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中考命题改革若干思考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温州 325000)
摘要: 中考是初中生毕业考和高中入学选拔考试相结合的高利害的考试, 也是各地市教育局、县教育局、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非常重视的重大事件。中考对义务教育具有指挥棒的功效, 其试卷结构变化、试题创新和难度调整等变革, 都会显著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教育评价改革、双减新政和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基于新时代评价改革、双减新政、新课程新课标、拔尖人才培养等新背景, 依据测量学原理和一线教改实践, 从考试效应、试卷结构、试题创新三个方面为省级中考命题改革提出七点思考。一是提高测量学难度值, 助力双减新政实施; 二是减少全卷试题容量, 抑制题海战术训练; 三是采取素养模块布局, 示范核心素养教学; 四是调整试题来源结构, 保 障教学评一致性; 五是设置德体美劳情景题, 引领学校五育并举; 六是研发中考新型试题, 有效破解应试教育; 七是改良试题评分办法, 科学选拔拔尖人才。希望能给中考组织者、命题者和初中教师带来命题启发, 以便充分发挥中考命题的正确导向性和良好社会效应。
关键词: 中考改革, 中考命题, 全省中考, 试题创新, 命题改革
DOI: 10.48014/tpcp.20240327001
引用格式: 王旭东. 省级中考命题改革若干思考[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4, 3(2): 77-84.
文章类型: 专家观点
收稿日期: 2024-03-27
接收日期: 2024-05-14
出版日期: 2024-06-28
0 引言
中考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关键环节,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对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引导作用,是连接课标和教学的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稳步推进中考改革,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要增强试题开放性,要减少机械刷题和死记硬背现象。
我国中考命题组织工作有省教育厅组织和地市教育局组织两种方式。不同地市组织的中考命题,会出现考试方式不同(开卷或闭卷)、满分值不同、试卷难度不同、试卷结构不同、试卷质量差异等现象,意味着各地市对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有不同的地域性差异化解读。
202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下称中考)命题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必须实施省级中考命题,中考命题工作不再以地市为单位。由地市级中考命题转变为省级命题,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评价改革;这项变革有利有弊,我们必须全方位研究思考,做到扬长避短。
省教育厅组织的统一命题必须处理好七大问题。一是符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精神。二是有利于双减新政的落实,不能加剧学业竞争。本来是地市组织中考,只有县域之间学业竞争;省级统考后,很可能引发市域之间的学业竞争,必然会加剧县域之间的竞争和学校之间的竞争,最终导致学生负担加重。三是科学化解决传统的毕业考和升学考两难问题。四是要破解应试教育,不能让刷题者得高分,引领教师重视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育。五是试题创新,有利于选拔拔尖人才。六是要合理控制不同区域难度值差异。很多省份不同市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同一份试卷会导致不同地市平均分差异较大,也因此带来不同的社会效应。七是科学把握命题的导向性,合理把握中考试卷结构和难度,试题形式和特点,能正确引导一线教学实践,做到教考衔接;如果把握不准,会严重影响一线教学实践。例如某年某省数学中考满分120分,探究题、综合题和开放题等过多过难,导致全省平均分不到40分。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非常关注中考命题改革,都希望中考命题改革能够有效促进双减政策落地,促进新课程实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导向,破解应试教育,科学服务选才,从而引领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基于新时代评价改革、双减新政、新课程新课标、拔尖人才培养诸多新背景,依据测量学原理和一线教改实践,笔者从优化考试效应、变革试卷结构、适度创新试题三个方面为省级中考命题改革提出七点思考。希望给中考组织者、命题者以及初中教师带来启发。
1 优化考试效应
1.1 提高测量学难度值,助力双减新政实施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中考是毕业考为主、升学考为辅的终结性评价。中考既要区分低分段学生,评估其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也要区分高分段学生,评估其是否达到名优重点高中的招生要求。这种毕业和升学两头兼顾的考试属性成了中考命题的两难问题。有些地方中考侧重毕业考属性,其难度很低很低;也有地方侧重升学属性,其难度很大很大,胜过高考。合理控制整卷难度是省级中考命题技术的关键。
中考是高利害的考试,是影响初中生学业负担最直接的因素之一。考试难度过大,难度值和区分度与高考差不多,必然导致大批学生出现不及格的分数,会导致学生成绩分数普遍下降,会给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带来严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会加剧校内校外补习现象。
中考学科难度没必要过难。目前,名优高中招生名额60%及以上直接分配给初中学校,说明区分度没必要过高。根据近几年国测省测数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优秀率已经很高,出现学业富余的现象。教育部已经明确中考命题工作要引导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质、巩固“双减”成果;科学合理设置中考试卷难度,既要防止试卷过难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要避免试卷过易难以体现区分度[2]。
提高测量学难度值,提高学生全卷得分率,是给初中生减负最有效的行动策略,甚至还会带动小学减负行动。适当降低中考的升学考属性,加强其毕业考属性,合理回归到教育部对中考的定位。引导学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降低学校考试压力;引导教师放弃题海战术,积极开展作业减负。从严治理补习机构和教师带生现象,从严管理假期补课和考试作业量,都不如中考难度明显下降有效!调整中考试题难度结构和分数结构,降低中分段的区分度,提高低分段和高分段的区分度,既实现两考和谐统一,又适合普职分流的新政策。
高考整卷测量学难度值一般在0.5~0.55,全卷区分度非常高,对不同等第学生都有明显的区分效果。大部分地区的中考整卷测量学难度值为0.7~0.75之间,成绩波形呈典型的负偏态,对中等生区分度较大,对后进生和优生区分度不大。建议省级中考测量学难度值控制在0.8~0.85[3],尽量让90%以上学生达到及格分数,峰值为正值而且数值很大,偏度为负值而且数值很大,成绩波形呈狭隘的高峰波形,对低分段和高分段具有比较明显的区分度。
建议一,增加容易题的数量和分值,提高后进生的得分率,提高全卷的平均分和难度值。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是非题、判断题,考查课标中教学要求为识记的内容。建议二,减少中等题的数量和分值,把原来考查中等生的试题分值转移给后进生。建议三,增加难题的数量但减少其分值权重;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增加难题数量,降低难题分数权重。例如原来两道难题各10分;大部分学生会得0分,少数学生得局部分数,极少数学生得满分,这两道试题显著压低了全卷的平均分。将这两题各赋分2分,再增加两道难题,各赋分也为2分,四道难题形成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难题群,如此将20分难题下降成8分。这样既符合“增加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的中考命题改革政策,又能加强高分段学生的区分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同时提高统计学平均分和难度值。二是改革难题设问结构。原来一道难题10分,有易、中、难三个梯度性设问,用于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现在去掉前2个设问,只设最后1个最难的设问,只用于区分高分段的学生,同时把试题分值改为2分。三是改变难题赋分办法。由原来连续性赋分改为01赋分,只有答案完全正确才得满分,否则零分;综合考查学生的思维全面性、深刻性、完美性。如此改革,同步增加了容易题和难题数量权重,没有降低学科的难度,但是会明显提升整卷平均分和及格率,同时加强了高分段和低分段学生的区分度。
1.2 减少全卷试题容量,抑制题海战术训练
在历年中考中,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所有试题,较多学生临近截止时间完成所有作答,也就是说中考题量和时间长度设计给学生带来作答紧张感。主要归因有六,一是试题数量太多,二是试题难度太大,三是陌生题较多,四是考试时长偏短,五是学生解题能力低下,六是学生解题速度偏慢。
基于这种体验和归因分析,教师习惯性通过题海战术、刷题应试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各种题目的熟悉感、作答的熟练感,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解题能力。基于这种应试教育的底层逻辑,教师就会重视习题的数量,轻视解题的质量;重视解题的速度,轻视解题的质量。这种无休止的习题训练,对一部分学生而言,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分效果;但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不利于高阶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选择题和填空题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方便批改和统计,适合大规模标准化考试。要减少选择题,引导学生在常态学习过程中减少猜测性应试行为。要减少填空题,引导师生减少机械记忆的现象。中考应该减少总题量,特别要减少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和机械记忆类试题的数量及其分数权重,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富裕的时间作答所有的题目,不会发生“时间来不及”的现象。如果学生考不好,不会归因到试题熟悉度和解题速度,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师生树立“少做题,多思考”的理念,淡化平时题海战术,强化“精讲精练”突出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对本省各学科考试时长、容量、难度等提出地方性规范要求。据此,中考可以减少试题总数量,可以降低试卷难度,可以增加考试时长。笔者不建议增加考试时长,因为这种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业负担,不符合双减新政的政策导向。建议减少总题量,加强学生作答思维量,让绝大部分学生作答时间有富裕。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组织的2024年高考调研卷中已经有降低总题量的信号。
2 变革试卷结构
2.1 采取素养模块布局,示范核心素养教学
数学试卷布局通常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三个模块结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通常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四个模块结构,道法、历史、地理通常为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三个模块结构,这种依据试题题型分类的布局,目的是方便阅卷批改和分数统计,适合非大数据时代的人工操作。
语文试卷布局通常为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四个模块结构,主要依据试题情景素材分类。英语试卷布局通常分为口语听力、单项选择(基础知识)、完型填空、阅读、词汇运用、书面表达六个模块,主要依据试题考查点,即知识和能力分类,其次依据题型分类。
上述传统的、落后的试题布局模式,不合适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考有必要创新打破。上轮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备课也会提及这三维目标,由于不知道哪些教学内容和题目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匹配,最终导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同虚设,无法落实到日常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考中显性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试题数量和分数非常少,甚至没有;也就是说,中考指挥棒没有指挥教师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专家在中考分析中会说哪些试题隐形考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线教师而言都是无济于事。
现在,很多一线教师都不知道如何界定学科分项核心素养,不知道如何考查学科分项核心素养,不知道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科分项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会写着相关核心素养,但不知道如何实施。如果新中考没有出现与学科分项核心素养显性匹配的试题,就会重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落实的教学现象。
建议新中考试卷采取核心素养模块布局,各学科以新课标分项核心素养为主要模块,外加一个综合模块,综合模块可以包含知识综合、能力综合、方法综合、项目化学习、STAEM、跨学科学习等。各模块按主题内容需要由浅到难排序,可以包含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试验题等题型试题,不同题型先后排序依据考查内容的逻辑秩序,未必要集群出现。
例如语文卷可以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综合五大模块,也可以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4]、综合五大模块。数学卷分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简称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简称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表达世界)、综合四大模块。英语卷分为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综合五大模块。科学卷分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综合五大模块。物理卷分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综合五大模块。化学卷分为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综合五大模块。生物卷分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综合五大模块。道法卷分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综合五大模块。历史卷分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综合六大模块。地理卷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综合五大模块。
如果新中考能够以学科分项核心素养为模块布局,有具体题组与分项核心素养显性匹配,让这些试题成为分项核心素养的具体化的可操可测的样本,就会提高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感性认知,让抽象的核心素养概念变为具体行为。引导教师在平时教学跳出“就题论题”的陷阱,从知识和能力维度上升到学科核心素养层面。通过中考试卷核心素养题组的示范,引领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所有的核心素养教学。而且,学校期中、期末考试也可以模仿,还可以通过考试题组分项数据分析,诊断学生分项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差异状况,借此数据驱动教学改进。
2.2 调整试题来源结构,保障教学评一致性
笔者常常利用教师培训讲座机会,现场调查一线教师有没有阅读新课标,举手表示有的很少;调查有没有作答过最新中考试卷,举手表示有的很多。说明一线教师不太重视研读课标,但是非常重视中考试卷的研究;也就是说,本来应该是“课标是教学的指挥棒”,现实中,中考试卷成了指挥棒的指挥棒。
中考命题要“确保依标命题、教考衔接”。通常情况下,中考试题都是原创性,具有公平公正的价值;其中也有少数试题根据教材改编,有良好的教考衔接的导向性,高考试卷也有这种导向。全国新课标2023年Ⅰ卷和Ⅱ卷的试题明显加大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旨在引导一线教师用好教材,进而优化教学方式[5]。
建议中考加大来自教材和官方作业本改编的试题数比例和分数权重,引导一线教师重视教材上例题、习题、作业题教学、重视官方作业本上习题教学,做到教学评一致,促进教考衔接,不要滥用市场上教辅资料和外校资料。如果中考试题很少来源于教材和官方作业本,容易导致教师敷衍教材、敷衍官方作业本的教学,把时间精力花在课外资料上。各地历年中考模拟题、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教辅资料、名校校本作业等课外资料往往质量低劣,难度偏大,高于课标。
3 适度创新试题
3.1 设置德体美劳情景题,引领学校五育并举
目前来看,全国各地已经把体育纳入中考,已经有地区把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在中高考试卷中已经出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情景题,以试题为介引导学校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
例如2021年、2022年、2023年湖北省武汉市、荆州市、黄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阳市、孝感市等英语中考试卷都涉及劳动情景试题[6]。2021年全国乙卷英语有家务有益的语篇,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完形填空涉及暑假打工、为母亲做早饭的语篇,2023年有关学校劳动课程养花种菜。2023年全国乙卷文、理科数学第17题,取材于橡胶生产的实际情境[7]。
例如2023年如全国甲卷理科数学第6题以考生的体育爱好为背景命制,新课标Ⅰ卷第21题的情景是篮球投篮,2023年理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4题的情景是推铅球,理科综合全国乙卷第14题的情景是垫排球。2023年英语全国乙卷完形填空题的情景是体操运动员,新高考I卷完形填空题的情景是越野赛跑运动[8]。
例如全国甲卷听力部分选取俄罗斯音乐家Maxim谈论柴可夫斯基公开赛的裁判经历;全国乙卷阅读部分B篇讲述摄影爱好者拍摄高质量的风景照片的故事;新课标Ⅱ卷阅读部分第二节语篇向希望学习绘画的朋友提出一些建议。这些语篇情景旨在引导学生加深对音乐、摄影、绘画等艺术的认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9]。
增加情景题的数量,已经成为中考命题的共识。在中考试题中,德育类情景题已经较多。建议各学科中考命题有意识地增加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关的情景题,拓宽了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了材料类型,也是跨学科命题的积极探索;最重要的是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美育和劳动活动,引导家长重视学生体育、美育和劳动发展。
3.2 研发中考新型试题,有效破解应试教育
(1)增设多选题
当下初中生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遇到的例题、习题、试题、作业题当中的选择题,几乎都是单选题。现有中考试卷中的选择题也几乎是单选题,尤其英语学科单选题数量特别多而且分数权重特别大。单选题具有很大猜测性,特别不适合考查综合能力;有些优生学生思考比较久才答对,有些后进生瞎蒙正确。所以既要减少单选题,同时要控制单选题的难度。
中考可以减少选择题数量,增设1道或2道多选题,既可以破解应试教育,还可以区分高分人群。可以参考高考中多选题的分值高于单选题。学生完全选对则给满分,局部选对给少部分分数,有错选则不给分。学生做答多选题,只有在十分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多选,猜测性大大下降。利用多选题筛选出思维全面、思维深刻,具有较强的选择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信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拔尖人才的潜质。
(2)增设一空多答的填空题
类似选择题,当下初中生中考和平常遇到的填空题都是一空一答的,长期的刷题教育也让学生养成了这种固化思维。增设1道或2道一空多答的填空题,可以把个别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跨学科的、答案不唯一的高难度的计算题改编成一空多答的填空题,评分采取01赋分方式。只有解题思维和解题过程百分百正确的学生能得全部分数,就是99.9%接近正确答案的学生也只能得0分。相当于现实科研生产工作的完美的工程意识,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才能彻底成功。如此,提高高分学生群体的区分度,把极少数具有思维全面性、深刻性、严谨性、完美性、高自信的拔尖人才选拔出来;还可以把大题难度的大满分值变为填空题的小分值,有利于控制整卷难度。
(3)增设不良结构试题
现实生活和科研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常常包含有用的、可用可不用的、无用的、错误的信息。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都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方法,其中有些资源和方法没有被用到;有人喜欢用到这几个资源,有人喜欢用到那几个方法,利用不同的资源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效益不一样。
试题情景越趋向真实性,试题信息种类就会越丰富、越复杂。近几年中高考试卷出现一些典型的不良结构试题,冗余信息较多,隐含信息较多,问题创设开放,结论不设定唯一,解决方案多元。在中考中增设1道或2道结构不良的试题,考查学生在复杂的信息背景中快捷筛选出最佳信息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快速选择最佳解法的能力。
例如2023年浙江省丽水市数学中考24题第3问,有三个小题由浅到难,分别赋分为2分、3分、4分试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一小题作答。例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历史42题,要求学生在试题素材中10个共产党重要会议中选择其中2个作答。2021年全国乙卷数学第16题,3个已知条件选其2个。2021年全国甲卷数学第18题,3个已知条件选其2个证明第三个已知条件成立。2020年高考Ⅰ.Ⅱ卷第17题,3个已知条件任选其中一个。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作文2个题目让学生选择。
传统试题中“已知条件”不多不少,如果其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没有被利用,解答必出错,这也暗示了学生应试解题方法。中考增设1道或2道非常独创新颖的不良结构试题,与学生平时所刷的题目完全不一样,具有强大的破解应试教育的功能,而且能选拔优秀学生。
研制这种题目评分标准会有一定的困难。命题者可以先提供自己能罗列的诸多答案及其评分标准。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作答的质量很可能超越教师,所以可以加大阅卷系统的预阅卷工作,采集一些名优学校学生作答案例,类似作文批改的标杆作文,完善评分标准。
3.3 改良试题评分办法,科学选拔拔尖人才
(1)不同解法不同赋分
中考阅卷教师通常看答案给分,只要答案对得上,不管解法优劣,都给同样的满分。在学校日常考试、作业批改中也是如此。这种现象背后的价值取向就是“只看思维结果,不管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
在现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投入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一样,效益不一样。选择最佳的方法和技术,改进方法和技术,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也都是科技创新。
同理,可以命制一题多解的计算题,要么要求学生采取多种解法,罗列的解法越多,得分越多,只有一种解法,得少部分分数;旨在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要么按解法优劣赋分,优质简便的解法得满分,简陋复杂的解法得局部分数,旨在区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劣高低。虽然这种赋分,挑战了传统计算题赋分习惯,但是对教与学都是一个很好的价值导向[10]。
(2)改良分级评分办法
加大作文批改区分度。中考作文题平均得分率在0.75左右,区分度在0.15左右。严格地说,区分度低于0.2的试题是不合格试题。作文区分度过低,主要原因是评价标准和分级评分办法引起的,而不是学生做答质量均匀。通常情况下,作文水平分为5个级别,因为双评折中计算、每篇作文阅卷时间很短、阅卷教师作文评价能力参差不齐、阅卷教师评卷心理和学校常态作文批改评价习惯等原因,所以,导致大部分作文被评价为B等(中上水平)。写作是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主观题,作为语文考试的大题目理应有很大的区分度。建议中考作文评价标准设置ABCDEFG7个等级。阅卷系统自动提醒每百篇各等第分布情况,提醒并引导阅卷教师拉开赋分梯度,加大区分度。如果能采用人工智能阅卷系统,先做好标杆作文,让人工智能系统学会评价,掌握评价标准;在人工智能阅卷等第评价的基础上,再让阅卷教师作人工微调或具体赋分。另外,不同类型、不同选题的作文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同一个阅卷教师批阅不同类型的作文,很容易混淆标准,导致评价误差。不同类型作文应该由不同教师集中批阅,不需要切换评价标准。不同类型、不同选题的作文成绩可以采取等值赋分处理方法,类似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技术。
传统考试中,主观题通常结合solo评价技术,采取采分点均匀分级赋分法,例如一个主观题满分值5分,5个采分点各赋分1分;答对5点得5分,答对4点得4分,答对1点得1分。有些中考主观题可以采用非均匀分级赋分办法,减少中等生的得分值,提高后进生的得分值。例如,同样5分的试题,答对5点得5分,答对4点得3分,答对3点得2.5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1点得1.5分,都没答对0分。这种非均匀分级赋分办法,加大了高分段和低分段两极的区分度,能够把优秀生和中等生、达标生和不达标生分别区分出来。
4 结束语
中考命题改革要发挥积极的正向导向作用,通过“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优化育人方式,引导学校减负提质,破除应试教学,实现“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目的。建议各省中考要下调中考整卷难度,助力双减新政实施;减少全卷试题容量,抑制题海战术训练;采取素养模块布局,示范核心素养教学;调整试题来源结构,保障教学评一致性;设置德体美劳情景题,引领学校五育并举;研发中考新型试题,有效破解应试教育;改良试题评分办法,科学选拔拔尖人才。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⑤]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王旭东,387608256@qq.com
收稿日期:2024-03-27; 录用日期:2024-05-14; 发表日期:2024-06-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教育部. 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ap.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2] 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6/content_5683705.htm
[3] 王旭东. 中高考试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浙江考试. 2023(6): 11-16.
[4] 教育部. 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21/content_5686535.htm
[5]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强化思维考查注重语文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8-14.
https://doi.org/10.19360/j.cnki.11-3303/g4.2023.07.002
[6] 程小唐. 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命题的思考———以英语学科为例[J]. 中国考试. 2022(3): 1-6.
https://doi.org/10.19360/j.cnki.11-3303/g4.2022.03.001
[7]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深入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助力人才选拔和“双减”落地: 2023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15-21.
https://doi.org/10.19360/j.cnki.11-3303/g4.2023.07.003
[8]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202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总体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1-7.
https://doi.org/10.19360/j.cnki.11-3303/g4.2023.07.001
[9]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023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 2023(7): 22-26.
https://doi.org/10.19360/j.cnki.11-3303/g4.2023.07.004
[10] 王旭东. 基于教育测量学的中高考试题改革设想[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2(1): 8-14.
https://doi.org/10.48014/tpcp.20220327001
Several Considerations for Provincial-Level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Reform
(Wenzhou Education Evaluation Institute, Wenzhou 3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exam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JHSEE) is a high stakes examination which combines the graduation assessment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and the selection examination for high school enrollment, and is also a significant event to which education authorities, schools, principa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in various cities and counties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he JHSEE serves as a guiding instrument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hanges in its paper structure, innovative questions, and difficulty adjustm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ducation evaluation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ouble-reduced policy and the new curriculum and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ed on new background of evaluation reforms, the new policy of reducing academic burdens, new curricula and standar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op talents, among other new contexts, and drawing on principles of measurement and frontline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s, seven considerations are proposed for provincial-level JHSEE proposition reforms from three aspects: exam effects, paper structure, and innovative questions. Firstly, lowering the overall difficulty of the JHSEE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reducing academic burdens. Secondly, reducing the capacity of questions across the entire paper to inhibit rote learning tactics. Thirdly, adopting a competency-based module layout to demonstrate core competency teaching. Fourthly,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of question sources to ensure teaching evaluation consistency. Fifthly, setting scenario questions 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promote holistic education in schools. Sixthly, developing new types of JHSEE questions to effectively address exam-oriented education. Seventhly, improving question scoring methods to 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cultivate top talents. It is hoped that these considerations will provide inspiration to JHSEE organizers, proposition maker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o as to fully utilize the correct orientation and positive social effects of JHSEE propositions.
Key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JHSEE)reform, JHSEE proposition, provincial-level JHSEE, innovative questions, proposition reform
DOI: 10.48014/tpcp.20240327001
Citation: WANG Xudong. Several considerations for provincial-level Ju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proposition reform[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2): 7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