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

王瑞莹1, 朱勇进2,*

(1. 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黄石435000
2.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黄石435000)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而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提供重要支持, 同时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也是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师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 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仍处于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阶段。为此,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 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的方法, 从师生双主体角度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目前存在的理念认知滞后、协同效能不高、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尝试提出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并从微观-中观-外观层面分析其运行机理, 通过信息流动、资源共享、育人协同三大支持模块, 以师资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政府评价导向、政策制定保障、社会文化支持、资源平台支持六大支持要素, 促进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创业型人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师生双主体, 创业教育, 支持体系

DOI: 10.48014/pcp.20230318002

引用格式: 王瑞莹, 朱勇进.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研究[J]. 中国教育科学进展, 2023, 2(4): 69-76.

文章类型: 研究性论文

收稿日期: 2023-03-18

接收日期: 2023-08-26

出版日期: 2023-12-28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是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创新升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点。当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面临着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理念认知滞后、协同效能不高、支持力度不足等困境。本文旨在以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要求为背景,以师生双主体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为切入点,剖析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困境与现状,分析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建设思路与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模式与建议。

1 文献综述: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相关反思

1.1 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于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活动主体分析,将高校、社会参与者等责任主体作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从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将教育、资金、服务等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组成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前者认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建需要财政扶持体系、教育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及个体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后者认为各个构成内容将更好支持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下对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内涵的界定,国内学者廖倩、张海龙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利益主体就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支持主体,是高校创业教育重要的内部和外部支持[1]。汤善芳从多维度考量支持体系,认为高校的政策、组织、课程等支持,同政府对小型企业创立的扶持与组织保障、相关支持法案,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共同构成了美国支持创业的制度框架[2]。郭龙按照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分为高校、政府、企业和家庭及个人四个主体,由四个主体构成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并尝试搭建了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3]。国外学者duval-couetil从评价体系角度认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评价要素需要扩展创业教育学和创业教育评价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渠道,实践评价部分要将基金会、组织和投资者纳入评价主体,为提高研究质量的需要设置控制组克服自我选择偏差的影响[4];Kretz认为创业教育需要从课程体系和培训、孵化器、导师、种子基金等提供支持,大学与企业共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会对当地企业的活动与招聘产生积极影响,拥有创业意图的学生将创建公司,创造就业岗位;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比在校教师研究者的更大;支持学生创业也为大学发展提供更多选择,进而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5]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明确了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展开论述,但已有研究基本集中在要素组成、运行机制、内涵界定、发展现状、路径构建等方面,也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社会支持主体角度、多维度考量等不同角度界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内涵或内容组成,很少涉及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运行机理、构成模块等问题,尤其缺乏基于师生双主体视角的研究。为此,本文从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成要素角度分析,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指将课程体系、师资结构、评价导向、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平台建设、文化氛围、舆论环境八个构成要素作为研究对象,生态系统理论中八个要素将从不同环境层次影响双主体发展,通过各要素的协同创新产生协同效应,为创业人才培养和创业师资成长及两者间的互动提供要素支持及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支持。

1.2 “双主体”重构高校师生关系的思考

有学者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引入师生关系,认为主体与主体间是相互联系的[6]。当主体之间相互承认和肯定其他个体身份时,其他主体才真正存在[7]。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相辅相成,取得主体性是基础,获得主体间性是进一步超越。从主体间性角度出发,在理论上,师生通过主体间的沟通与理解,达成认识的一致与观念的融合;在实践上,避免了师生相处中产生的功利性和工具主义倾向,形成了师生平等交往、合作共进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教学实践关系[8]

师生双主体在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互动交流和身份关系是教育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形式本身就含有教育意义。师生交往具有交互性、教育性、连续性等特征[9]。师生共同参与在互动活动中,即包括观念、情感和行为的交互,更包括三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本文中师生双主体是指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且具有独立性,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并承认对方主体身份,在交往活动中都是自己行为的主动发出者。

2 时代使命: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

2006年,欧盟发布的“奥斯陆创业教育议程”,使创业教育成为欧盟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欧盟推动构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重要举措。2013年,通过对研究美国11所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取得成功的高校,美国发布了《创新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报告,报告从师生创业、知识产权保护、校企合作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体现了美国政府对各高校构建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重视[10]。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关注热点。

2.1 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创新创业则是经济繁荣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创业的发展将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进而产生颠覆性创新,改变经济发展的结构与方向。终身学习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获得,创业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将决定国家在技术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在新一代产业革命的竞争力[1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01﹞35号)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内嵌于人才培养全过程[12]。显然,国家对新时代创新创业型人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该构建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支持服务。因此,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问题愈发凸显。高校的科技园偏向行政管理,忽视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等问题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教育为学生未来生活和就业做准备”的教育理念下,斯坦福大学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杰出人才;教育目标上,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有利于高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健全。

2.3 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内生动力

高等教育面临教育体制改革与传统育人格局突破的问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业实践与理论教育的参与,创业教育以学生创新素质、创业精神为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内核要求相一致。国家发展转型呼吁创新人才,进而要求教育变革,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正是这变革中的一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主体。因此,高校需要构建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核心,创业师资成长并行的支持体系,创业师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环境建设支持,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能力与精神的建设提供全面发展支持。

3 发展阻碍: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师生双主体”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运行机理的理念认知滞后

传统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师生双主体意识薄弱。传统教育理念强调“师道尊严”,仍存在以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绝对的领导者等错误认知。以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与学生全面发展并进,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师生双主体意识薄弱。在教学中,教师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方法等专业能力的提高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都要得到重视。

3.2 “师生双主体”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成模块的协同效能不高

在“师生双主体”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中协同效能不高,信息流动、资源共享、育人协同不足。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如高校教学资源与市场发展最前沿信息不能有效接轨,不能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师资体系不能做到专兼职结合,高校教师缺乏到企业实践锻炼机会,高校最新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商业化,止步于实验室或创意想法;各支持要素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协同效应,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协同育人意识淡薄,三方不能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合作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3 “师生双主体”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构成要素的支持力度不足

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大纲与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流于表面,理论课程教材、精品课程及示范课较少,优质课程匮乏,不能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资源整合能力差、为初创企业提供的支持服务尚未标准化;创业文化与创业成功案例不能塑造典型,尚未形成创业遗传代码;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专兼职教师结构尚未形成,创业师资职称评定与晋升机制没有得到规范,创业师资薪资待遇、福利体系尚不完善,培训讲座不能体系化、常态化。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各要素的构成不能得到充分的支持。

4 建议对策:“双主体”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模式分析

创业型人才作为受教育者与创业教育者处在创业教育系统的核心,两者之间的发展与互动将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以生态系统理论和创新协同理论为基础,分析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与环境层次,得出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模式。

4.1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运行机理

该模式共包含四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环境系统,微观系统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影响提供支持;中观是以高校为主体,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创业师资结构的优化提供支持;宏观系统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制定,制度保障,评价导向提供支持;外观系统是社会,以文化氛围、舆论导向、平台服务提供支持;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建立合作、达成信息流动、资源共享、育人协同。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在创业教育教学情境下,以创业者为对象进行分析,分别对应包括隐于冰山下的创业心理素质和显于冰山上的创业能力[13]。创业型人才的理念、理论支持、实践、资源平台、素质发展等方面需要获得支持。理论与素质发展方面,从高校获得系统的课程教学和专兼结合的师资支持;从政府获得创业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宏观评价系统的把控支持。政府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会,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拓宽创业资金的来源,鼓励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建立国家创业教育标准,形成创业型人才素养结构标准。实践与资源平台方面,在社会环境中,基于区域经济特色,以为区域发展服务为使命。与政校企三方共建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和高校优势学科,打造产业集群;理念上,促进以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文化氛围形成,提高创业者的社会形象进而引导产生正向的社会舆论。

根据我国学者朱旭东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教师专业发展基础包括精神、能力、知识,专业发展包括教会学生学习、育人、服务[14]。创业师资成长需要从理念、结构、素养、职位考核及教学评价、培训等方面获得支持。从理念上,创业师资需要认同创业教育,从结构上,校内和校外导师的专兼结合,选择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担任导师。建立健全创业师资的晋升机制,需要将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纳入等级职称评选标准中;允许创业师资到企业挂职,鼓励高校教师出国攻读创业学博士学位,为高校教师提供定期的创业培训,为创业师资提供培训支持;设立创业师资奖、创业项目奖等奖项,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健全创业师资福利保障体系,为在校创业师资提供全面的福利待遇。设立创业师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定期考核创业师资教学能力,建立展望性、过程性、诊断性的评价指标,以提高创业师资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能力。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将从生态系统各层次为师生间观念、感情和行为活动等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

4.2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成模块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成模块,以政府、企业、高校为主体,通过信息流动、资源共享、育人协同三核驱动为双主体发展提供支持。

(1)信息流动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创新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信息壁垒造成信息滞后,信息滞后影响高校课程完善与教师结构的优化,课程知识不能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素质结构与能力提升不能得到满足;政府不了解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真实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配套性;社会舆论与文化对创业者形象认可度与支持度低,创业成为学生们“逼上梁山”的最后选择。在信息沟通互联模块中,高校与企业共建云智能沟通平台,使信息及时流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培训实践支持服务平台,将前沿的市场与技术信息提供给创业师资与创业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企业将与高校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创业师资队伍的经验积累,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政府作为宏观政策制定者与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应该做好对政策落实的反馈收集和研究,提高政策的配适性和针对性,建立政策反馈收集渠道,为初创企业及创业者及时解决问题,充分了解创业师资队伍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信息及时传递、信息接收迅速、信息沟通有效、信息反馈真实。

(2)资源共享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发展,需要各主体打破边界,建立资源共享池,为各方发展提供支持。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未达到最优化,缺少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专任教师;大学生初创企业缺乏专业指导与稳定的资金支持;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学生初创企业资源匮乏,受制于地域限制,资源再生能力差。根据资源依赖理论,在由一个多主体构成的系统中,每一主体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为系统发展的贡献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通过跨界联合,高校、政府和企业创新发展,形成了互相资源依赖的格局:高校的科技创新依赖对市场需求发展的把握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依赖于高校智库,高校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政府发布政策和发放资金,高校与企业依赖于它创造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政府依赖于高校和大学的发展来产生经济生产力和创新发展格局。资源系统内部的互补与协调、创生出了协同共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新发展格局。每个主体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构建创业教育资金资源共享机制,整合政校企三方创业教学资源,协同打造创业师资团队,形成创业教育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率。最终实现资源优化整合、资源高效共享、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再生共创。

(3)育人协同

高校、企业、政府缺乏协同育人意识。基于路径依赖理论,高校创业教育依照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行政思维管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知识学习;“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连接不紧密,高校不注重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对接,缺乏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进行合作的意识;三方主体缺乏协同机构,链接三方育人需求与资源。政府、高校、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以工作会议、专业讲座、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促进协同育人理念的形成;建立健全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协同育人机构;高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创业教育校本课程,将当地经济发展需求与课堂知识学习同步更新,使“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效融合。高校开展“地方经济发展创业活动”,联动各方促进在校大学生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最终形成协同理念认知、协同机构健全、协同连接紧密、协同成果共享。

图1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模式的构成模块

Fig.1 The modules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 model based on the dual subjec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4.3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高校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师资、政策、评价、文化、平台、资金支持。

(1)提供系统多样、专创融合的创业课程支持

体系化的课程是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应该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多层次创业教育必修与选修课,形成以商学院为中心,辐射全校的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的创业知识课程体系。为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和经验获取,各学院开设与本专业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实战课程,学生将创业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结合,以小组学习、合作、讨论等形式,开展创业项目活动计划。

(2)形成结构合理、专业发展的创业师资支持

创业师资是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结构,允许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案例和创业经历;设立创业教育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保证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提高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高校鼓励在职教师出国交流访问,接受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攻读国外名校创业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将创业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之中,设立优秀创业教师奖、优秀创业课程奖项,鼓励教师投身于创业活动中;保证创业师资的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休闲项目、人寿和伤残保险等。

(3)建立系统性、配套性的创业教育政策支持

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国家位于创业教育发展的主导地位。政府政策和税收法律对创业教育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小企业遭受冲击较大。建立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创业场地、创业启动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资助帮扶服务;随着政策客体的不断扩容,政策主体日趋多元化,政策跨界协作成为推动创业教育政策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式。教育部等国家创业教育相关部门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落实政策。简化初创企业申请流程,降低创办企业门槛和费用。

(4)构建标准统一、科学合理的创业评价支持

创业教育评价是衡量和评估创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吸收借鉴创业教育发展成熟国家的成功案例,推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国家标准》,并将其纳入本科高校评估指标。当下提倡的“破五唯”也体现了教育评价改革趋势与路径。同时,设立创业教育过程、结果、价值的评价体系,保证创业教育效果报告的真实有效;注意采用多元评价,由结果评价向重过程、增值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转变。创业教育评价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察方法,分组考察、全面考察相结合,切实增强学生、教师的获得感。

(5)形成接受失败、宽容开放的创业文化氛围

创业文化的差异对一个社会创业的氛围和创业成功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美国,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屡见不鲜。而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美大学生创业成就的差异。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根植于美国人的价值理念。美国人民崇尚个人成功,而我国古代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已经在中国传承千年且烙印深刻,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毕业更倾向于选择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不是通过创业来创造工作岗位。高校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刺激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为每一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支持。美国家庭教育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中国家长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发展,高校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掀起校园创业热潮。收集本校优秀的创业成功校友案例,形成“创业遗传代码”。

(6)建立基于学生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创业平台

协同创新是指将不同的创新要素组合建构,形成一个动态的生存系统,创新要素之间可以资源共享,实现利益最大化,最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15]。高校、政府、企业应该协同共建创业中心,促进各种创业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流动。在协同共构中,促进协同创新。地方高校也应该结合区域经济优势,与地方企业合作建设创业实践平台,培养优势学科,从而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平台,又能反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孵化器、众创空间应该基于学生需求提供一站式咨询与管理支持、融资、风险保障支持,发挥高校技术、信息、知识等资源优势,满足大学生创业需要,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7)形成联合各方、来源广泛的创业资金支持

雄厚的资金支持是初创企业成活的关键。社会各界企业和成功企业家应该推动建立全国创业教育基金会,举办全国创业大赛并为胜出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奖金;高校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各界进行募捐,用来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营造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高校广泛联络各界创业成功校友,建立校友基金会,为创业大学生链接人脉资源和资金;政府应该在保证创业项目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大学生申请创业资金的要求,缩短申请门槛,设立大学生创业资金小额无息贷款。对创业失败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补贴,以此鼓励大学生创业。

4 结语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完善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点,通过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师生双主体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以信息流动、资源共享、育人协同三大模块为驱动,并通过各个构成要素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为微观系统下的师生互动发展提供支持。本文研究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实证研究,仅靠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严谨性有待提高。二是本文主要从要素角度分析了双主体发展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环境,查阅的文献资料有限。三是本文对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对师生关系下的互动发展支持研究有待进一步加深。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①] *通讯作者 Corresponding author:朱勇进25880012@qq.com
收稿日期:2023-03-18; 录用日期:2023-08-26; 发表日期:2023-12-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1Y145)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20472)2023年湖北师范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有关培育项目(编号:2023SZB10)2021年湖北省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编号:BXLBX0541)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编号:20210239805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廖倩, 张海龙.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支持体系的构建[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01): 86-90.
[2] 汤善芳.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多维度考量及其借鉴[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285(01): 168-172.
https://doi.org/10.16164/j.cnki.22-1062/c.2017.01.026
[3] 郭龙. 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评价研究[D]. 济南: 济南大学, 2014.
[4] Duval-Couetil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394-409.
https://doi.org/10.1111/jsbm.12024
[5] Kretz A, Sá C. Third stream, fourth mission: perspectives on university engagement with economic relevance[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3, 26(4): 497-506.
https://doi.org/10.1057/hep.2013.32
[6] 尹艳秋, 叶绪江. 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 教育研究, 2003(02): 75-78.
[7]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32-38.
[8] 赵光义. 教师发展异化与教育双主体交往的构建[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7(04): 73-79.
https://doi.org/10.19563/j.cnki.sdjk.2019.04.009
[9] 叶子, 庞丽娟.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 教育研究, 2001(04): 30-34.
[10] 汪怀君.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及其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 38(06): 73-79.
https://doi.org/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6.014
[11] 徐小洲, 梅伟惠, 傅梅烂. “三创”育人生态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与模型初探[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21): 34-39.
https://doi.org/10.14121/j.cnki.1008-3855.2021.21.006
[12] 魏署光, 吴柯豫. 渐进决策理论视角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嬗变[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 1(12): 19-28.
https://doi.org/10.16697/j.1674-5485.2021.12.003
[13] 毛翠云, 梅强. 创业者素质模型与综合测评方法[J]. 统计与决策, 2009, 300(24): 59-61.
[14] 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J]. 教育研究, 2014, 35(06): 81-90.
[15] 徐平利. 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J]. 职教论坛, 2013, 509(01): 21-23.

Research on the Support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ual Subjec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ANG Ruiying1, ZHU Yongjin2,*

(1.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uangshi 435000, China
2.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Huangshi 435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educ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eds important support from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 whil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upport syste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training of tal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However, the entrepreneurship support system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not yet been perfected and is still in the phase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ory, the existence of conceptual cognitive delay, low synergy efficiency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in support systems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e try to put forward a support system for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dual subjec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nalyze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the micro-medium-appearance level,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hrough the three major support modules of information flow, resource sharing, and cultivation synergies, and the six support elements of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er structur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evaluation, guarantee of policy making, social and cultural support, and support of the resource platform.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dual subje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

DOI: 10.48014/pcp.20230318002

Citation: WANG Ruiying, ZHU Yongjin. Research on the support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ual subjec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J]. Progress of Chinese Pedagogy, 2023, 2(4): 69-76.