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方凯月*, 严慧

(湖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石 435000)

摘要: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材的四大板块之一, 承载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教育价值在理论层面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但在实际教学中其教学效果还未得到有效凸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年版) 》对“综合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 “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 然而因其非常规式的教学模式, 使得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本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开展调查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存在着教师认识不足和学校支持度不够的问题, 因此, 为了优化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应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素养, 增加教研组研讨活动, 丰富教师教育相关课程; 注重核心素养, 凸显育人价值, 把握教学的综合性、生活化、文化味和卷入度。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解决策略

DOI: 10.48014/tpcp.20230310002

引用格式: 方凯月, 严慧.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2024, 3(4): 117-122.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3-03-10

接收日期: 2024-03-27

出版日期: 2024-12-2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感悟数学在生活及社会之中的应用价值,积累学生活动经验,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不容小觑。在新课程理念的带领下,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既是数学教育的一种创新,也是一种突破,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了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探索,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困惑、优化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 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新变化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综合与实践课程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做出了全面的指导,明确“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是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明确“类别”,综合与实践活动要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包括主题式活动和项目化学习两种形式,在小学阶段以主题式活动为主,并在每个学段都指出了明确的主题活动内容;其二,突出“综合”,《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小学阶段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突出其综合性;其三,强调“过程”,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学生自身经历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体验、感悟才能获得,《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学生学业质量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真实表现,倡导多元式评价;其四,注重“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些新变化,可以看出国家对“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的重视,因此教师的教学也应相应做出调整,以适应新课程理念,更好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问题所在

为了明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当地S小学和Z小学开展问卷调查,并对教师展开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实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认识不足

首先,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定位不够清晰。所调查的教师中只有37.2%的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目标和意义基本或完全理解(见表1)。在普遍的认知当中,数学教学一直有其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固有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数学教学才是行之有效的,才能帮助学生应对各类考试,因此,自综合与实践提出以来,虽然小学数学教师对其教育价值有所了解,但是对综合与实践这一课程的认识并不充分,课程标准中对于综合与实践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考核标准,对教学评价也缺乏准确描述,在各类考试中也没有直接涉及综合与实践的题目,所以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类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表1 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理解情况

Table 1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ynthesis and practice

题目

选项

结果(%)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目标和意义,您理解如何?

完全理解

2.1

基本理解

35.1

一般

45.2

不太理解

15.5

不理解

1.5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备课相比常规教学要赋之更多的精力,有95%以上的教师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整理(见表2)。综合与实践课程是具有综合性、创造性、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设计较为烦琐,但教学效果在日常考试中又难以显现,因此很少有教师会有耐心的精心准备综合与实践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活动中的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以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活动设计成为一大难题,很多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不像数学课也不像科学课,对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定位较模糊,很容易跑偏主题,融入数学知识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难以精准实施。

表2 教师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整理情况

Table 2 Teachers' organiz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ntent in the textbook

题目

选项

结果(%)

您是否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相关内容进行整理?

全面整理

3.4

整理过但不全面

50.7

没有整理过

45.9

其次,教师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方式单一。综合与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不知道如何开展这类课堂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中的教学流程,有68.2%的教师设计的活动选题均来自于教材或教辅资料(见表3),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活动的展开停留在表面,趋于形式化,活动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也缺乏一定的深度,走过场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并未凸显出教学的本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老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持有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在开展活动时习惯于依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还是采用知识型课堂的教学方式,看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是遇到情境复杂、综合性强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表3 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来源情况

Table 3 Sources of topics for integrated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题目

选项

结果(%)

您选用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大多来出于哪里?

教材或教辅资料

68.2

取于现实生活

23.6

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8.2

2.2 学校对综合与实践的支持不够

教师在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中存在的困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教师在这方面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高,也就是教师还缺乏综合与实践方面的专题培训,调查显示,仍存在33.1%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综合与实践专题培训活动(见表4),这也造成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得不按照原有的教育经验进行教学探索,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综合与实践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若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做支撑,课程的展开就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表4 教师参加综合与实践培训活动情况

Table 4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training activities

题目

选项

结果(%)

您是否参加过综合与实践专题培训?

经常参加

15.5

偶尔参加

51.4

没有参加过

33.1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开放性强的特点,它更加交聚学生的实践过程,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更加偏向结果性评价,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评判,很多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对于考试的作用不如知识型课堂,因此对其并不重视,然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的重视与专业能力作为支撑,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十分重要,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常规性的数学教学,它需要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场地、物资,若这些支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得到有效展开。

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综合与实践作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因此,综合与实践教育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3.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学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有序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让整个教学过程得到有序展开、有效进行,才能让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实落地。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求其教学要体现学科逻辑、教育逻辑和整合逻辑[2]。因此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程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其最大效力,首先应该从教师入手,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综合与实践的育人价值,具有了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首先,要加强教研组的研讨活动。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教研活动和进一步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重要组织,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研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改进不是教师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需要各级教研组的合作协助、共同解决,教研组要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对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部分的研读、研学,共同分析教材内容,共同讨论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开展相关教学的课题研究,同时要组织集体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和集体磨课,引导教师总结交流教学活动经验,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引导者,是教学效果的首要观察者,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思广益,在教学实践中互帮互助,以使问题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活动开展中必然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不仅要注重数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同样重要。

其次,要丰富相关的教师教育课程及教育活动。由于综合与实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此针对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还较为缺乏。也有研究表明,有84.9%的教师都表示没有接受过有关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缺乏一定的经验,这与本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可见相关教育资源的匮乏[3]。因此,各教研部门要大力开发相关课程和书籍,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课程与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师培训途径,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师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教师正确的认识综合与实践,形成科学的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只有教师充分领会到了综合与实践的教育本质,内心认同了其教育价值,才能使“活动”与“实践”都能落到实处。

3.2 注重核心素养,凸显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明确说明,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十个核心概念凝练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三会”的核心素养[4]。“三会”的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标准的所有模块,表明数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数学有怎样特殊的育人价值,以及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能获得怎样的发展[5]。综合与实践作为四大板块之一,必然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牢牢把握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生活化、文化味和卷入度。

3.2.1 加强学科整合,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与实践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要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要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到“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6],可见,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课程更具综合性。

这里的综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学科间的联系不仅体现在不同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更体现在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课程中落实跨学科理念,结合活动主题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例如:在第二学段中的《年、月、日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都对时间进行了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整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这一活动除书本内容以外还蕴含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历史故事,如为什么一年分为四季、年月日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这一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讲解自己收集到的课外知识,教师再将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汇总,与数学学科进行融合,更好的体现融数学知识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教师可以多了解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使活动过程更具有本土特色,促进地方、校本教材与数学知识富有个性的融合。

3.2.2 立足真实生活,强调生活化

小学数学是一门生活性的学科,综合与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用于生活,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性课程,承载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是师生共同所处的现实世界,是生活的缩写,因此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开展必须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7]。立足生活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还要立足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例如:第一学段中的《欢乐购物街》这一主题活动,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人民币以及单位换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民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现代支付方式,教师在这一活动的开展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经历真实的购物过程,并提出这一过程中自己疑惑的地方,在课堂上结合现代支付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掌握简单的单位运算,让学生认识从人民币到现代支付方式的变化历程,感受到现代科技发展之快,激发民族自豪感。购物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生活情境,将这一情境带入课堂会让学生们更有生活感,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2.3 融入数学文化,领悟文化味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是学生数学文化启蒙的载体。《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关注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文化,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经过自主探究解决生活问题的活动,数学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的认识,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实操能力,发动学生各方面感官,提高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敏锐感知,感受数学文化带来的巨大魅力,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注重数学文化的引入,充分发挥数学史料的教育价值。

数学中的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史料等,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数学就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例如:第二学段《曹冲称象的故事》与《年月日的秘密》中都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这些史料的讲解,可以通过影视短片、故事扮演、故事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2.4 有效参与课堂,提高卷入度

课堂卷入度是衡量综合与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要素之一。《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参与。再好的讲解也不如学生的动手实践来的更有效,因此,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一定要是真实有效的而非形式化的,通过自主探索积累相关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只有经过亲身的经历和探索,才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是指令性活动难以实现的。

要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师必须充分的认识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情境,关注学习的需求性。学生的参与是多种形式的,可以是参与数学实验数学探究,也可以是学生小组汇报。例如: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可以用缩小版的“称象”学具,让学生亲身动手操作,体会称象的原理方法;在第三学段的《营养午餐》这一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课前分别去调查学校食堂或是家庭餐中的营养构成,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都来分享本组的调查情况以及想法建议,这样的活动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重视调查研究、合理设计规划的科学态度。

4 结束语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数学学习观的确立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综合与实践教学被赋予新的要求,因此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要领略综合与实践的本质,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以使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切实的得到发展。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②]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方凯月1124731144@qq.com
收稿日期:2023-03-10; 录用日期:2024-03-27; 发表日期:2024-12-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黄友初.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 点[J]. 数学教育学报, 2022, 31(5): 24-28.
[3] 冯新瑞, 田慧生. 区域推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 的重要策略[J]. 教育研究, 2015, 36(11): 69-75.
[4] 吴立宝, 刘颖超. 比较视域下的“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 解析[J]. 数学教育学报, 2022, 31(5): 19-23.
[5] 吴立宝, 刘颖超, 郭衎. 2022年版和 2011年版义务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 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 2022(5): 28-3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 纲要[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7] 谢金土. 构建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J]. 教学与管 理, 2009(23): 18-20.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ANG Kaiyue*, YAN Hu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0, China)

Abstract: “Synthesis and Practice”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section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which carries the new concept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and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ability. Its educational value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but it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highlighted in practical teaching.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synthesis and practice”, and in this context,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synthesis and practice” has been further demonstrated, but because of its unconven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ers have certain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synthesis and practice”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teacher awareness and insufficient school support in the teaching of “synthesis and practice”. Therefore, in order to optimize teaching and better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mathematics, teacher trai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teaching of “synthesis and practice”, teacher literacy should be improved, research group discussion activities should be increased, and teacher education-related courses should be enriched.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core competencies, highlight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grasping the comprehensiveness, practicality, cultural flavor, and involvement of teaching.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integrated and practical, solution strategies

DOI: 10.48014/tpcp.20230310002

Citation: FANG Kaiyue, YAN Hui. Problems and counter measur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J].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Pedagogy, 2024, 3(4): 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