘文彦公四世嫡孙刘元七公之子,继舅童允让公为嗣。娶桐峰金氏,生三子:瑶[37]、玺、琛,以次子玺复继兄刘举一为嗣。
八世祖:琛,乡举,永丰尉。
童琛,字文蕴,行贤十。国初,红巾扰乱,居民震懼,公倡议鼓勇,与三泉唐将仕[38]、本地张以献共起义兵,守禦一方,赖其安后,请乡举,永丰尉。娶三泉唐氏,生三子:汉、浣、溱。
九世祖:溱,字德洧。
童溱,字德洧,行昇八。创修虹霓山村《黄冈童氏宗谱》。娶杨氏,生三子:普凝、椅、善材。
十世祖:椅。
童椅,字茂良,行弥廿一,娶叶氏,生一女,适下潘。继娶在城严氏,生一子:烁,一女适二十都叶。又娶傅氏,生一子:
十一世祖:
童,字彦容,行宜廿八。娶在城严氏,生三子:壤、圭、垸,一女适溪西金。
十二世祖:显周。
童壤,字显周,行良四三。娶黄店黄氏,生四子:锅、鑺、钗、鐶。
十三世祖:锅。
童锅,行志五四,娶金氏,继娶倪氏,生二子:沈、浪。
十四世祖:沈。
童沈,行惠四二,娶叶氏,又娶倪氏,生三子:龙、盈、鲁。
十五世祖:鲁。
童鲁,行文重百六,娶沈氏,生三子:廷奎、廷昇、廷应,一女适都心王。
十六世祖:廷应。
童廷应,行行二百二十,娶董氏,生一子:大礼。
十七世祖:大礼
童大礼,行忠三百三五,生于万历甲寅年(1614)正月初五日辰时,终于顺治辛丑年(1661)正月初五日戌时。娶潘氏,生一子:汝晟,一女适黄店。
高高祖:汝晟。高高祖母:氏邵。
童汝晟,行信重三百十六,生于崇祯庚辰年(1640)八月廿九日子时,终于康熙丙戌年(1706)六月廿二日。娶邵氏,生四子:长男、长寿、长元、长光,一女适垷坦周。
高祖:尔岳。高祖母:氏黄。氏许。
童长元,字尔岳,行恭三百廿四,生于康熙辛未年(1691)六月十八日戌时,终于乾隆己丑年(1769)二月廿二日戌时。娶黄店黄氏,生五子:瑞芹、瑞成、瑞昌、瑞芝、瑞经,一女适黄店。继娶许氏,无出。
曾祖:瑞成,字有吉,号吉聚。曾祖母:氏黄。
童瑞成,字有吉,号吉聚,行敬四百十九,生于雍正辛亥年(1731)十一月十二日子时,终于嘉庆丙寅年(1806)十一月廿八日未时。娶黄氏,生三子:朝珍、朝珠、朝璵,一女适肥皂树脚王。
祖:朝珍,字聘三,号乐莘。祖母:氏董。
童朝珍,字聘三,号乐莘,行逊四百八三,例貤赠[39]文林郎[40]。生于乾隆己卯年(1759)八月十九日辰时,终于道光戊子年六(1828)月初九日酉时。娶下舒董氏,例貤赠太孺人,生一子:广昇。
父:广昇,字振河,号慕洋,例赠[41]文林郎。母:氏潘,例封孺人。
童广昇,字振河,号慕洋,例赠文林郎。生于乾隆丙午年九月初二日酉时,终于道光庚子年八月初十日申时。娶下潘潘氏,例封太孺人,生三子:绍文、炳文、蔚文,三女:长适下潘潘锡读、次适黄学山、三适夏唐唐学超。
慈侍下[42]:
九世伯祖:汉、浣。
十世伯叔祖:普凝、善材。
十三世伯祖:锐,邑庠生。
十四世伯祖:冲,邑庠生。
十五世伯祖:夫、甫,俱邑庠生。
十六世伯祖:国望,县举乡约;国化[43],郡庠生。
十七世伯叔祖:相、元俊,俱郡庠生;元化、元悌,俱邑庠生。
从高高伯叔祖:志学,郡庠生;汝敬,乡饮宾[44];一新、志清、朝宾、应俊、逵,俱邑庠生。
从高伯叔祖:世高、景崙,俱乡饮宾;景瀫、景岱、铨、景苏、遇,俱邑庠生;述,邑庠生。
嫡高伯叔祖:尔高。
从曾伯叔祖:啟祚、啟亨、啟祉、名都、啟恒、益彩,俱邑庠生;益彰,邑廪生。
嫡曾伯叔祖:瑞祥,职员;瑞禧。
胞曾伯叔祖:瑞芹、瑞昌、瑞芝、瑞经。
从堂伯叔祖:毓魁、承仔、承傅、承佶、士珖、承谦,俱邑庠生;鹏,郡庠生;起龙、毓庠,俱乡饮宾;士琪、毓奇,俱恩贡生。
嫡堂伯叔祖:朝勳;朝谟,邑庠生;熙尊,佾生[45];朝烈。
嫡叔祖:朝顺、朝魁、春松、春奎、朝瑜。
胞叔祖:朝珠、朝璵。
从堂伯叔:晈、暟、学文、慕颂、慕颜,俱邑庠生;容远,乡饮宾;廷禄、希圣,俱恩贡生;希贤,太学生。
嫡堂伯叔:善继、善述、善政、善缵、文禄、彰、彰富。
嫡叔:广寿、善扬、联珠、联河、云河。
从堂兄弟:若麟,佾生;振麟,太学生;素书,廪贡生,候补儒学,国新、国梁,俱乡饮宾;石麟、瑞麟,俱邑庠生;圣麟、德麟,俱邑增生;兆麟,邑庠生;国蒝、国桢,俱太学生;纯,恩贡生;大勳,邑庠生。
嫡堂兄弟:作聪、鸿渐、鸿逵、鸿宾、鸿仪、森棣、鸿来、鸿高、高龄、高清、高馨。
从堂侄:秀棣、福基、秀士,俱邑廪生;秀梧、秀钟,俱太学生;秀柏、秀棠、秀松、秀冈、秀崑、梦熊、占春、秀荣、秀颖、继魁,俱邑庠生。
从堂侄孙:椿、浚,俱邑庠生。
嫡堂侄:崇贤、崇喜、官喜、章昭、章贵、崇庆、崇金。
胞姑二:长适潘楚璠公;次适太学生章越英公。
胞弟:炳文,殇;蔚文。
胞姊二:长适潘锡谟;次适黄学山。
胞妹一:适邑庠生唐岱峰公孙唐学超。
胞侄:金桂,幼。
胞侄女一:未字。
娶周氏,坦源太学生周士星公长女。
子:金兰,幼。
女一:幼,未字。
住瀫西黄冈。
1.2 师承谱系笺释
受业师:
家琴堂夫子,善政,登仕郎。
潘夫子,焕,邑庠生。
章夫子,凤胜,邑增生。
章素行夫子,梓,邑廪生。
蔡夫子,爕昌[46],本学教授。
张莲桥夫子,锦璇,本学训导。
受知师:
史蘅塘夫子,名评[47],前浙江学政。
廖珏夫子,名鸿荃[48],前浙江学政。
梁楚香夫子,名宝常[51],现任浙江巡抚部院。
觉罗虚谷夫子,名存兴[52],现任浙江布政使司。
李秬轩夫子,名仑通[53],前任浙江按察使司。
蔡晴舫夫子,名琼,现任浙江盐运使司。
黄爱庐夫子,名乐之[54],现任浙江杭嘉湖道。
乡试中式第五十四名。
会试中式第 名。
殿试第 甲 第 名。
钦点。
2 朱卷策论
策论是清代乡试考试例定内容。“在科举考试中,策论作为重要的文体,是形成最早,且延续时间最长的考试形式。以策论这种形式为历朝历代的君王选拔了大批优秀的贤能之士和治国能者。自从策论产生以后,对策的研究依然成为了重要的应试指导之一。同时,策论还表现出了相当的文学魅力,在历代科举考试中都出现了非常之多的优秀策论文章,延传至今,令无数读者、学者为之称道。”[55]
《童绍文乡试朱卷》策论的内容(见下表,注释见后文):
|
乡试文章一 |
乡试文章二 |
乡试文章三 |
乡试文章四 |
题目 |
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子曰:武王周公。 |
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
赋:“得卓荦观群书” |
出处 |
源自《论语·雍也第六》。 |
出自《礼记·中庸》。 |
语出《诗经·豳风·鸱鸮》。 |
语出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
考主观点 |
相士以品,贤者特识也。夫士贵立品,不由不至。如灭明,斯真品出矣。非子游之特识,乌足以知之?且当世之衡士也,以才;而圣门之相士也,以品。 |
始则恪守候封,继则恭膺大统,则遇改乎常而尽道难;出则分陕而治,入而负扆而朝,则任极其重而尽道难。 |
引诗以为及时者证,鸟之为巢可鉴矣。夫天未阴雨,时未可恃也。迨未雨而徹桑土,鸟之为牖户计者如此。 |
放眼空今古,群书从大观。昂藏推杰士,卓荦壮骚坛。 |
考主结论 |
乃知周折中规矩,显以端行止,即隐以树仪型;砥砺重廉隅,内以辨公私,即外以立坊表。在灭明固自守耿介之常,而武城遂已获熏陶之益也。芹採泮宫,休风几疑歇绝矣,武城何幸而尚有之。此相士以品者也,非子游之特议,乌足以语此? |
特以《武成》大告,不得垂拱而致为。特以四海永清,不能镇静而言大定。 |
鸟不以未阴雨为甚纾,而以未阴雨为甚追;阴雨有穷期,而绸缪并无穷期也。 鸟不以未阴雨为可安,而以未阴雨为可危;阴雨无定时,而绸缪则有定时也。 |
圣朝崇博学,多士濯文翰。 |
考官批注 |
妥贴(帖)排募,力扫陈言。 |
花团锦族,海市蜃楼。 |
清警刻务,题蕴毕宣。 |
雅炼整饬,玉振金声。 大珠小珠落玉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考官批 |
同考试官宁波府象山县知县谭 阅:荐。 大主考翰林院编修王 批:取。又批:精力弥满。 大主考刑部左侍郎周 批:中。又批:气盛言宜。 |
|||
总批 |
心精力果,词沛气充。笃雅选言,冲穆表度。二三艺笔扫俗尘,八十字锦裁官样。说经擅丁鸿之席炳炳琅琅,封策胪亥豕之讹原原本本,揭晓来谒,知生奋志穷经,潜心力学。信鸡窗之是励,知虎气之必胜。今日樨香爽挹,价擅龙文;来年杏萼高搴,名题雁塔。于生有厚望焉。 |
以策论取士的目的旨在于确立儒家经典在考试中的核心地位。采用策论方式取士,显然也存在弊端。“一方面,因科举取士有着一千多年的选才惯性,一时难以消除,且难以一时创建全新的取士方式。另一方面,则是朝廷有充分的理由,不愿采用自下而上的取士改革。”[56]乡试中式策论文章,“展现了科举时代知识分子的学识智慧,并非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考试答题,而且还是洞悉士子思想意识和心态的重要依据,也是考官衡量士子学识的唯一指标。”[57]但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科举考试在历经各朝各代权利的相交更替时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的形式都会有变化,但从未改变的就是‘策论’的存在。策、论虽为二体,但是两者有着相似的问题特点,同时又相互弥补各自本身固有的不足,因而在科考中,考生常常将两种文体同时使用,以便达到最佳的效果。”[58]
2.1 批注
浙江乡试朱卷(第七房)
中式第五十四名举人童绍文,金华府学增广生[59],兰溪县民籍。
同考试官宁波府象山县知县谭[60] 阅:荐。
大主考翰林院编修王[61] 批:取。
又批:精力弥满。
大主考刑部左侍郎周[62] 批:中。
又批:气盛言宜[63]。
【本房[64]总批】:
心精力果,词沛气充。笃雅[65]选言,冲穆[66]表度。二三艺笔扫俗尘[67],八十字锦裁官样[68]。说经擅丁鸿[69]之席炳炳琅琅[70],封策[71]胪亥豕[72]之讹原原本本,揭晓来谒[73],知生奋志穷经,潜心力学。信鸡窗之是励,知虎气之必胜。今日樨香爽挹,价擅[74]龙文;来年杏萼高搴[75],名题雁塔[76]。于生有厚望焉。
2.2 乡试文章一
【问】:
曰:“有澹台灭明[77]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78]
【译文】: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一贯走正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论】:
相士[79]以品,贤者特识也。夫士贵立品,不由不至。如灭明,斯真品出矣。非子游[80]之特识,乌足以知之?且当世之衡士也,以才;而圣门之相士也,以品。
谨履错则士品敦,严晋接则士品肃。标其品于争便阙捷之地,王道所以遵荡平;植其品于希旨顺意之场,吾儒所以崇气节。其才无可见,其品则独高。苟非即一二事以相契于微,亦乌知其闻其见之中,固大有人在也?子游承得人之问,作而对曰:“今而知天下有士行而后有民风也,有介节而后有士行也。”
正俗者,人能正身而后能正俗;卫道者[81],人能卫身而后能卫道。
偃今者穷,喜其有矣。草野有盛名,安知非随俗步趋,显高材于捷足?公庭有令望,安知非徇私请谒,借长吏为先容?虚声纯道而实行未修,务外遗中,标榜适以见性真之薄。
道途之间戒险易,安知非貌为方正,藉缔当路之交?声势之地绝攀援,安知非强示孤高,转托歧途之足?一节能矜而他端难伪,持身涉世,动作何以征志节之全?
偃乃于澹台灭明观其深矣。有所行必有所由也,而其断不由者,早辨之以径。有公事必至偃之室也,而其未尝至者,恒别之以非。
偃穷为一己幸焉,谓户庭未经轻出,何以履道坦坦,俨若是我周行?谓当途绝少周旋,何以钜典煌煌,依然不我遐弃?则将因不由伺其或由,而举足之余竟无失足;则将因偶至冀其屡至,而知心之下顿有遐心。
乃知素履贵无愆[82],志可同可異而不可苟;朿身惟轨物,躬可近可远而不可畀。在灭明不必冀知己之遭,而偃实深望他山之助也。琴鸣单父[83],吾党不乏师实矣,偃和幸而亦有之。偃且为武城幸焉,谓道险本乏康衢[84],何以踧踧[85]周道[86],独留高士之踪?
谓民醇乐亲下吏,何以寂寂琴堂,难枉伊人之驾?则因不由以愧人之由,庶使举步者闻而却步,而便捷之习不可平;则因不至以愧人之至,庶使轻身者转而守身,而奔竞之风可挽。
乃知周折中规矩,显以端行止,即隐以树仪型;砥砺重廉隅[87],内以辨公私,即外以立坊表[88]。在灭明固自守耿介[89]之常,而武城[90]遂已获熏陶之益也。芹採[91]泮宫[92],休风几疑歇绝矣,武城何幸而尚有之。此相士以品者也,非子游之特议,乌足以语此?
【本房加批】:妥贴(帖)排募,力扫陈言[93]。
2.3 乡试文章二
【问】:
子曰:武王周公。[94]
【论】:
援圣言以明道之费,其言武、周者可引也。夫武、周以君臣而兼兄弟者也,缵绪者武王,成德者周公,夫子所出并念欤!
昔夫子志在宪章,书订官礼,观于周家德业之隆,未尝不叹圣圣相承者之难其人也。始则恪守候封,继则恭膺大统,则遇改乎常而尽道难;出则分陕而治,入而负扆而朝,则任极其重而尽道难。
前圣人异事而同原(源),后圣人参观而并论,而不禁穆然神往也。夫子曰:“吾尝旷观千古之君臣,备览历朝之兄弟,有令人惊其遇之隆,叹其任之钜,而为之睪然[95]高圣者,孰有如武王、周公哉!”
有邰即室以还,生民诸什,篇章多盛推太祖之文。顾上推烈祖,见王迹所由基;而遞论武、周,见王业所由焕也。则以孙子而迈祖宗之迹,正不必溯居豳[96]去狄[97]之前。
牧野[98]麾旌而后,《泰誓》[99]数册,史书每乐称文考之勋。顾仰惟穆考,见周命所以薪;而并念武、周,见周周祜所以笃也。则以主臣而扩西伯之封,正不必考受命专征之始。
今夫武王袭封都之旧,而宅启镐京[100],《执竞》[101]早著其德,耆定亦显其功,而终不能不以一代宏规,待观成于家相。则言武王而必继以周公者,明乎功在元臣也。鱼跃呈祥,成厥勋者十三祀;鸿飞纪绩,保厥命者惟七年。故自有周公,而武王之心以慰。
今夫周公以叔父之亲,而官居家宰,硕肤[102]孙则其德光,材艺多则其业备,而要不忍不以元孙遘厉[103],乞身代于先灵。则言周公而必先以武王者,明乎责惟丕子也。
《洪范》[104]以前陈王烈,不详介弟之勋;《金縢》[105]以后半公书,用终寡兄之最。故必有武王,而周公之,以明。挟夷齐之义谏,以为武王撼,其说固近于拘;泥管蔡之流言,以为周公疑,其见复邻于隘。武周隐有以奉天,即显有以戢人心也。
特以《武成》[106]大告,不得垂拱而致为。故后日溯厥[107]成功,而思显烈者颂桓桓,念勤施者歌几几。徒以武功[108]震叠[109],为武王表其丕承,则所以觇[110]武王者亦浅;徒以践阼[111]勤劳,为周公明其袛适,则所以验周公者多疏。武周上有以光前烈,即下有以启后人也。
特以四海永清,不能镇静而言大定。故当日非无著作,而三叔有所不能代,二公有所不及知,其达孝矣乎?非中庸之极,而为道之难尽者乎?
【本房加批】:花团锦族,海市蜃楼。
2.4 乡试文章三
【问】:诗曰: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112]
【译文】:我趁着天未阴雨,啄取那桑皮桑根,将窗扇门户缚紧。
【论】:
引诗以为及时者证,鸟之为巢可鉴矣。夫天未阴雨,时未可恃也。迨未雨而徹桑土,鸟之为牖户[113]计者如此。《孟子》引以为及时者证也,曰:“天下可恃而不可恃者,其惟有为之时乎?时可为而为,历时甚宽,历心恒促;时可为而不为,居心恒绂,居境甚危。田不能始待其时,天不能宽假其时,而人复以悠忽者自弃其时,何弗于万一可为之时,作一乘时之计也?”
吾且与之颂《鸱鸮》之诗。夫《鸱鸮》,周公感王室而作也。当日者,东山怀零(淋)雨之尤,欲呼天而谁祈?磐石奠苞桑[114]之固,廑纳牖而劳盖。虑及风雨漂(飘)摇而始欢,未有室家也,已无及矣。
《诗》故咏之曰:“迨天之未阴雨,未然之情事,逾时而无可如何。”苟视为天运之适然,而不能思艰以图易,则意外之尤虞猝至,得毋有并蜂辛螫之惩?将至之情形,转瞬而即难为继。苟惕以天心之难问,而为之杜渐而防微,则当前之补救弥周,敢辞夫谯羽隢音之瘁?有牖户焉,可不及时而早计哉?
《诗》复咏之曰:“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谓天下之必无阴雨,依然欲阴雨之天;谓天下之必有阴雨,犹然未阴雨之天。
鸟之为巢,并不设一或无之想,而尤勤难已,直以时乎不再逐,若见几而骄切经营。谓阴雨者天之变,而天若故安其常;谓未阴雨者天之常,而天又忽乘其变。
鸟之为巢,并不作一为常为变之思,而怵惕难安,直以时不可追,不禁先事而防,而时勤补葺,鸟之不惮劳乎?所谓迨者,特天事之偶幸,而过此则不敢必也。未阴雨而多一迟回[115],则降桑徒快翱翔之举;降阴雨而不敢逸豫[116],难入户益滋倾覆之虞。
鸟不以未阴雨为甚纾,而以未阴雨为甚追;阴雨有穷期,而绸缪并无穷期也。宜问如竭蹶也哉?彼天意其谁识乎?所谓迨者,特私心之穷计,而时势究未可决也。未阴雨而廑阴雨之心,则天空自有任飞之趣;阴雨而犹存未阴雨之念,则户外恒多不测之虞。
鸟不以未阴雨为可安,而以未阴雨为可危;阴雨无定时,而绸缪则有定时也。宜何如拮据也哉?人其以鸟为鉴也可。
【本房加批】:清警刻务,题蕴毕宣。
2.5 乡试文章四
【问】:
赋:“得卓荦观群书”[117]。(得观字五言入韻)
【诗】:
放眼空今古,群书从大观。
昂藏推杰士,卓荦壮骚坛。
纸写三都贵,神游百代宽。
羲皇供啸咏,汉魏掇丛残。
落叶风随扫,无花月共寒。
披图呈地理,阅志遍天宫。
展轴光分玉,熏香气袭兰。
圣朝崇博学,多士濯文翰。
【本房加批】:雅炼整饬,玉振金声。
【本房加批】:大珠小珠落玉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朱卷,堪称文献渊薮,是记载科举考试的历史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为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甚至人类学研究,都提供了丰富史料。
读书敬业家国美,积德存仁子女贤。对《童绍文乡试朱卷》的研究,通过其朱卷履历的记载,对研究科举时代的区域流动、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习俗,乃至于社会心理等有很大的作用;履历中有关母系与姻亲的记载,是研究当时的婚姻制度和家族互动关系的一份重要史料;朱卷的文章信息,对有关的考据或义理,以及科举文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童绍文乡试朱卷》凸现出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是研究科举史、地方史、家族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对后人学习了解科举学和地方历史文化也有极大的辅助作用。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④]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童惠平,1060299078@qq.com
收稿日期:2023-01-11; 录用日期:2023-06-19; 发表日期:2023-12-28
[⑤] 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版,共420册。此书收录清代从康熙到光绪年间的乡试、会试、五贡等朱卷8235份。其中会试卷1635份,涉及的进士共近12000人,另有武会试卷4份;乡试卷5186份,另有武乡试卷34份,五贡卷1576份。
[⑥] 林上洪著:《清代科举人物师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第76页。
[⑦] 瑛棨(?—1878),号兰坡居士,原姓郑,名瑛桂。
汉军正白旗人,荫生。道光、咸丰年间由内务府笔帖式累擢长芦盐运使、河南布政使。历任河南巡抚、陕西按察使、陜西巡抚。同治二年被革职,光绪二年(1876)起任山西按察使。
瑛棨擅长丹青,又喜收藏,连友人往来的书信也尽心装裱收藏。瑛棨也是王守仁思想和书法艺术的热心传播者,曾两次将《客座私祝》墨迹借给别人临摹刻石。
[⑧] 粤氛:指太平军。清朝统治阶级对太平天国起义者的污蔑之辞。
[⑨] 捻匪:指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2~1868)活动于北方的盗匪。原为安徽、河南、山东一带的乡民,为了驱疫避灾,点燃油纸捻玩龙戏,称之为“捻”,参加的多为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地痞无赖,后来愈聚愈多,遂成股匪,而横行乡里,为害甚大。也称为“捻子”、“捻军”。
[⑩] 角子山股匪:角子山起义发起于南阳的角子山。据《陕县志》记载,“贼多南阳人,自名其党曰捻子,以角子山为巢穴”。咸丰元年(1851)时,南阳捻党乔建德就曾聚众两千余人,在南阳、泌阳附近角子山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1856年7月河南浴州、泌阳、确山、遂平、西平、舞阳等县交界地区的角子山,发生抗清起义,其领袖人物有李太春、萧况、陈太安、管绍堂、王三辫子等,他们自动‘结捻’,进行包送私盐,打家劫舍活动。”这就是“角子山起义”。
[11] 张乐行(1810—1863),字洛行,乳名香儿,别名老乐,安徽涡阳人,出身于清末豪绅地主家庭,后成为清末中原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被封为捻军盟主。
咸丰二年(1852)冬,作为十八股捻首之一,在安徽亳州雉河集起义抗清,张乐行被推举为盟主,史称“十八铺聚义”。咸丰四年(1854),张乐行与起义军白旗首领龚得树、黑旗首领苏天福再举义旗,控制淮北广大地区,次年春,捻军势力扩大到安徽、河南两省。咸丰五年(1855),各捻会盟于雉河集,张乐行被封“大汉明王”,建立“五旗军制”和颁布《行军条例》。咸丰六年(1856)张乐行再次占领丰县,紧逼开封。咸丰七年(1857)春,受封为“征北主将”,三河镇战役中与陈秀成配合大败湘军。咸丰九年(1859),张乐行进军西华,在舞阳将清军将领联恩围杀。咸丰十年(1860),被封为沃王。
同治元年(1862),张乐行率领长枪队西进,与僧格林沁在河南杞县交战。同治二年(1864)清廷诱降,张乐行顽强抵抗,因叛徒出卖,在西阳集被俘,随后被凌迟处死,时年53岁。
[12] 漕务:有关旧时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的事务。即有关漕运的事务。
[13] 上宪:指上司。
[14] 米珠薪桂:意思是米贵得像珍珠,柴贵得像桂木。形容物价高得出奇,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15] 详见《黄冈童氏宗谱·传赞·童见琴先生家传》。
[16] 玉山:指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玉山镇。
[17] 风鹤:这里是指战争的消息。
[18] 详见《黄冈童氏宗谱·传赞·童见琴先生家传》。
[19] 童恢(56—135),字汉宗,琅邪姑幕(今山东诸城)人。初仕州郡为吏,后任不其令,境内安定,连年无囚,流民归附二万余户。官至丹阳太守,暴病而卒。其事迹入载范晔著《后汉书·循吏传》。
据本文作者多年考证:童恢出生于公元56年,卒于公元135年,寿79岁。于公元79年出任不其令,公元105年擢升丹阳太守。
[20] 不其,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其地惜福街道傅家埠村童真宫有童恢纪念公祠和衣冠冢。
[21] 时丹阳郡治在宛陵,即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辖今安徽省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句容市、常州市溧阳市,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及以西、湖州市安吉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等17县,总面积约39300km2(以今所在县域匡算)。丹阳郡是当时中国的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
[22] 五胡乱华(316年—439年)是指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
[23] 晋元帝,即司马睿(276—323),字景文,出生于洛阳,河内温县人,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司马睿曾参与讨伐司马颖的战役,作战失利后,离开了洛阳。后来他在王导的建议下前往建康,并极力结交江东大族。318年,司马睿称帝,并重用王导,致使他被王氏家族架空,成为傀儡皇帝。323年,他死于忧愤,时年47岁,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24] 今浙江省建德市梅城镇桐溪村。
[25] 今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
[26] 处州括苍:今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
[27] 晋高祖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字敬瑭,河东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粟特族。后晋开国皇帝。
出身西域石国,朴实稳重,寡于言笑。喜读兵书,重视李牧、周亚夫行事,隶属于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女。参与后梁太祖朱温与晋王父子(李克用和李存勖)“梁晋争霸”,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拜为河东节度使,封为赵国公,赐号“扶天启运中正功臣”,然而君臣相互猜忌。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灭亡后唐,定都汴梁,建立后晋。
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病逝,时年五十一,庙号高祖,谥号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今河南宜阳县)。
[28] 童耿、童职、童聊三兄弟,浙江建德人,五代石晋之季,契丹入主中华,社稷生民无不受害。惟公尊汉攘夷,与兄弟聊公、职公事后汉主刘暠,纠合义旅,起而逐之。北狄破胆,闻风远遁。迨天下已定,论功行赏,俱封督军大将军之职。
[29] 迁徙时间约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
[30] 黄冈,今浙江省兰溪市女埠街道虹霓山村。
[31] 迪功郎,是古代文散官名,又称宣教郎,始于宋。宋元丰改制前又称将仕郎,为从九品,元丰三年(1080)废。崇宁二年(1103)复置,政和六年(1116)又改为迪功郎为从九品寄禄官。明朝沿置为文散官,文官正八品,初授。
[32] 睦州: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改新安县为雉山县,仍为郡治。唐武德四年(621),复遂安郡为睦州;在桐庐置严州。分金华复置建德县,属严州。七年(624),废严州,又析建德并入桐庐、雉山两县,属睦州。永淳二年(683)复置建德县,属睦州。神功元年(697),睦州治由雉山移建德,建德为州治始此。永昌元年(689)复置寿昌县,属睦州,旋又废。神龙元年(705)再置,属睦州。五代,建德、寿昌隶睦州,属吴越国。建德仍为睦州治所。北宋因之。宣和三年(1121)于镇压方腊起义后改睦州为严州,建德、寿昌隶属不变。
[33] 大理司直,官名。大理寺属官,北齐始置十员,从五品。隋朝沿置。唐朝置六员,从六品上,掌出使推按,凡承制推讯长吏,当停务禁锢者,请鱼书以往。北宋前期为寄禄官,不预本寺公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六员,与评事掌详断,南宋减为一员,正八品。光宗绍熙(1190—1194)初选用有出身曾历任人,兼评事系衔。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置四员,正七品,掌参议疑狱、披详法状;曾有契丹司直一员,章宗明昌二年(1191)罢。
[34] 幹官,即幹办公事,南宋军事职官名称。简称幹办官。“幹办”原作“勾当”,避高宗赵构名讳改。都督、制置使、总领、留守、安抚使、镇抚使、招讨使、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都大提举坑治、都大提举茶马、提举茶盐、主管殿前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马军司公事、主管侍卫亲军司公事等的属官。由长官委派处理有关事务。是这些军事机构中的重要官职。协助主官办理司内事务。
[35] 府尹,官名。北宋曾于京都开封设置府尹,以文臣充,专掌府事,位在尚书下、侍郎上,少尹二人佐之,然不常置。明代于应天、顺天,清代于顺天、奉天设置府尹,其佐官称府丞。始于汉代之京兆尹。一般为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唐代之东都、西都、北都及州郡之升府者,皆置府尹。宋代开封之府尹不常置。明代之应天、顺天,清代之顺天、奉天,均置府尹。后亦用以泛称太守。
[36] 殿前司,宋官署名。与侍卫司分统禁军。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置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官,都指挥使掌步骑,都虞候掌诸班直。宋初有都点检、副都点检,在都指挥使之上,后不置。都指挥使以节度使充任,俗称“殿帅”或“殿岩”。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以刺史以上充任。南宋资浅者充任时称主管殿前司公事。所辖步军有御龙直、天武等,骑军有内殿直、捧日等指挥。
[37] 童瑶,字世美,行贤二。仕元朝庆元府(今宁波市)元帅府奏差(经历)。自兰溪纯孝乡徙居衢州之西安进贤乡四十九都大俱口,见其山水秀丽,遂卜筑而居焉。是为衢州石梁童氏始迁祖。
[38] 唐将仕,即唐元璋,又名太初,字子焕,南宋末年,今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三泉村人,为文思院(掌管金银犀玉工巧)官,曾就学与兰溪西乡桐山后金理学名师金履祥先生处。南宋末年,唐元璋以一介书生率侄唐良嗣高举抗元大旗,招募金、衢、严三府勇士,成立义军,带义军迎击元军于黄湓滩,杀元军3000人,元将奚达鲁身死。后终因粮草不济,弹尽粮绝,寡难敌众,至元月十五年(1278)不幸壮烈牺牲于龙游白云寺前。唐元璋战死后,年仅34岁,唐良嗣也牺牲于江山霞岭下。兰溪女埠百姓感于唐元璋之忠烈可嘉,在留下右肢的山坡上建一祀庙,以便后人祭祀,取名“留肢殿”,为掩盖元朝耳目,特将元璋塑像改称为“亚父侯王”范增。女埠及兰溪城郊黄湓诸村则建“公鲁庙”,额书“英列大帝”以避嫌,因唐姓属东鲁郡,故取公代东,免遭元朝廷迫害,纪念香火绵延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南宋逃亡皇朝得知唐元璋为国捐躯,在文天祥等保奏下,帝宴下诏敕封唐元璋为将仕郎,唐将仕之英名流传后世。三泉村人更把建于宋淳熙八年(1181年)的世德堂改称为将仕厅。
后人为此曾赋诗以赞,曰:血溅龙游地,肢留女埠山,死生三府地,功绩壮心丹。”
[39] 貤赠,将本身和妻室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
[40] 文林郎,文官散官,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设置,当时是从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废。唐武德七年(624)又置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四十二阶这第三十五阶,直到宋元丰改制时又废除。金、元时皆用为文散官名称,金为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明、清时都用来授正七品文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
[41] 例赠,循例赠予官爵。指朝廷推恩把官爵授给官员已去世的父祖辈。
[42] 古时填写履历,父母俱存的,书“具庆下”;若母亡父在,书“严侍下”;父亡母在,书“慈侍下”;父母俱亡,书“永感下”。
[43] 童国化,明万历甲寅年(1614)主修虹霓山村《黄冈童氏宗谱》。
[44] 乡饮宾,即乡饮大宾,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多偏指贤宾、德高望重者)。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
“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都把能选上乡饮大宾作为一种巨大荣耀。
[45] 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闱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得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不必参加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又称“半个秀才”。
[46] 蔡爕昌,浙江归安(今属湖州市)人,廪贡,曾任浙江玉环厅训导。
[47] 史评(1778—1837),字衡堂,又字蘅塘,号松轩。山东武定府乐陵县人。
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举人(22岁),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进士(30岁),授翰林院编修。在翰林院做了一年编修后,在嘉庆十五年(1810),转任四川乡试正考官。
从嘉庆十四年(1809)至二十三年(1818),史评在翰林院做了9年编修。道光九年五月(1829),派充己丑科翰林院庶吉士。道光十三年(1833),官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己酉日,由詹事府少詹事升为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正四品升到从二品。八月甲午日命内阁学士史评提督浙江学政。
据《清宣宗实录》:史评在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己酉以詹事府少詹事为内阁学士,八月甲午以内阁学士提督浙江学政。十五年(1835)六月壬寅有道光帝对浙江学政史评奏报岁考五郡事竣的批示。十六年(1836)五月戊戌史评以内阁学士为礼部右侍郎,仍留浙江学政任。十六年七月壬寅史评由礼部右侍郎转为左侍郎。十七年(1837)八月丁未命吏部左侍郎卓秉恬提督浙江学政。
史评在道光十七年(1837)病逝于浙江学政任上。
[48] 廖鸿荃(1778—1864),初名金城,字应礼,号钰夫。祖籍将乐县,后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一甲第二名。授编修,道光十八年(1838)至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学政,累升至工部尚书、经筵讲官,赐紫禁城骑马。
[49] 张鉴(1768~1850)字春冶,号秋水,浙江乌程(一作归安)南浔人。清代诗人。清诗人、藏书家、校勘学家。
早年家贫,以卖画自给,嘉庆九年(1804)副贡生,任武义县教谕,官至内阁侍读学士,督学广东。阮元抚浙,在西湖建诂经精舍,延聘硕学之士讲学与同里杨凤苞、施国祁皆被聘为诂经精舍讲席。尝主南浔刘氏洞窿西山葛氏家,皆富藏书,因得纵观群书,以资谗录。精于目录之学,曾被多家藏书家聘其整理藏书和编撰书目,如为董蠡舟鉴定藏书并为之作《梦好楼记》;为刘桐鉴别经籍并撰《眠琴山馆藏书目录》;为葛香士作有《包山葛氏瀓波皓月楼藏书记》;为何元锡写《梦华访书图歌》;为计光炘作《泽存楼藏书记》等,又登范氏“天一阁”、袁廷梼“红蕙山房”等藏书楼,并得观这些藏书家秘籍。藏书数量不详,但当有一定精品,藏书处有“冬青馆”。
鉴博学多通,工为文,著述丰富,共凡三百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曾任敷文书院山长,教育有方,与崇文书院山长胡敬相交甚契。后裔多高官。
[50] 敷文书院,原名万松书院、太和书院,位于杭州凤凰山北万松岭上。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名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清康熙帝为书院题写“浙水敷文”匾额,遂改称为敷文书院。是杭州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51] 梁宝常,天津人,字楚香,清道光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由南河河库道迁陕西按察使,二十年任广东布政使。二十二年擢广东巡抚,旋调山东。道光二十三年(1843)调任浙江巡抚。二十八年陈请开缺。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北伐军进军直隶,他奉命办理团练。后病死家中。
除此之外,还为北洋法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编述法律讲义,其中《刑法篇》和《诉讼篇》就是他编述的。北洋法政学堂是我国最早的政法学校,曾经培养出大批法律、政治、经济、商学等方面的人才。他文武双全,富有家国情怀,是一位学者型加实力派型官员,他的书法写得特好。
[52] 觉罗存兴,字虚谷,满洲镶蓝旗人。
[53] 李仑通,字秬轩,原籍河北保定市高阳县庞口村人,居家在高阳县城东街。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后任户部主事,迁任两淮盐运使,官至浙江按察使。
[54] 黄乐之,字仲考,号爱庐,生于广东顺德大良书画世家。其父黄玉霞擅书画,其子黄统擅诗文,其孙黄建筅也能书画。
黄乐之于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任吏部考功司兼验封司行走。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额外主事、稽勋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掌验封司印、江南道监察御史、巡城御史、贵州道监察御史、贵州遵义府知府、浙江杭嘉湖道、浙江盐运使、山东盐运使、江西吉南赣宁道、福建按察使等。
黄乐之擅鉴定书画,且在山水兰竹的创作方面有创意,工花卉,笔意高雅。善诗歌,著有《枣香书屋诗钞》。他的山水画,属于粗笔路,用墨线钩出山石之轮廓,在加以点苔,很少渲染,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山水图》便是其代表。他于道光二十二年到任浙江杭嘉湖道,二十八年离开。
[55] 钱响;《明代贵州乡试策论文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第19页。
[56] 范哗:《<钦定科场条例>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4年,第202页。
[57] 范哗:《<钦定科场条例>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4年,第214页。
[58] 钱响;《明代贵州乡试策论文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第5页。
[59] 明清的读书人称童生(又称儒生),童生一般在私塾、书院上学,考中秀才以后再进入县学、府学、学宫、国子监上学。童生要经过县、府、省(贡院)三级考试被选中,才能取得秀才资格。秀才,含优秀的人才之意,又指茂才。凡取得秀才资格者,才能进入县学、府学、国子监读书。明清秀才有廪生、庠生、增广生。廪生指府、县发给若干银子和粮食以资助学的成绩优等的秀才;庠生多指在府学求学的秀才;增广生指在规定的名额之外报上级教育主管机关批准增加的秀才名额。
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
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60] 谭,即谭承礼,字竹筠,道光辛丑进士,江西南丰人。《(民国)象山县志》卷五《职官表·清·知县》:“谭承礼,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月任。南丰进士。”
[61] 王,即王景淳,江西萍乡人。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进士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见[清]黄安绶编:《国朝两浙科名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395页。
[62] 周,即周祖培(1793-1867),字淑滋,号芝台,河南商城(今安徽省金寨县汤家汇镇)人。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卒谥文勤。见[清]黄安绶编:《国朝两浙科名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395页。
[63] “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所谓“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4] 本房:科举时代乡、会试考官分房批阅考卷,故称考官所在的那一房为本房;房考官的自称。此处为科举考试中同考官的自称。自考棚交卷后,分房间批阅试卷,所以,阅卷的同考官称房考官,简称房官,自称本房。录取的生员,尊称分房阅卷的同考官为房师。主考官为座师。
[65] 笃雅:是指厚重典雅。
[66] 冲穆:为冲和肃穆。
[67] 俗尘:是指人间。
[68] 官样:堂皇典雅;大方。
[69] 丁鸿:(?—94年2月24日),字孝公。颍川郡定陵县(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人。东汉时期名儒、大臣,河南太守丁綝之子。
丁鸿最初袭封父爵阳陵侯,在封地大办学堂,受汉明帝赏识,被召入朝为侍中,又兼射声校尉,改封鲁阳乡侯。明帝召开“白虎观会议”时,丁鸿因论述最精,被称为“殿中无双丁孝公”。此后遍历校书、少府、太常、司徒等职。汉和帝时,升任太尉兼卫尉,奉命收缴大将军窦宪的印绶。永和六年(94),丁鸿去世。
[70] 光明正大貌。明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教子弟以书,炳炳琅琅,肃肃跄跄。”
[71] 封策:天子封赐王侯的文书。
[72] 亥豕:源见“鲁鱼亥豕”。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73] 谒:进见。
[74] 价擅:即擅价,享有声价。
[75] 杏萼高搴:杏萼,指梅花。高搴,是指高举;高飞。意思是当那梅花开放的时候。即指春闱、会试考试。
[76] 名题雁塔:意思是在大雁塔内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77] 澹台灭明(前51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澹台灭明拜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只关注自己的初发心(是真的为他人着想)与结果(他人真的得到了利益),而不在乎方法(因此总能得到最好的结果,真正为人着想是真的快乐),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78] 源自《论语·雍也第六》:“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79] 相士:旧时以谈命相为职业的人。即算命先生。
[80] 子游,即言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又称叔氏。汉族,春秋时吴地常熟人。鲁国武城宰,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受儒教祭祀。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
[81] 卫道者:忠实拥护者。
[82] 无愆,愆,音qiān,亦作“无諐”。没有过失。
[83] 琴鸣单父,即单父鸣琴,源见“鸣琴化治”。《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宓,音fú,后亦读mì。后因用“鸣琴化治”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此指善于任人而治。清袁枚《书戒石》诗之六:“何以写心,单父鸣琴;无以为家,河阳种花。”
[84] 康衢:宽阔平坦的大路。
[85] 踧踧:1.恭敬貌。明唐顺之《罗君八十寿序》:“天子事老者踧踧然,如子弟之事其师而无敢肆也。”2.惊惧不安貌。明刘元卿《贤奕编·应谐》:“瞽倾麦磨上,忽闻鏗然声,手探拾之,以为遗也,怀之,踧踧色动,凝寧踌躇,窃四听无人声,乃瘞之牀下。”平坦貌。《诗·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毛传:“踧踧,平易也。”王闿运《上征赋》:“余踧踧此鞠道兮,候视咫而若荒。”3.指道路平坦的样子。
[86] 周道:普遍的道理。
[87] 砥砺:磨炼;廉隅:品德端正。砥砺廉隅,汉语成语,意思是通过磨炼而使品德端正不苟,同“砥厉廉隅”。出自《礼记·儒行》。
[88] 坊表:中国古代具有表彰、纪念、导向或标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华表等。又称牌楼,是一种只有单排立柱,起划分或控制空间作用的建筑。
牌坊是一种单排立柱,上加额枋、斗栱等构件,另加施屋顶的称牌楼。
华表,为成对的立柱,起标志或纪念性作用。汉代称桓表。元代以前,华表主要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顶上立白鹤,多设于路口、桥头和衙署前。明以后华表多为石制,下有须弥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纹石板,称云板;柱顶上原立鹤改用蹲兽,俗称“朝天吼”。华表四周围以石栏。华表和栏杆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时的华表主要立在宫殿、陵墓前,个别有立在桥头的。明永乐年间所建北京天安门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华表是现存的典型。
[89] 自守耿介:即耿介自守,指坚持做人的正直、光明正大,不随流俗。
[90] 武城:即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武城县地方志记载,在古代春秋时期,大澹村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儒学大师——澹台灭明。至明代初年,此村尚有澹台灭明庙。
明嘉靖《武城县志》记载:“澹村在武城西域北四十里兀兰屯之后,春秋时澹台子(澹台灭明)故居,乾隆三年知县胡良显表以石碑在河西曾专门立碑,以示旌表”。
[91] 芹採,即采芹,《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水,泮宫之水也。”郑玄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
[92] 泮宫:指古代的国家高等学校。《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93] 陈言,指陈述言词;陈旧的言辞。
[94] 出自《礼记·中庸》:“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95] 睪然:睪,通“皋”,高地。指高远貌。
[96] 豳:音bīn,古地名,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也作邠。
[97] 狄:我国古代称北方的民族。
[98] 牧野,河南省新乡市的别称,是史上的一个地名,其地在今新乡市北部,包括新乡市所辖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县等地。
[99] 《泰誓》:《尚书》中的篇章。是记述周武王九年诸侯大会于孟津时,武王告诫友邦诸侯和治事大臣的话。
泰,《史记》作太。太是极大。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广大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先秦百篇尚书中,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等大家疑它是伪作,所以未传下来。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献的伪古文。《泰誓上》是梅氏伪古文之十四。真古文《泰誓》存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然而,据《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所引《泰誓》佚文来看,《史记》所收并非全本。
[100] 镐京: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101] 《执竞》:《诗经·周颂》之篇名。首章二句为:“执竞武王,无竞维烈。”谓竞相举起,意指伐商事。
《周颂·执竞》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诗经·周颂》的第九篇。这是周昭王时代祭祀周武王(或说周武王等三王)的乐歌,叙述了前王的功业,赞颂其开国拓疆的丰功伟绩,同时通过描写四件典型的乐器声音,渲染祭祀场所的环境氛围。
全诗一章,共十四句。此诗在文学技巧上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在用韵方面,音调抑扬铿锵,尤其是“喤喤”“将将”“穰穰”“简简”“反反”五组双音词的使用,整齐又有变换,节奏感强,语气舒缓深长,庄严肃穆,体现出庙堂文化深厚的底蕴。
《周颂·执竞》(原文):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102] 硕肤:语出《诗·豳风·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意为美德,亦指德高望重之人。
[103] 语出《书·金縢》:“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孔安国传:“元孙,武王。”孔颖达疏:“武王是大王之曾孙也。尊统于上,继之于祖,谓元孙,是长孙。”元孙:本义为长孙。也就是长子的儿子。
[104] 《洪范》:《尚书》中的篇章。“洪”即大;“范”即法。“洪范”即根本大法。篇中提出治理国家的九种根本方法,称为“洪范九畴”。《洪范》即箕子答武王的纪录。“畴”指类,“九畴”即九类。
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种)。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五行之序释孝子忠臣之行,夏侯始昌作《洪范五行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之说。王安石作《洪范传》以五行为“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105] 《金縢》:即《尚书·金縢》,本篇简文原篇题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学界一般用《尚书·周书》中的篇名《金縢》做简称。文中记载了周武王病重,周公向祖先祈祷,请求自己代周王死去的情况,以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从误解周公直至尽释前嫌的史实。
[106] 《武成》:是《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相传该作品成书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散失了。2014年的通行本是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的《伪古文尚书》。真古文《武成》的部分佚文存于《汉书·律历志》中年,完整版即《逸周书·世俘》。
[107] 溯厥:不是词组,单字理解。溯,逆水流而上。也指求索根源或回忆。厥,因而,因此,于是。
[108] 武功:此指军事方面的功绩。
[109] 震叠:同“震迭”。震惊,恐惧的意思。
[110] 觇,读作chān,意思是窥视;观测。
[111] 践阼:此指即位;登基。
[112] 语出《诗经·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113] 牖户:牖,读作yǒu。此指窗与门。
[114] 盘石桑苞:汉语成语,解释为根深柢固的桑树,比喻安稳牢固。
[115] 迟回:迟疑,犹豫。
[116] 逸豫:意思是犹安乐,舒缓貌。
[117] 语出魏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约250~305),字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另外,其《咏史诗》《娇女诗》也很有名。其诗文语言质朴凝练。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民)童涵等纂修. 黄冈童氏宗谱[M]. 浙江兰溪: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活字本.
[2] 顾廷龙. 清代朱卷集成[M]. 台北: 成文出版社, 1992.
[3] 林上洪. 清代科举人物师承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清)黄安绶编. 国朝两浙科名录[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2.
[5](清)奎润等纂修; 李兵、袁建辉点校. 钦定科场条例[M]. 长沙: 岳麓书社, 2020.
[6] 钱响. 明代贵州乡试策论文研究[D]. 贵阳: 贵州民族大学, 2015.
[7] 范哗. 钦定科场条例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Explanation of Tong Shaowen's Local Examination Zhu-juan Today
(An Independent Scholar, Lanxi, 3211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specific analysis of a person's Zhu-juan (red-ink copy of test papers used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includes personal resum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the content and answers of the exam questions, and the examiner's comments.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study of Zhujuan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for studying historical figures and regional historical culture. Tong Shaowen’s Zhu-juan written in Provincial examina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Zhu-juan in the Qing Dynasty, which was compiled by Gu Tinglong and published by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House in 1992. Tong Shaowen (1816-1860) , also known as Ziyin and Jianqin, was born in Lanxi, Zhejiang Province today. He was the Zengguang scholar at prefectural school in JinHua, the civilian in registered residence in Lanxi County. This Zhu-juan is Zhejiang provincial examination paper written in 1846. Tong ranked 54th in the list of 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third year of Xianfeng (1853) , Tong Obtained first class in the Datiao examination selecing excellent candidates to become officials and served as the Supervisor of the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for trial use. He died while serving as an official. Tong was born on the elev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Jiaqing reign (1816) at Maoshi, and died on the twelfth day of the third month in the Gengshen year of the Xianfeng reign (1860) at Youshi.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Huanggang Tong's Genealogy (1949) from Hongnishan Village, Nubu Street, Lanx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notates Tong’s Zhu-juan, including the personal resum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political ideas. The purpose is to highlight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d historical data value, so as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history, local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Keywords: Zhu-juan, genealogy, Resume, political ideas
DOI: 10.48014/tpcp.20230111001
Citation: TONG Huiping. Explanation of Tong Shaowen's Local Examination Zhu-juan Today[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 2023, 2(4): 1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