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因说”看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路径

娄枝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安庆 246133)

摘要: 信息技术是助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 不仅是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要举措, 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从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实现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 从质料因来看, 坚持“内容为王”, 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政“金课”是基础和前提; 从形式因来看, 坚持“结构优化”, 创新具有信息技术元素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是重要手段; 从动力因来看, 坚持“全员互动”, 提高信息技术支撑条件是重要动力; 从目的因来看,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是最终目的。推动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可以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 四因说, 信息技术, 思政课, 融合路径

DOI: 10.48014/tpcp.20230904001

引用格式: 娄枝. 从“四因说”看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路径[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4, 3(3): 105-110.

文章类型: 专家观点

收稿日期: 2023-09-04

接收日期: 2024-09-18

出版日期: 2024-09-28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教育模式和方式转变,各国政府对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表现出极大关注。2022年的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指出,数字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国际社会应将数字技术和虚拟环境视作教育事业的核心工程,同时使其惠及所有人[1]。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在发布的《2023教育视野行动计划:数据治理》中强调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依托数据治理[2]。《“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4],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是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5],我们需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6]

信息技术是助推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虽然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存在很多梗阻或异化[8][9],但两者融合的必然性十分明显[10]。加强两者的融合是推动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将两者有机融合,需要理论加以指导。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曾提出“四因说”,即万物存在皆由“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or moving cause)和目的因(final cause)引发,这为探究两者的融合路径提供理论思路。

1 质料因: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政“金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质料因”是“持久常在且永远有某种性质的物质”[11]。亚里士多德举例指出,铜是整个铜像的“质料因”。从“质料因”来看,思政课教学中最重要的“质料”当属思政课课程内容。纵使众人对“一堂好的思政课”的评价标准各异,但好的思政课必须得“有内容”。思政课需向大学生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这就要求思政课内容要有深度,还要有专业性和权威性,避免大学生迷失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之中,学会快速甄别信息、及时提取信息,同时敏锐地创造信息。

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在主导、组织和引导思政课教学时,首先得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架构,形成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思政课教师需要在课程大纲基础上,梳理每一个专题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同时,在教材基础上提炼问题,精选内容并画出思维导图。第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学理性。思政课教师要熟读经典著作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新时代中国面临的新局势、出现的新问题开展哲学性省思,加强理论探究、溯源并联系实际,最终指导教学实践。第三,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准备授课内容,对每一个知识要点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天马行空,“讲准”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第四,教学内容要有完整性。思政课教师应完整准备授课内容,不能挑拣自己擅长、喜欢的知识内容讲,更不能断章取义,随意舍弃课程内容,而要讲“全”各章节知识要点。第五,知识内容要有多样性。知识如果不能灵活呈现,那只会是冷冰冰的、无生气的。只有在教师真情演绎下的知识方可转化为易为大学生接受且乐于接受的知识,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讲活”思政课。

在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点具备基础上,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灵活、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课程内容,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大学生学习需要的理性选择。融入信息技术,可加快更新教学内容。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往往在信息筛选、甄别、判断上存在疑问、困难甚至是偏差,而这些是影响、制约或阻碍其正确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重要因素。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保持教学素材常新。融入信息技术,可灵活呈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时,有效利用音频、视频等资料,不仅可以防止大学生听课“犯困”,而且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理解、吸收、同化新知识,而这些都是打造思政“金课”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2 形式因:坚持“结构优化”,创新具有信息技术元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

“形式因”是“构成事物的本质或真正的性质”[12]。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本身体现出的特定的模式、结构就是“形式因”,铜像之所以是像就是“形式因”。纵使众人对“一堂好的思政课”的评价标准各异,但好的思政课的重要标准是“有变化”。

按授课形式划分,分为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和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线下课程是中国高校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是师生在课堂里面对面的教学活动。疫情期间,中国各大高校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在线教学压力。当时,针对教师们能否有效应用在线教学手段顺利开展教学成为各大高校的重大难题。但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我们经受住了压力的考验,做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其中,广大思政课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腾讯会议、Zoom视频会议信息平台或“学堂在线”“学习通”“智慧树”等教学平台从事教学活动以外,还积极参与学校抗疫活动,勉励青年学子安心读书,同时指导他们做好个人防护。虽然此次疫情“倒逼”中国高校大范围地使用在线教学,但每一次教育技术进步都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13]。信息技术不仅对思政课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也拉近了思政课教师与青年学子的距离。残酷的疫情让思政课教师对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有了更多的比较和反思。他们更希望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14]。毫无疑问,线上线下相融合将会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未来趋势。

按按教学内容存储或呈现形式划分,手机、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已成为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准备、整理授课内容。例如,思政课教师可利用ChatGPT 等工具搜索并整理教学材料,然后提前将课件,参考书籍、文章电子版,经典音视频,相关习题等课程相关辅助材料等放到“学习通”,供大学生提前预习或自主学习使用。按教学地点划分,思政课既可以是课堂上的教学,也可以是课堂外的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选择课堂外的智慧教室、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等开展教学,也可以利用虚拟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开展数字化场景教学。例如,在讲授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外部局势时,可以借助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主题云团课素材。2020年,团中央组织了抗美援朝纪念馆直播思政网络课,思政课教师可以很好地将其嵌入到大学生思政课之中。

一堂好的思政课,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思政课上引用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大大便利大学生思政学习时间的多样性,思政课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增强信仰教育的有效性,这些都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思政课教师需要熟悉并努力挖掘网络平台上最贴切主题的最鲜活的思政教学元素并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3 动力因:坚持“全员互动”,提高信息技术支撑条件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重要动力

“动力因”是“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15]。亚里士多德认为,“动力因”即推动事物产生和运动变化的力量,匠人、凿铜像的凿子等工具即“动力因”。纵使众人对“一堂好的思政课”的评价标准各异,但“一堂好的思政课”的重要标准是“有技术”。政府、高校、教师等应“全员互动”,提高信息技术支撑条件,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提供重要动力。

从政府层面来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颁布和推出了相关政策指导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17]并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著名论断。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18],这些都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提供了政策支持。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基地,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保障。为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学开展和实施,高校应加快高校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深度融合提供支撑。首先,提升学校网速。学校网速的快慢通常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校网速较快,教学视频播放比较流畅,学生观看视频等资料的积极性较大。反之,当学校网速较慢时,教学视频缓冲时间较长,学生积极性降低。其次,加快校本在线开放课程开发。高校应加大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软硬件系统的维护,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利用在线学习数据管理,全程、动态了解大学生学习状态,提醒和规范大学生文明上网,防范其意识形态风险,共同构筑高校风清气正的“网络家园”。

从教师方面来看,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关键在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提升信息素养,做到得心应手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应该为信息技术所拖累。教师应主动接受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包括如何在线开展网络直播授课,如何使用摄制软件录课,如何与学生在线互动交流,课堂作业批改与反馈等,借助信息技术,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同时,用崭新的技术形式,用大学生喜爱的方式和语言讲授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另外,思政课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绚丽多彩,而应在所授课程内容上深耕细作,以研促教,以教带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巧,做到以理服人,以真启善。

4 目的因: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的

“目的因”是“事物最高目的或至善”[19]。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是一物所要成就的标准。在铜像例证中,制成的铜像就是“目的因”。纵使众人对“一堂好的思政课”的评价标准各异,但他们认为的“一堂好的思政课”的重要标准是“有收获”。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20]。具体到思政课教学实践,即无论借用何种形式,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即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学有所获。在课堂上,思政课教师需擅于用眼神与大学生交流,让他们能体会到教师是在用心教学,领悟到思政课所蕴含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21]。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及时地捕捉大学生对相关主题的所思、所感和所想,起到促进大学生思维训练与观念引导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是追求八个“相统一”的课程,它不仅要求教师要融合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并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引领他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激发他们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心和勇气。“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的群体”[22]。作为青年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告诉他们听党话,跟党走,鼓励他们立大志,承大业,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结合,与新时代民族命运共呼吸,与新时代伟大祖国发展同频共振。

高校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的主阵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思政课,不仅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大学生求知欲望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要路径。思政课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形成教学内容的整体架构并开展逻辑梳理,在授课过程中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领域,提升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做好投入到民族复兴伟业的各项准备,这是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最终目标。

5 结语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相融合是我国当前思政课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依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从“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分别探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路径,这对促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④]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娄枝51225764@qq.com
收稿日期:2023-09-04; 录用日期:2024-09-18; 发表日期:2024-09-28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国民航行业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式基金课题百年来中国民航青年人才培养的规律、经验及启示(项目编号:KFSJJ2022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Education Summit[EB/OL].(2022-09-19)[2024-02-01].
https://www.un.org/en/transforming-education-summit/gateways-public-digital-learning.
[2] EDUCAUSE. 2023 EDUCAUSE Horizon Action Plan: Data Governance[EB/OL].(2023-03-04)[2024-02-01].
https://library.educause.edu/-/media/files/library/2023/3/2023horizonapdatagovernance.pdf?la=en&hash=FA306932947338DB9353D05A48369FFBB6A9C65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2021-12-28)[2024-02-01].
https://www.gov.cn/xinwen/2021-12/28/5664873/files/1760823a103e4d75ac681564fe481af4.pdf.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20-08-24)[2024-02-01].
https://plan.cumt.edu.cn/info/1052/1397.htm.
[5]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23- 07-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6]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EB/OL].(2024-01-1)[2024-02-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401/t20240111_1099814.html
[7][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2024-02-01].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8] 范琼. 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梗阻及超越[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01): 120-123.
https://doi.org/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1.024.
[9][21]赵庆寺.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异化及其超越[J]. 学术论坛, 2018, 41(05): 162-167.
https://doi.org/10.16524/j.45-1002.2018.05.021.
[10] 吴宁宁. 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 508(08): 74-79.
https://doi.org/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08.012.
[11][12][15][19] 梯利. 葛力, 译.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78-89.
[13] 邬大光, 李文. 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07): 1-30.
https://doi.org/10.16382/j.cnki.1000-5560.2020.07.001
[14] 邬大光. 在线教学改变了什么[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3(05): 3.
https://doi.org/10.14121/j.cnki.1008-3855.2023.05.003.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2016- 12-08)[2023-07-10].
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08/content_5145253.htm?eqid=9aeaf8b5000126ab000000066479f11a#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3-07-10].
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isappinstalled=0.
[20]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苗力田,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5-10)[2023-07-10].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tent_5689538.htm.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Cause-Theory”

LOU Zhi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113, China)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key force of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a necessary measure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istotle􀆳s “Four Causes Theory”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achiev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factor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ntent is king” and creating a “golde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and prerequisi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al factors, adhering to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ments are important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iving factors, adhering to “full staff intera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upport condi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rpose and caus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 and cultivating young people with both moral integrity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s the ultimate goal.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factors, form. factors, power factors, and purpose factor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path fo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Four-Cause the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tegration path

DOI: 10.48014/tpcp.20230904001

Citation: LOU Zhi.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r Cause-Theory”[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3): 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