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邀请: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内视”分析与主题教育课程防御———以江西赣南某县为例

郭建华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赣州 341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 青少年情感生存的议题逐渐凸显。媒体报道与真实事件中, 青少年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花季青少年的生命陨落严重危及了家庭、社会、国家的稳定, 给学校管理带去了安全责任隐患与难题, 更酿成了无数个家庭的悲剧与无法弥合的创伤。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 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心源性”创伤, 有赖内视角分析, 以红土圣地主题教育做优做强的内视角, 发现其中的实施路径在于: 发挥主题教育课程防御外推力的双重疗愈。政府、学校、家长、教师要积极拉起青春的防线, 构筑生命的长城, 防止悲剧持续上演, 为此, 需要政策、教育、家庭形成合力, 形成完善的防御系统, 从而形成有效、长效的机制。本研究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 是基于于都县的典型样本价值: 人口大县、人文门户、教育重镇。于都在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浸染下, 打开了人文的“门户”, 也要开启生命教育的“服务窗口”。本研究以该地为样本, 探讨课程层面对“非正常死亡”加以防御的长效机制, 旨在形成特色示范, 进而创造出教育的“政策红利”。

关键词: 青少年, 非正常死亡, 内视角, 课程防御, 长效机制

DOI: 10.48014/tpcp.20230628002

引用格式: 郭建华. 生命的邀请: 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内视”分析与主题教育课程防御———以江西赣南某县为例[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4, 3(2): 68-76.

文章类型: 研究报告

收稿日期: 2023-06-28

接收日期: 2024-02-23

出版日期: 2024-06-28

近年来,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大约有两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每天平均有四十多名学生死于交通事故、溺水意外以及食物中毒。2018年《教育蓝皮书》中统计:“2016年至2017年两年,一共有267名青少年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健康研究所发布的《青少年自杀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占20.4%,有自杀计划的青少年占6.5%。”自杀与轻生也是导致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元凶。江西近三年来青少年占比约十万人,“非正常死亡”的孩子令人惋惜。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可划分为六类:“家庭矛盾(33%)、学业压力(26%)、师生矛盾(16%)、心理问题(10%)、情感纠纷(5%)、校园欺凌(4%),其他问题(6%)。”[1]2022年,江西上饶某青少年在学校后山上吊自杀的事件仍在发酵,这名青少年的录音笔中体现出了“学业压力和心理问题”导致的死因,反映了教育教学在情感干预与介入治疗方面的不足。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主要为“心源性”创伤。法律意义上,“非正常死亡”为意外身亡,是生理意义上的死亡,比如日本电视剧《非自然死亡》中通过法医鉴定衰竭的器官,判断死者各种意外身亡的原因。在心理学意义上,青少年“心死”导致的“身死”是“心源性”自杀的主要原因。采取自杀这种“非正常死亡”形式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这是由成长迈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生命、健康有了更多的追寻,在碰到家庭、生活与情感困扰时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不稳定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把青春期定义为“重生”阶段,如同凤凰浴火、涅槃,也如蚕的蜕变与羽化。在生理与心理上都经历着“头脑风暴”。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生命的承担方式。

“非正常死亡”是法医学术语,指意外伤亡,不属于正常规律的“由外部作用导致的死亡,包括火灾、溺水等自然灾难,或者工伤、医疗事故、交通事故、自杀、他杀、受伤害等人为事故致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非正常死亡,则违背了生命发展的规律。全球化疫情让大众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与思考,疫情外部事件导致了“非正常死亡”事件增加,但心源性创伤为直接诱因。从身份界定,“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主要是中小学生群体。青少年的花季陨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又叫“夭折”。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给学校管理带去了安全责任隐患与难题,更酿成了无数个家庭的悲剧与无法弥合的创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科技、教育与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科技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本研究者以江西于都为样本,基于于都在中国的独特地位。于都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集结地,这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春节贺岁档影片《满江红》让民族岳飞英雄重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岳飞曾经在于都留下过摩崖碑刻。同时,于都县人杰地灵,在经济上具有毗邻大湾区的地理优势,服装制造业发达。于都的文化底蕴虽然深厚,但是在文化产业并不发达,比较小众,影响力小。于都的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教师人均月收入不足五千元,经济有待产业结构升级。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江西人口保持稳定增长,是人力资源大省。其中,赣州十八个县市(含中心城区)人口居于全省前列,且增势稳定,于都是人力资源强县,但于都的高端人才不多,目前多所学校面临着师资外流的现象。截至2022年2月,于都境内中小学70所,在校青少年30万人,初高级中学20所,在校学生达10万人。根据个案调查,于都中小学校的校长管理压力重要来源之一是“学生安全”,结合调查报告与本地实际调研,本文对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梳理出以下几种原因。

1 观念侵袭不良,内心失序

摇滚歌手崔健在歌曲《不是我不明白》中唱到:“从睡梦中醒来,可醒来才知这个世界变化真叫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快节奏的生活裹挟之下,受到各类信息的冲刷。科技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泥沙俱下的信息,人们在信息中模糊了时间,也淡漠了情感。在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在跟世界的相处中存在着很多的隔阂与龃龉,碰到“非典”“新冠”等特殊时期,更加容易变得消极厌世。全球范围内的自杀率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2]

青少年在接触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的时候,受到形形色色信息的冲击,他们与成年人一样,容易在信息中迷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比如模仿成人抽烟、喝酒,效防阿飞街头暴力,在盲目与从众中染上社会不良风气,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成立“自杀者联盟”等极端、反社会团体,从而让生命的赛车失控。影视剧中的“死而复生”“犯罪杀人”等情节误导了部分青少年,以为生命可以重来,把生命当儿戏,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的开篇:浮士德年已老迈,觉得一生虚度,于是与魔鬼梅菲斯特达成契约,出卖灵魂而换取青春,最终的结果还是毁灭。“杀人游戏”“自杀网站”

2 家庭环境熏陶不当,家教失范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青少年也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与冲击,江西目前在实现“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山区与农村。根据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农村处于封闭的乡土格局,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出发点。但由于江西在外务工人员多,许多青少年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抚养成人,他们与父母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内心找不到平衡点,痛苦与纠结。2015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及2022年鼓励“三胎政策”实施以来,大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二孩”身上,对大孩的培养与熏陶有所疏忽。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更加严重,务工人员养育成本增加。以江西于都为例,百万人口大县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流向了外省。谋生层面的艰辛,让情感层面的艰苦被遮蔽。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对孩子进行与死亡有关的活动”。可见国内超过半数的家长缺乏家庭“生命教育”。以于都县为例,家长群体中经商、务工、务农者居多,他们平均文化层次为高中,不懂教育,疏于陪伴。极少部分在体制内工作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把孩子送往市里、甚至省里接受教育,赞同“棍棒教育”,挤破了头要把孩子送到严苛的班主任所在班级就读,只要能出成绩,罔顾精神发育不良的“后遗症”。加上社会转型造成来离婚率居高不下,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上特别脆弱,处于无人监管可悲境地。父母吵吵闹闹,动辄打打杀杀,小孩被抛到一边。留守青少年的自尊心比较强,他们在人生上受到的指导稀缺,这导致他们出现诸多反常,得不到及时纠正。还有一些家长,爱孩子,只知道溺爱,没有正确的方法,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认为让孩子吃好、喝好、学好就万事大吉,却没有适时给予精神上的帮助,生命上的教育以及心理上的支持。于都具有乡土社会的特点:重男轻女。“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就导致女孩商品化,导致某些原生家庭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女孩们在学业上得不到鼓励,没有成就感。“打工赚钱”的宿命让女孩缺失了理想、前途上的获得感。女孩们在性别教育上存在缺失,农村留守女孩容易受到“侵犯”。与此相对,男孩在学业上被寄予厚望,因娶媳妇需要不菲的彩礼,男孩心理上充满了无形的压力。这些让于都的青少年在全国样本之外,还面临着独特婚恋观、金钱观、性别观的压力。

3 学校适应不够,教育失衡

由于按照学区招生,实施教育均衡化,许多青少年进入中学后,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业上找不到成就感,从而滋生厌学与厌世情绪,容易产生叛逆情绪。理想、前途、信念教育有待加强,青少年“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有待落实到位。主观上,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的教育。客观上,有些学生适应不了学校的教育。“生命个体”存在差异,生命教育也存在差别。教育公平化视野下的“有教无类”对应的是平等,而不是个性。因此“生命教育”在平等、公平、均衡之中,要探索差异、个性、平衡的实施路径。生命平衡与教育均衡不同,平衡指身心的平衡,均衡是招生录取的公平。教育均衡会影响生命的平衡感,“学区房炒热”背后折射了不均衡发展导致了不平衡。于都的中小学校这几年开始了划片招生,在教育均衡方面做得扎实,城乡青少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上好学”。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办学理念的不同,让一些学生存在适应不良,导致了身心失衡,诱发了“非正常死亡”。

但教育有表面均衡和实质均衡,不同学校在生源、师资和教育投入上略有差别,这就导致了少数学生的“不平衡”。比如北方某地的二中,实行军事化管理、集团化办学,高升学率让其他地方纷纷效仿。军事化管理办学的拥趸导致无序膨胀、关系异化。片面追求升学率,会让青少年都成为考试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加剧教育失衡。辽宁师大李红梅教授在访学美国时发现:美国基础教育会关注到个体情感差异,比如一个女生在考试时因为面对情感困扰,无法正常进行考试,于是提出了把桌子搬到走廊上的要求,老师应允。在充满信任的教学环境下,青少年的情感得到了表达,情绪得到了宣泄,不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因此,江西很多学校与上海的“真爱.梦想”机构合作,成立了“梦想课程”,学校开辟了梦想教室,学生能够预约,在其中寻求心理疏导与按摩。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央下发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相关文件,各地也在积极领会相关精神与贯彻落实。但是,如果有些地方依然不改变畸形的政绩观,误把成绩当政绩,错把成绩当业绩,不顾招生情况下发指标,要求一年比一年考得好,学业压力就会滚雪球,形成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的剧场效应,在层层内卷中产生悲剧,在层层加码中发生雪崩,压垮一些处在不利环境又没有足够生存能力与意志的青少年。所有人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下都陷入了“集体无意识”,家长对子女施加压力,学校为了自身名誉和品牌,也自我加压,最终如高压电,传导到了正处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身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座大山压在学生头上,这让学生焦虑情绪日趋严重。“路法西效应”之下,好人变成了坏人,好心办成了还是,本应均衡的教育,导致了生命天平的失衡。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部分”,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中国发挥了大国担当意识,呼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频发之时,教育要吸收中医“治未病”的优良传统,直面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问题,建立“课程防御”系统,避免孤岛效应。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让中小学校陷入被动,社会各界将目光投向校园,司法机构将追责带入学校。学校成了“替罪羊”,饱受指责。这就促使政府、学校、家长、教师要积极拉起青春的防线,构筑生命的长城,防止悲剧持续上演。为此,需要政策、教育、家庭形成合力,形成完善的防御系统,从而形成有效、长效的机制。面对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江西于都这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浓郁客家风情、新兴发展潜力的区域,也要积极发挥出有力的作用,有效抵御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积极拉起生命的防线,构筑青春的长城,需要政府、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力,需要唤醒、驱动青少年的内在生命激情:尤其是要以学校教育为生命教育的支点,让青少年具有乐观的生命底色。

“生命教育”是一种生命的邀请,也要富有生命力的课程。1968年,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他在美国加州的两所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的实践。1989年,日本修改了新的《教学大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自杀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了生命敬畏定位目标的道德教育。上个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引入、整合了生死教育,以“生命的旋律”为教学内容,包含了“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五个版块,还开发了《爱与生命》等两本教材。我国的学界也在逐步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不乏研究理论,这些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丰富了生命课程的实践,产生了协同外推力。

3.1 运行生命课程——以地方文化礼赞生命

运行生命课程,各地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以地方文化礼赞生命。比如江西于都,这片土地诞生了得天独厚的文化,理学、客家文化古香古色,源远流长;东江源头,章贡交汇,绿水青山;长征出发,红色故都,革命传统;这三股文化河流汇聚在一起,滋养了一代代于都儿女。用地方文化礼赞生命,让三色文化多姿多彩,这是于都得天独厚的文化自信。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更好地活下去,他们不是漠视自己的生命,而是让生命的力量代代相传。政府可以有为,多做一些公益文化宣传,有意识地融入生命教育,让文化礼赞生命。

运行生命课程,各地要对当地文化加以课程化的“净化”。社会文化泥沙俱下,青少年浸染、浸泡其中会受到影响。文化教育学强调“陶冶”的作用,因此地方生命课程体系的运行要关注“陶冶”,需要过滤掉粗鄙、劣质的文化。周国平曾分析当今社会“文化生活的粗鄙”,认为平庸的娱乐传播成为文化主流,导致了大众消费文化泛滥,让精神生活贫瘠,对生命持否定与批判态度。文化软实力起的作用如水善利万物,哺育生命。随意的灌输、宣传与洗脑不能形成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与示范作用,需要政府有为。

运行生命课程,各地要开启“青少年保护模式”,为了有效、长效遏制网络不良文化、青少年亚文化等不良影响。地铁、商店等公共场所的宣传语要净化,文化部门要推荐喜闻乐见又充满正能量的影视作品、报刊书籍,加大对网络游戏与校外不良团体的监测与打击力度,配合教育主管部门追踪学生网上偏激言论、消极情绪,做好宣传、教育与疏导。

运行生命课程,各地要进行城市重新规划与实体店洗牌。比如对城区店铺进行规划,“学府路”文化一条街打造,禁止校园周围开办娱乐场所,还学生一个干净、安宁、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绿色生态的成长环境。古德莱德把课程分成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与经验的课程。”他认为“教育是有关个体、民族、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个永不休止的发展过程。每一代都从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3]

生命教育作为运行的课程要朝理想的课程努力,在正式的课程之外,各地要让生命教育变成领悟的课程,从而走向理想课程。各地要广泛学习,向优质学校取经,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鼓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校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参与研发团队,创建地方文化课程,开设教学成果奖,将教育人才纳入“引才计划”。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协同主办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生命教育”知识竞赛与征文,用“权威”的方式为“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盖章签字”。

3.2 推进多元课程——以学校生态唤醒生命

中小学教材中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学校要实行“跨学科整合”,利用走班选课的契机研发多元课程,将生命教育课程写入课表,五育并举,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生态,唤醒青少年的多元、包容意识,从而让生命主体回归。学校还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发群文教学资源库,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柔性渗透,让知识形成生命文化场。陈尚达认为:“生命化教学中的知识和生活、知识和个性、知识和创造力、知识与生命的生动丰富的关联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唐海波认为要构建教育生命整体观:回归生命本位,让生命在场;关注真实体验,开发成长议题;关怀生长诉求,创构温润课堂,从而让教育生态油画,从“无我之境”迈入“有我之境”。教育是一片充满生命的森林,从自然到社会,从自我到他人,从敬畏到悦纳,多元课程体系下的生命教育就能得到“雅思贝尔斯”式“树与云”的本质推动。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需要多元课程观的推动,学校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构建多元体系的课程,学科布局合理,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用苏格拉底的方式唤醒生命,让生命发生。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课中的古典诗词,思政课中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都起到了生命教育的作用。学校要打造特色、多元课程,防患于未然。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青少年多元生命课程要形成“大课程”框架。学校还要通过团委以及学生发展中心唤醒学生健康的心理意识,塑造学生坚毅的性格,通过辩论、话剧展示、分享、故事会、发言、三笔字、广播稿、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直面“生与死”的问题,理解生命的本真与价值,激发起对青春的热血激情,对周围世界的感恩,提高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多元“大生命”课程需要师资培训与教师的课程领悟力提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统编教材的课文加大了生命类教育的比重,蒙田的《热爱生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阅读篇目,都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新教材、新教材下的中小学教师要有新理念。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王荣生教授的“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思维重组课文,用教材教,发挥好教学的正向功能与定向功能,积极立德树人,高举生命的火炬,用情理并茂的教学,唤醒青少年的生命意识,从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 挖掘劳动课程——以综合实践点燃生命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课程以综合实践的方式点燃了生命。“人的交往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幸福。劳动教育让青少年通过积极参与和主动交流,从私人领域步入公共领域,有助于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归属感的获得,从而获得幸福感。”[5]人才的培养、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皆有赖于教学成绩,但是不能只看重教学成绩。辽宁师大刘磊教授认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发出了系统的劳动课程,通过多层级的劳动教育,基础教育将书写新的篇章。”通过劳动课程,用综合实践的方式点燃生命,能让学生获得幸福感,也能培养责任感,拥有责任感、幸福感的青少年,生命之泉是活的,不会面临着情感资源的枯竭。

挖掘劳动课程,要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融合起来。中小学校要对照国家课程指南要求,完善评价标准,改变对成功与幸福的单一定义,开设各类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享受到有意思、有意义的教育生命。大部分青少年自杀,都源于学业压力。压力永远存在,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压力要懂得释放压力。因此,要从根源上自杀倾向,不是让学校营造压力的“真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在暂时“失重”找回平衡,所以学校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杜绝唯分数论,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以培养“德才兼优、品行优良、心理健康、朝气蓬勃、阳光积极”等学生为目标,不苛责、不强求,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劳动课程,青少年在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融洽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互助中找到安全感与归属感,杜绝校园欺凌。让老师是良师也是益友,加大对课外辅导的财政补贴与职称评定倾斜,让老师愿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倾吐内心的烦恼时有对象。从而让青少年的人格得到健全发展,让青少年的心理得到及时、有效疏导,从而提高意志品质与精神质量,点燃生命激情。

3.4 开设梦想课程——以心理健康鼓舞生命

“内视角”为叙事学的概念,与全知视角不同,这一视角具有“共情”特质,能够从心理层面构建情节,开展对话,从而建立“共鸣”。青少年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需要用“内视角”作为诊断窥镜,从心理层面鼓舞生命。通过梦想课程的开设,青少年要摆脱“寄居蟹”的洞穴心态,点亮生命的黑暗,激发内源“心”动力,进入梦工场,让青少年成为梦想“创客”。目前,江西于都的中小学校还没有引入“梦想课程”,课程潜力无限。

为什么要开设梦想课程?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认为:“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心理学中有“冥想治疗法”,通过梦想课程事教育的“冥想”,能够弥合青少年主体价值失落的心源性的创伤。对青少年既有着星辰大海的梦想,也有着人间烟火的梦想。他们的梦想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还停驻在生活中。梦想不能是宏大、空洞的说教,梦想的萌发、树立不是速成的。青少年心源性创伤来源于梦想的缺失与不可实现,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成了教育流水线的“残次品”。对青少年,中小学校与教育者不能用商家的思维与策略,比如让大闸蟹在海水里洗澡高价出售。因为基础教育不是产业,学生在虚假成功学里洗脑高分升学。教育部在2017年的《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要求该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提出活动的主题”,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要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梦想课程以梦想激活生命,让生命表达与在场,有利于形成“热爱生活的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6]

如何构建“梦想课程”?青少年的理想、价值与人生观教育分解到了各学科的教学中,各科教师要进行学科渗透,也要现身说法。其次,梦想课程集中体现在“班会课”。“班会课”要加强顶层设计,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形式的“梦想”课程,将生命教育贯彻到位。首先,要开设梦想表达课程。通过梦想的口头、书面与行动表达,梦想的概念得到了符号化的激活。其次,要开设梦想理解课程。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与情感的理解内化,放飞生命的梦想。第三要开设梦想评价课程。第四要开展梦想体验课程。通过文字、图片、表格、视频等方式,将梦想将梦想“物象化”,让生命的梦想凝固在物化的资料中,成为疗愈的药方。

3.5 创建智慧课程——以智能终端释放生命

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的“非正常死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要靠智慧课程加以培养。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是“非正常死亡”的诱因之一。“智慧课程”的创建,能有效拔除网络交友不慎、网络信息爆炸、网络暴力频发、网络诈骗不断等网络社交“毒瘤”。通过智慧课程,青少年对信息获取更加理性,对信息判断更加理智,对信息运用更加理想。通过创建智慧课程,青少年可以通过智慧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给自己补课,从而缓解学业压力。通过创建智慧课程,青少年可以通过智能手段与老师联系,得到学业个别、单独的辅导,还能在匿名中获得安全感,在智慧课程的“树洞”里倾诉烦恼。通过创建智慧课程,青少年的心理波动能够得到实时监测,运用大数据云检测能有力预防、干预青少年的“非正常死亡”。

教师借力“智慧教育”进行跨媒介融合教学,通过正向的传播,灵活采用适切的传播手段,化身“知心朋友”“智慧主播”,充分开采生命教育资源,在虚拟和现实的教学场馆里自如切换,为学生推送定制学习内容,对生命教育进行个性化的教学,通过“智慧教育”微量元素的激发开展生命教育:“用微文化、5G+VR、自然纪录片等方式,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公益等为媒介,发挥无微不至、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8]教师运用“智慧学习任务群”落实对生命的认知,比如语文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作文,选择阅读材料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影响。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读写共生”,让学生写青春日记,作文序列教学中设置相应的生命主题训练,让学生知行合一,加深对生命的认识。

3.6 研发家校课程——以社会合力重塑生命

当下的教育内卷是从基础教育滥觞,这波及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也塑造了生命观。教育内卷导致了盲目的攀比、跟风,也加重了校园霸凌,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受困于评价单一,在上述调查报告中,青少年因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他人的关心与肯定(师生矛盾、家庭矛盾)而走向“非正常死亡”的占49%。生命课程要强化家校过程评价,学校与家庭360°无死角,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心源焦虑。生命课程要强化家校多维评价,让青少年在学校与家庭都能得到恰当的肯定、情绪的疏导与情感的抚慰。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让家长进入“学校”,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形成利益共同体。杜岩岩认为:“当今时代的基础教育要强化利益相关者合作”,家庭和学校是利益共同体。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不希望青少年出现“非正常死亡”,因为这是共同的损失。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代价沉重,对于“生物种生命和人类的类生命”[7]都是一种消耗。破解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难题,需要研发家校课程,助力青少年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青少年适应社会,树立对当下与未来生活的自信心。比如消防课程让青少年在防溺水、防火防电之外对生命建立直接的观感,从而受到生命生态遭到破坏的冲击与震撼,重塑对生命的良知:“把生态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呈现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唤醒公民内心深处的生态良知、不断激发生态觉悟…进而不断矫正自己的不合理需求、克制不良欲望并减少盲目行为[9]。”法治课程让青少年对《狂飙》等扫黑剧的“黑老大”不再是崇拜,让青少年区分动机与行为,具有公民意识,正确面对“负罪感”与教育惩戒的,让青少年在面对性骚扰、欺凌时能自我保护,而不是选择轻生;职业课程让青少年了解不同的专业与职业类型,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家长课程让青少年倾听父母辈的成长故事,让青少年了解上一辈的教育心路历程以及如何突破人生困境、解决人生困扰,研发家校课程,以社会合力重塑生命,从而形成“生命共同体教育”用家庭教育参与阶层的构建,在学校课程层面发挥家庭教育委员会的功能,发挥家长、长辈的榜样示范与协同效应,能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在社会合力重塑生命。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春山可望,生命至上。生命教育是神奇的字眼。有了生命,地球才有了生机。青少年生命教育,是青春闪亮的坐标。冰心说:“生命是一江东流的春水”,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年华,他们的生命如朝霞,如旭日,在祖国的蓝天喷薄。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一定能接受生命最灿烂的邀请,打开心灵的门窗,生长在阳光下,蓬勃而又充满朝气,将来肩负起家国的重担。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关于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为应对当今社会普遍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用工荒”问题、“创新人才”缺乏问题提供了最优解。2021年11月,江西省教育厅已经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材,青少年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得到全方位的保障,随着新高考在江西拉开帷幕,生命教育必将好戏开锣,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④]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郭建华20149467@qq.com
收稿日期:2023-06-28; 录用日期:2024-02-23; 发表日期:2024-06-28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赣州市社科课题赣州市红土圣地主题教育做优做强实施路径研究(编号:ZDZX3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许斌. 生命教育何时能进校园[EB/OL].
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4/17/content_14967921.htm
[2] 严飞. 穿透: 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2020)[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3](美)古德莱德(John. I. Goodlad). 学校的职能[M]. 赵晓燕编译.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4] 高惠珠. 价值论视域中的“劳动幸福”[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 17-23.
https://doi.org/10.13852/J.CNKI.SHNU.2019.01.002
[5] 陈梦缘. 关注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 青春期健康: 青少版(京), 201(04): 8-11.
[6] 高清海. “人”的双重生命观: 种生命与类生命[J]. 江海 学刊, 2001(1): 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56X.2001.01.016
[7] 龙静云, 贾英飒. 生命共同体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京), 2021(04): 25-3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1189.2021.04.007
[8] 刘忠波, 金鑫. 中国自然纪录片生态意识的生成、美学特质与传播功能[J]. 中国电视, 2020(1): 81-85.

The lnvitation to Life: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Unnatural Death of Teenagers and the Defense of Thema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f A County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

GUO Jianhua

(Jiangnan Song City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Ganzhou 34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the issue of adolescents' emotional survival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In media reports and real events,teenage suicides occur from time to time,and the fall of teenagers in their flower season seriously jeopardizes the stability of the family,society,and the country,and brings hidden dangers and problems of safety responsibility to the school management,as well as tragedies and unbridgeable traumas of countless families.Through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unnatural death of young people for the “psychogenic” trauma,depends on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analysis,as well as the curriculum defense of the external thrust of the dual healing.The government,schools,parents,and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pull up the defense line of youth and build the Great Wall of Life to prevent the tragedy from continuing.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the policy,education, and family to form. a synergy to form. a perfect defense system,so as to form. an effective and longlasting mechanism.This study takes Yudu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typical sample values of Yudu County:a populous county,a humanistic gateway,and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town.In the red culture and Hakka culture,Yudu has opened the “gateway” of humanities and the “service window” of life education.Taking this place as a sample,this study explores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defense against “abnormal death” at the curriculum level,aiming to form. a characteristic model and then create a “policy dividend” for education. 

Keywords: Adolescents, unnatural death, internal perspective, curricular defense, long-term mechanism

DOI: 10.48014/tpcp.20230628002

Citation: GUO Jianhua. The invitation to life: an analysis of the inner unnatural death of teenagers and the defense of thematic education curriculum———a case study of a county in the south of Jiangxi Province[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2): 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